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華夏南國大悲歡(2 / 3)

鄧穎超的擔心並非多餘。1927年4月11日,二十六軍的一個軍官到商務印書館來找周恩來。這裏是上海工人糾察隊總部所在地。門口的警衛看了他的證件以後,就把他帶到周恩來辦公室。這個軍官掏出一封信遞給周恩來,畢恭畢敬地說:“我是二十六軍第二師師部的副官。我們師長怕部隊和工人糾察隊發生誤會,特請周先生到師部一晤。”周恩來看完信笑著說:“原是斯烈師長請我去。我記得他的弟弟叫斯勵,是黃埔軍校畢業的,是我的學生嘛。好吧,你先到樓下等等,我收拾一下就下來。”副官下樓去了,總部的一個工作人員叫趙澄鏡的勸阻道:“周總指揮,現在二十六軍處處向我們工人糾察隊挑釁鬧事,這時候他請你去會談,恐怕沒安好心,你還是不去的好。”周恩來神色嚴肅地說:“你說的不錯。不過斯烈和我既然有他弟弟這層關係,我們還是去和他談談。如果能談出個結果,那也是個好事嘛。”說完就下了樓,和副官坐車到了寶山路第二師師部。斯烈迎出來,把周恩來一行讓到客廳,一連聲地吩咐勤務兵泡茶遞煙,極為誠懇地說:“舍弟常有信來,每每提到周先生對他的教導。我對周先生的人品學問真是敬佩得很,故不揣冒昧,特請周先生來,以便移樽請教。”周恩來說:“建立黃埔軍校,培養革命人才。是總理三大政策的結果。我們作為一個革命軍人,應該遵從總理遺囑,順應曆史的潮流,萬不可逆曆史潮流而動,做對不起總理的事情。”斯烈點點頭說:“周先生所見極是,這也是鄙人的想法。”

兩人正說著,忽然商務印書館方向響起了一串急促的槍聲,周恩來“霍”地站起來問:“斯師長,這是怎麼回事?”斯烈搖搖手說:“周先生,不要緊張。現在上海這麼亂,哪一天沒有幾聲槍響。”周恩來一想也對。正遲疑間,一個軍官跑來報告:“報告師長,一批流氓和工人糾察隊械鬥,我們已奉令把雙方都繳了械。”周恩來一聽,立刻變了臉,指著斯烈的鼻子罵道:“好你個斯烈,背信棄義,言而無信,不如豬狗。”說著就向外走,斯烈也沒有阻攔。誰知周恩來還未走出客廳,一批武裝士兵衝進來,擋住了他的路,斯烈乘機溜掉。周恩來見自己被騙,氣得把屋子裏的花瓶什物砸了一地。正在怒不可遏之時,斯烈和二十六軍黨代表趙舒,工人糾察隊總部的黃澄鏡進來了。斯烈連聲說:“周先生,誤會,誤會,現在您可以走了。”周恩來怒斥道:“你還自稱是總理的信徒呢。什麼信徒?是總理的叛徒!你們這樣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斯烈說:“周先生別誤會,鄙人隻不過是奉令行事。”周恩來沒有理他,同黃澄鏡急步走出這虎狼窩,坐上汽車來到北四川路的羅亦農辦公室。在汽車上他才知道,羅亦農知道他被扣後,讓黃澄鏡找二十六軍黨代表趙舒,由趙舒說服了斯烈放了他。周恩來聽了後悔地說:“這是個教訓。我們青年人革命熱情很高,但把天下大事看得那麼容易,頭腦發昏,結果被敵人騙了。我們不能就這樣完了,要動員群眾,向斯烈施加社會壓力,釋放被捕工友,發還糾察隊槍支。”

