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你別取巧(1)(1 / 1)

叫你別取巧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設想人情之好取巧,是為了花小氣力辦大事情,以小投入獲大收益,這被視為有效率的買賣,最穩實的營生,自然是很吸引人投入的。然而取巧終究不如從實可靠,詐巧更是不如拙誠可信,故那種“巧言如流”,“巧言利口以進其身”,素來為古人所不喜。

孔子《論語·學而》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有子貢利口巧辭,長於論辯,當其口橫海市,舌卷蜃樓,把不住門時,孔子常黜其辯,讓他一邊歇著去。然而不幸的是,孔子本人也被盜蹠稱為“巧偽人”,為其“搖唇鼓舌”,“多辭謬說”。這當然是不看他說什麼而隻追究他怎麼說的偏激行為。不過說來也難怪,一般人看去,孔子就是一個不幹實事的人,帶一眾弟子,四處周遊,碰上像子貢這樣巧舌如簧的,真事也會被誤認作假,所以結果必然是聽他的多,用他的少。以後,法家力主不取以言下人的說士,《韓非子·八奸》就認為,“為人臣著,求諸侯之辯士,養國中之能說者,使之以語其私,為巧文之言,流行之辭”,大大的不應該。《呂氏春秋·論人》也主張,人應該“適耳目,節嗜欲,釋智謀,去巧故”。

可能是因為這樣的緣故,老子不願意外出遊說諸侯。有個叫柏矩的從其學,知道他有學問,力請他出山,他淡淡地回說:“已矣,天下猶是也!”算了吧,世道已經是這樣了,他自然就不願再去淌這趟混水了。柏矩眼見著勸他不出,隻得一人去了。可到齊國一看,禁不住“號天而哭”,因為他看到齊國“匿為物而過不識,大為難而罪不敢,重為任而罰不勝,遠其途而誅不至”,可謂一片亂象。由於世亂,人民就跟著行偽取巧:“民知力竭,則以偽繼之。日出多偽,士民安取不偽?夫力不足則偽,知不足則欺,財不足則盜。盜竊之行,於誰責而可乎?”(《莊子·則陽》)對這一切,老子早就知道。所以他之不出山是不忍看,看不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