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品牌重塑論2(3 / 3)

對於“品牌”,寧高寧在華潤時有過這樣的專門論述:

英文裏有個詞叫“perception”,我覺得中文詞典裏翻譯得不太好,除去“知覺”、“領會”、“了解”等意思之外,它有個很深的意思就是外人的感覺與你自身感覺的不同,或者你對一項事物的感覺與真實的事物不同,這是感知過程,認識論裏的問題,也是公司的形象、產品的品牌在建立推廣過程中很核心的困難。有意識的、正確的表達,甚至引導公眾和消費者對產品的perception,在市場上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品牌的事、形象的事也越來越多地擺到我們麵前,因為市場的要求、競爭的要求越來越高了。供應商掌握自己的生產過程相對容易,掌握市場難;掌握有形的形狀、顏色容易,掌握無形的人的喜好難。品牌可能就是這兩者之間最好的連接。有人說品牌是信任,是創造,是質量,是品位,是競爭力,是生活方式,是一群人的努力,我看這都對。其實品牌是綜合的東西,它是一種內部綜合的努力,這裏邊包括企業管理中所有的內容,再加上一種適當的外部表達。這兩者必須平衡,否則企業就沒有持久的活力。過去我們努力做了很多有形的、物質的、內部的事情,我們對外表達得不夠,我們的公司形象、產品品牌對外表達得不完整、不精確、不鮮明,企業由此創造的價值也不大。

華潤集團在內地多年來的發展,一直被人稱為“有錢”、“大手筆”,其實在寧高寧看來,這絕對是一種“誤讀”。因為華潤集團那幾年在內地的投資不到總資產的5%,而且還改造了很多企業,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也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但公眾的評價與華潤集團的作為所形成的鮮明反差,無疑給寧高寧“上了一課”:有一個真實的、發展企業、推動進步、造福社會的企業形象對一個企業的未來成長是很有利的。

寧高寧說:“華潤集團的經營從食品、飲料、啤酒,到地產、住宅,到零售企業,到物流,到紡織,到電廠,到水泥,到石化,範圍很廣。我們在建立規模、建立組織團隊的同時也要表達我們的價值、文化、對客戶和消費者的承諾,我們要代表一種生活方式、消費方式,這就是品牌。品牌是一種由內到外的東西,是一種自然的散發,是在深厚的認知基礎上的創造,而不是沿街叫賣。我覺得我們自身的準備已到了這一步,外部的環境也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建立形象和品牌係統。這對我們來講是一次再升華的過程,也是一次價值創造的過程。我們必須問一句:你今天做的工作對企業的形象建立、產品品牌的建立是有利的嗎?”

是啊,這個被寧高寧在多年以前提出的問題,如今同樣被中糧集團所適用:中糧集團的企業形象和品牌形象該被公眾如何認知?這種認知在多大程度上有利於中糧集團未來的成長和發展?

一個事實是,人們對於寧高寧主導的中糧轉型和再造工程持有一種謹慎的觀望態度,或許還有種種的懷疑和非議。但試想一下,多年之後的中糧集團會以一種什麼樣的精神麵貌和形象出現在公眾麵前呢?就如同當初被普遍非議和懷疑的華潤啤酒、華潤集團一樣,是不是也會最終取得公眾的認可和驚歎折服呢?

我們期待著,但“自然之源、重塑你我”這8個字很顯然已經不僅僅打動了寧高寧本人和所有中糧人,似乎也打動了公眾的心,同時也撥動了公眾那根“可以期待結果的神經”。

什麼樣的企業才是好企業

寧高寧致力於將中糧集團打造成一家“好企業”:無論是在股東眼裏還是在公眾眼裏,中糧集團都應該是一家“好企業”。但,怎樣的企業才是一個好企業呢?

