正文 第八章品牌重塑論2(2 / 3)

很多年前,有位老外曾對寧高寧說他去上海工作不感到難過了,因為上海有了星巴克。他說他住的地方其實離星巴克很遠,但他每早還是要去買一杯大大的咖啡,因為沒有這杯咖啡,他一天都不好過。寧高寧當時聽了這位老外的敘述感覺很吃驚,想咖啡這東西哪裏都有,非要到這家去買,真有些怪。

後來,上海時代廣場的一位經理人跟寧高寧說,他費了很大勁兒,才把星巴克請到時代廣場樓下來開店,好不容易人家才來。租金要求不能太高,得給人家實惠,人家才來,人家來了,還挺高興。寧高寧當時心裏一震:這家咖啡店一定有些特別。

再後來,北京西單文化廣場旁邊也開了家星巴克。那時,寧高寧曾聽到華潤置地的同事們爭論打賭,說輸了就請去星巴克。於是,寧高寧想星巴克可以被看成表示自己嚴肅和麵子的地方,可以想到它剛開業就在大家心中有了地位。

再再後來,香港華潤大廈附近也開了家星巴克,寧高寧就有機會親自去體驗了一下。他說,這家星巴克地方不大,咖啡也很貴,但坐下來覺得很溫暖,而且從那裏懂得咖啡中的飄香(aroma)最重要,因為人們對咖啡的感受90%來自嗅覺,10%才來自於喝咖啡的味覺。寧高寧當時想,喝點咖啡還搞出這麼多學問,星巴克看來有些意思。

有一次寧高寧出差到倫敦,他問一位股票經紀人,為什麼倫敦有這麼多星巴克?這位股票經紀人的回答是“StarbuckstookLondonbystorm”(星巴克像風暴一樣攻占了倫敦)。這時候,寧高寧就越發覺得星巴克這些小小的咖啡店,後麵要有大故事了。再到後來,寧高寧在飛機場看到一本書,是星巴克的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寫的,書名就令人震撼,讓人一驚,叫《將心注入》(PourYourHeartIntoIt)。寧高寧拿著這本書,還沒有看,心裏就想,看來去星巴克不能光是喝咖啡了,而是要接受一次洗禮了。

為何星巴克有這麼大的魅力呢?寧高寧若有所思地說道:表麵看來星巴克隻是把咖啡店裝修了一下,它並沒有改變咖啡。其實星巴克把什麼都變了,它把喝咖啡這種西方飲食中最古老的事,又用心重新設計了一遍。用心在這裏很重要,用了心,咖啡的味道就不一樣了。星巴克把咖啡重新挑選,又細心分類。它覺得咖啡是有靈性、很浪漫的東西,不能隨便就喝速溶咖啡。星巴克把做咖啡的機器重新設計了,咖啡的磨製、蒸煮都不同了,有了新的標準,新的定義。過去大家講IT產業的時候說誰製造標準誰就是贏家。今天,星巴克在咖啡行業裏製造了標準,誰曾想到這樣古老的行業,過去從來沒有標準,現在不僅僅是咖啡的標準,還有水的標準,溫度的標準,奶的標準,杯子的標準,星巴克都重新設計過了,標準化了。甚至是咖啡機發出的聲音都成了製造氣氛、產品服務的一部分。星巴克也改變了它的客人,過去大部分人去喝咖啡是生理性的,今天真的多了一些情感性的需要。生理性的需要是有限的,情感的需要則是無邊的,星巴克擊中了消費品定位的要害。今天在星巴克賣咖啡的人也不同了,過去咖啡店的服務生都是很低級的工作,很少被看成是正式職業,今天星巴克帶給他們很多的尊嚴和體麵。

“據說星巴克鼓勵服務生與客人談天,讓客人有家裏客廳的感覺,據說這時候咖啡的味道最好。這樣做下來,星巴克成了咖啡崇拜的廟宇,也成了市值100億美元的企業。”寧高寧接著非常有感觸地說道,“我不想拿所有別人的企業與我們的企業來聯係比較,可星巴克這件事與我們肯定是有關的,不信大家可以細琢磨一下。”