當晚,周恩來和趙世炎、羅亦農研究局勢。工人們這時已自動集合起來。到第二天,也就是4月12日上午時,閘北青雲路廣場已聚集了十萬工人,浩浩蕩蕩地向寶山路二十六軍二師師部進發請願。鑒於昨天的教訓,周恩來擔心遊行群眾恐遭不測,但為了維護黨的威信,他毅然參加了遊行。工人們見總指揮來了,非常高興,意氣風發地向寶山路前進。隊伍還未走到二師師部便在寶山路三德裏被二十六軍的士兵攔住了。工人們剛想派出代表和軍隊交涉,軍隊突然用機關槍向遊行的人群猛掃。寶山路本來狹窄,一下子擠滿了10萬人,躲都沒有辦法躲,當場被打死打傷近千人。此日又適逢大雨,雨水和血水混和在一起,寶山路流淌著血的河流。

麵對蔣介石暫盡殺絕的殘暴政策,是就地求饒,引頸就戮,還是挺起身來,實行武裝反抗?

4月16日,由周恩來、李立三、陳延年、趙世炎、羅亦農等人組成的中共中央特委,在上海法租界秘密開會,商討對蔣介石的新策略。

周恩來首先指出中共的錯誤和對付蔣介石的根本辦法:“我們必須致電武漢黨中央,指明:政治上,如繼續上海暴動後的右傾錯誤,是非常危險的。‘四·一二’中可以看出,蔣介石不過是對我們表麵緩和,實際是準備整個的打擊。但事前武漢與國際都太緩和,沒有好好進行反蔣宣傳,汪、陳國共宣言不僅毫無積極意義,而且在民眾中造成不好的影響,致使此次大受其害。軍事上,武漢方麵對蔣介石沒有積極對付的方案,害怕蔣介石的軍事力量,而一味主張北伐,自己完全站到軟弱地位上。目前應先解決蔣介石,然後才可以北伐。”

趙世炎語調沉重地點明目前局勢的嚴重性:“目前實為中國整個革命與黨的最嚴重的時期,如果策略稍有差錯,關係非常重大。中山艦事件的右傾錯誤,不過是政權黨權的爭鬥,現在的形勢比中山艦事件還要嚴重。我們再不能有第二個右傾的錯誤。”

剛從武漢抵達上海的李立三通報了中央的情況。武漢對蔣介石的問題,不但軍事上猶豫,政治上也發生動搖。中央認為奉方進攻甚烈,如果蔣介石尚不十分反動,還可姑予敷衍,先行北伐。

羅亦農彙報了4月15日上海區委緊急會議的情況:“區委一致同意恩來對蔣介石的分析。在昨天會議上恩來指出:蔣介石,在寧、滬等地的統治地位並未穩固,死心塌地為他打仗的僅三萬人,其他部隊如薛兵師、嚴重師都不願跟蔣介石鎮壓人民。如果武漢抓住這一時機發來精兵五萬,估計一個月左右即可削平蔣介石。”

陳延年指出:“討蔣介石的時機,稍縱即逝。應乘資產階級政權未穩固前打他,才能有勝利的希望。如果再延緩,資產階級政權已穩固,打起來就十分困難了。”

周恩來最後強調必須從根本上解決中央的錯誤:“中央政策動搖,指導無方,對於前次廣東與這次上海都是如此。對中央的錯誤,應有根本的解決辦法。中央隻有完全承認上海與廣東兩次錯誤,才能指導全國。”

會後,周恩來親筆起草給中共中央的意見書,建議武漢“迅速出師討伐蔣介石”。周恩來列舉了蔣介石的種種反革命行徑。分析了東征討蔣的必要性,指出如果不迅速討蔣,“則蔣之東南政權將益固,與帝國主義關係將益深”。因此“不宜再緩和妥協。上海於暴動後,已曾鑄此大錯。再不前進,則彼進我退,我方亦將為所動搖,政權領導盡將歸之右派,是不僅使左派灰心,整個革命根本必敗無疑。”周恩來還解釋了討蔣取勝的可能性:國民革命軍主力軍隊有12個軍。9個軍表示服從武漢,隻有3個軍受南京指揮。蔣介石“能直接使用之軍僅5個師。”且其中3個師已死傷過半,“在南京者僅為三師、十四師,如何能抗東下之兵?”周恩來最後講明:“東南軍事工作必須有計劃、有名義、有負責人、有密函,方能使左派軍官要人中央政府也。如何,望與左派同誌切實商複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