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保健常識 (3)(2 / 3)

(3)肌腱延長術和關節囊切開術:除了骨性畸形和關節內粘連外,關節囊和周圍的肌肉、肌腱攣縮也是造成關節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了解除關節囊和周圍肌肉、肌腱的攣縮,可作肌腱延長術和關節囊切開術。這兩種手術也稱關節鬆解術。

(4)關節矯形術:關節炎早期,為了防止各個關節的進一步破壞,除了行滑膜切除術外,還可以采用關節矯形術,尤其是那些滑膜不多的關節畸形(如手、足、肩、肘)以及由畸形導致的繼發性關節炎等。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如何運動

運動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及代謝,增強體質與毅力,利於改善和恢複關節的運動功能,預防關節骨質疏鬆和肌肉萎縮,減少關節強直與畸形。一些患者為防止關節畸形盲目增加關節運動量,忍痛強迫關節進行過度的活動,而有些人卻絕對地臥床休息,這兩種方法或者加重病情或者導致關節肌肉萎縮,因而都是不足取的。正確處理方法是急性發作期以休息為主,加強營養,使腫脹關節處於功能位製動。炎症靜止期則應該進行功能鍛煉。可作一些關節負重小或不負重的活動(如仰臥在床上作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屈曲運動)還可輔以理療,需要提醒的是每日活動量應由小到大,活動時間逐漸增加,循序漸進。當然,這樣的功能鍛煉還可以溶入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日常生活活動訓練、職業技能訓練、工藝製作訓練等,以改善和增強生活、學習和勞動能力。其他體育運動,患者可根據自己的病情、身體情況及自己的愛好選擇1~2種。病情較輕的可選擇動作複雜、活動量大的活動如太極拳、太極劍、遊泳、健身操等;病情較重,行動不太方便的可選擇動作簡單、活動量少的活動如散步、慢跑等。患者也可針對自己的病變關節來選擇不同部位的關節體操。

檢查血沉有什麼意義

血沉即紅細胞沉降率,可作為判斷炎症活動度的可靠指標,其升降與類風濕的活動度相一致,也可作為判定療效及診斷的指標。

血沉正常值為:兒童<10mm/h;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20mm/h。類風濕輕度活動時20~40mm/h;中等活動度時40~80mm/h;高度活動時>80mm/h。類風濕患者的血沉增快可不受抗風濕藥治療的影響,這一點可與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後血沉迅速下降)相區別。關節腫痛明顯好轉,炎症現象已消退,血沉仍持續增快或不下降時,表明類風濕關節炎隨時有可能複發或惡化,但也有血沉始終正常而病情複發或惡化者。血沉增快提示組織的損害,可由多種原因引起,雖無特異性,但在疾病的鑒別與診斷及疾病活動度判斷方麵有一定價值;若患者表現為關節痛,臨床症狀很少,血沉尤其是多次檢查正常者,則很難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因子檢查有什麼意義

類風濕因子(RF)是一種身體內產生的免疫球蛋白,主要由滑膜的漿細胞合成並分泌入滑液和血液中,另外,脾、淋巴結和類風濕性皮下結節的漿細胞也可產生。

結節可發生於皮下、關節周圍或關節內,也可發生於內髒器官。臨床分深部結節和淺表結節兩種。淺表結節:常見,無自覺症狀。好發於關節隆突部位及經常受壓處,如前臂的伸側麵、前臂尺側、肘背側及鷹嘴處,也可見於腕關節、指關節伸側、骶骨突、枕骨突、手足伸肌腱、屈肌腱及跟腱等處,偶見於脊柱、頭皮等部位。醫師在這些部位的皮下可摸到軟性無定形活動小結或固定於骨膜的橡皮樣小結。為數不多,一至數個,偶為數十個。大小不等,為0.2~3cm,猶如扁豆、花生米、胡桃,呈圓形或卵圓形。可對稱性分布,質硬,無壓痛,可活動。不注意尋查,如患者不解衣時常易忽略;深部結節:少見。發生於內髒,好發於胸膜和心包膜的表麵與肺和心髒的實質組織。除非影響髒器功能,否則不引起症狀。

典型和肯定的類風濕患者的RF陽性率僅在80%左右,不典型和初患病例的陽性率較低;RF陽性也可出現於其他結締組織疾病,其他慢性炎症及惡性腫瘤,如風濕熱、係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牛皮癬、結節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結核、慢性支氣管炎、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梅毒、麻風、矽肺、膀胱腫瘤、白血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