在2000年前後,寧高寧有一次到內地出差。主人很盛情,去接站的是兩輛奔馳汽車,車牌號碼是888和688。坐進車裏,寧高寧才知道這家企業經營已很困難了。他心裏不禁想道,企業開始要做好的願望是沒有疑問的,不然怎會把好意頭的車牌都搜羅了來。車牌擺在外麵,人人都看得見,企業是想告訴別人他們做事的決心、他們對外的形象、他們的社會地位,這樣做都沒錯,這些東西看起來也很容易弄,可企業怎麼就出了問題呢?

“我猜過去有好的車牌照、好的辦公樓、住好的酒店的內地企業很多經營出了問題,出了問題大家都很奇怪,總是說,這個公司不是挺好的嗎,怎麼突然就不行了?搞得大家都不再輕易地相信一家企業,更不敢相信一家企業的經理,也不敢給一家企業輕易地放貸。我猜中國信用係統的不完整肯定在宏觀上降低了貨幣流通的速度,這也可能是這幾年由企業界推動的投資和商業活動所占的比例一直增長不快的原因之一,同時也使許多本來不錯的小企業因為得不到正常的商業信用環境而無法成長。”

寧高寧通過這個小事例想說明:中國的企業怎麼才算個好企業的問題,必須要回答了。

寧高寧的答案是什麼呢?

首先,要建立真實的信息係統。寧高寧說,企業的好壞不能隻看誰題寫了企業的名字、領導這家企業的人是什麼級別、企業做了多少廣告。本來信息係統對一個企業的描述已經經曆了近200年的人類文明發展,已是一個基本可以公正評價一個企業的係統總和。任何太感情化的描述都不能代替這個係統的權威,這個係統隻要不去好意或惡意地造假就可以了。有了這個信息係統,才是正確看企業的第一步。

其次,是評價。寧高寧說,評價需要公正,也需要水平,因為著眼點不同,人們對企業的看法不會一樣,不應該混淆各個利益團體的不同身份。政府對企業的影響過去比較大,政府對企業的看法主要看有無外彙貢獻、稅收、就業、社會安寧,還有點社會宣傳,甚至一些國有的企業,政府也難充分調整為所有者的身份來評價企業,所以從政府的角度出發評價一個企業的好壞通常與企業的經營目標並不完全相同。

對於“做一個好的企業公民”,寧高寧有著自己的理解:

企業公民說的是企業要對社會環境、對社區有貢獻。美國學校裏的MBA課講公共關係時有一段主要講企業與政府、社區的關係如何處理,但這些都是在企業自身的目標達到的前提下進行的,是企業為了取得更多的社會支持而做的。客戶的評價最近又成了如何評價企業的熱點,有些理論提出滿足客戶是第一位的,不是企業盈利,因為長遠來講,客戶滿意了,企業才會有成長。我想要分清客戶本身重要還是企業盈利重要是很難的,因為兩者是有矛盾的,服務客戶可能定性為手段,企業盈利可能是目的。不過企業有一類客戶單位須特別注意,這就是銀行,銀行對企業來講要求更多的是安全,而不是增長,像其他客戶一樣,銀行對企業的評價與企業目標有差距。另外有一個群體會對企業不斷地評價並影響企業的發展,那就是企業的員工。把企業員工擺在什麼位置上過去一直是說得多、做得少,因為資本與員工一定有一個矛盾存在……企業如何把自身目標與員工目標統一起來,是一個談論多年的話題,像我們的企業,把這個問題處理得比別的企業更好是應該的,是我們的企業性質決定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企業的股東的利益。在寧高寧看來,隻有企業所有者才會最全麵地評價企業。企業的股東會來平衡企業外部的不同利益要求,股東利益是企業利益的根本,也是與企業自身作為法人的生存和發展最統一的利益,所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是評價一個企業“是否為好企業”的基礎。

也難怪寧高寧最終將中糧的使命定位在“奉獻營養健康的食品、高品質的生活空間及生活服務,使客戶、股東、員工價值最大化”這個層麵上。他說,“實現價值最大化”,體現了中糧運作的效率、目的性,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國有企業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