實際上,寧高寧特別期望中糧集團旗下各個品牌的發展都能或多或少地學習和借鑒“星巴克”品牌打造的成功經驗,最終都能成為中糧的“星巴克”。寧高寧的這種心思再一次體現在他對“福臨門”(中糧集團旗下的一個食用油品牌)的戰略點評上。他說,“福臨門”無論是品牌,還是網絡渠道,都是中糧集團最具有價值的資產之一,因為它是可以擴展的業務和可以複製的模式,而且在消費者心目中印象深刻,所以一定要維護好、建設好這個品牌。

但做品牌有很多創新的方法,不能隻是打廣告,“星巴克到現在,也沒怎麼在廣告上投錢。我們在導入一個新產品時,要多動腦子,而不能學‘秦池’。在打造品牌上,思維要盡量另類、出位”。寧高寧這樣告誡他的經理人。

今天做的工作必須對企業形象有利

實際上,寧高寧一度被“資本大鱷”的標簽所累。早在他做華潤集團善舞資本長袖大舉進軍內地實業的時候,就被媒體狂轟亂炸褒貶不一。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他所主推的華潤啤酒業務從1993年年底起步,由當時僅有一家沈陽工廠慢慢發展成為1999年的小集團化規模。盡管當時的華潤啤酒無論是規模實力還是市場占有率,都已經坐上啤酒行業的第三把交椅,但還是沒能取得媒體和業界的認可,紛紛被比做另一個香港中策,意指隻有資本卻無管理經驗和行業經驗,充其量是“玩一把就走人”。

當時,華潤啤酒旗下的啤酒品牌都是地方區域品牌,被業界譏諷為“一群貓”,沒有真正可以與競爭對手抗衡的“老虎”。也正是如此,寧高寧才寫下了那篇流傳甚廣的文章《二十六隻貓和一隻老虎》,期望華潤啤酒盡快成為一隻“真老虎”。

後來,寧高寧又曾專門關注過華潤啤酒“全國性品牌”的問題。他早在六七年前就認為華潤啤酒具備建立全國性品牌所需的條件:一是所在大部分區域都在硬件和管理上有條件生產“localpremium”質量的統一品牌的啤酒,我們既可以統一品牌,又可在本地生產;二是有統一推廣的資源,可以形成巨大的宣傳及逼近態勢,引導消費,帶起潮流;三是不因為小事來幹擾我們建立全國品牌的進程,要成立專門組織,將建立全國性品牌作為考核的指標。

曆史的發展的確如寧高寧所預期的那樣,華潤啤酒不僅最終坐上了整個行業第一的位置上,而且成功打造了“雪花啤酒”這個全國性品牌,從而讓媒體和業界為之驚歎和折服。華潤啤酒的企業形象和品牌形象都來了個180度的大變化,越來越被公眾和投資者所接受和認可。

這無疑說明一個企業的形象和品牌形象是何等的重要。

對此,寧高寧舉例說,其實很多人看到品牌的作用是從買帶著漂亮標簽的衣服開始的。早時從內地去香港的人都說那裏東西貴,為什麼貴?大家有句口頭語:“不就是賣個牌子嗎?”消費者說這句話的時候對這些牌子有很多不屑和抗拒。可後來不知從誰開始變了,大家先把領帶、襯衣換成有符號的,然後又把西裝換了,這幾年連鞋和襪子也都帶符號,帶牌子了,大家也不再強烈地認為名牌就是騙人了。賣牌子的人沒有爭論,也沒有減價,他很自信地把大家說服了。

但在多年前,華潤集團成立過一個品牌委員會,當時的想法很直接,覺得有品牌的東西好賣,可以賣好價,因此也應該搞品牌。可後來品牌的事並沒有多大進展。回頭再看,原因很多,但在核心上認為品牌是表麵的東西,是可以貼上去就賣的標簽,才是品牌建立不起來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