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慘重的是洪水淹了誌願軍後勤部的主要物資集散地三登。三登的倉庫、醫院和高炮陣地淹沒在洪水之下,大量庫存物資被衝走,有些待避的汽車也被衝走,露天存放的物資幾乎全部被衝。保衛三登的高炮營所有高炮均被衝走,被逼上高壓線的指戰員們未能及時疏散,在壓斷了高壓線後,紛紛墜入水中,被淹死了167人。
洪學智得知,後方幾乎所有的公路路麵都被衝壞,路基被衝塌,205座公路橋梁全被衝垮,無一幸免。鐵路線上不少橋梁修好了又被衝毀,衝毀了又被修好,反複多次。主要鐵路橋如京義線上的大寧江、西清川江、南大同江橋;滿浦線明文橋;平元線東大同江,東沸流江橋均被衝毀,每座橋平均被衝4次,東清川江橋先後被衝垮竟達9次。
洪學智看到,徒步行軍的誌願軍戰士大都是每人60斤以上的負荷,渾身泥漿,腳底起泡甚至腐爛,隊伍稍不留神就會被洪水衝散。第67軍的203師,在行軍途中,曾被洶湧的洪水分隔成幾個部分,隔水相望,難以會合。許多連隊十來天吃不上一頓熱飯,睡不上一次“幹燥”的覺,隨身攜帶的幹糧要帶到前線去,不敢輕易吃掉,四兩米加上自挖的野菜,就是一天的夥食。成千上萬的誌願軍戰士得了腸炎、痢疾。因雨大滑坡,露營的部隊經常出現意外的傷亡,有些人不慎掉入河中,或被洪水卷走。
更令洪學智感到氣憤的是,連綿不斷的大雨和山澗洪水,成為敵人可惡的幫凶,助長了敵人囂張的氣焰。8月初,敵飛機傾巢出動,對我後方交通運輸線實施全麵轟炸封鎖,清川江、肅川江、禿魯江、德池川、沸流江上未被洪水破壞和正在搶修的鐵路橋梁,成為敵機反複轟炸的目標。隨後,又逐站逐段轟炸當時還在通車的新安州、西浦、價川“三角地區”的鐵路和車站。每天天剛亮,那些“黑老鴰”便成群地嗡嗡叫著向我前沿陣地和後方撲來,把成噸成噸的鋼鐵扔在我運輸線上。李奇微揚言“要摧毀各條路線上的每一輛卡車和每一座橋梁”。
這就是李奇微吹噓的“絞殺戰”。
“絞殺戰”是美軍仿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在意大利境內,以德軍使用的鐵路線為主要攻擊目標而發動的一次空中戰役而炮製的。朝鮮半島的地形、交通線的構成以及美軍空中封鎖的計劃同在意大利進行過的“絞殺戰”極為相似。所以,美軍把他們的這次行動也得意地稱為“絞殺戰”,妄想把朝鮮半島變為昔日的亞平寧半島。
美軍“絞殺戰”的具體做法是,在橫貫朝鮮半島的蜂腰部劃定一個阻滯地帶,以絕大部分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進行長時間毀滅性的轟炸,切斷誌願軍後方交通線,破壞誌願軍前後方聯係,窒息其作戰力量。所以“絞殺戰”又稱為“阻隔戰”、“窒息戰”。
誌願軍入朝參戰後,幾十萬出國大軍的作戰和生活需求,基本上都要由國內供應。正因為如此,侵朝美軍依賴其空中優勢,對誌願軍和人民軍後方戰略要地、軍事設施及交通運輸線進行轟炸破壞,以阻止誌願軍後勤供應,就成為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軍發起的所謂“空中絞殺戰”,出動其空軍力量的80%,投入了幾乎全部的戰鬥轟炸機和戰略轟炸機,企圖在三個月內全部摧毀朝鮮北部的鐵路係統。在這個節骨眼上,原來寄予厚望的蘇聯空軍又不願前出,隻肯掩護鴨綠江至清川江這一段後方交通線,誌願軍空軍部隊又因準備不充分,要遲至11月份才能投入戰鬥,致使前方交通線仍處於無空軍掩護的狀況。運輸困難仍然無法解決,真是雪上加霜!
大雨、洪水的肆虐和敵機的瘋狂轟炸破壞,給誌願軍的後勤供應造成極大困難。洪學智看在眼裏,急在心上。而前方部隊儲存的糧彈隻夠維持一個月,前方少數部隊已發生斷糧現象。據8月18日統計,一線部隊的13個軍存糧僅能維持3至6天,二線部隊的4個軍存糧最多的也隻能維持13天。糧食、彈藥得不到及時供應,不少部隊以野菜充饑。再加上陣地生活設備簡陋,晝夜構築工事,部隊體力消耗甚大,傷病員增多。
那時間,後勤部指揮所的電話鈴聲不斷,催糧、要彈的電話一個接著一個。洪學智得知,在距前沿陣地十多裏的地方有一座誌願軍的醫院,僅有的一點糧食要省給傷病員同誌熬粥吃,醫護人員隻好乘敵人不打炮的時候上山拔野菜。因為沒鹽,做出的野菜不是苦就是酸。頭兩天,煮一鍋野菜20個醫護人員怎麼吃也吃不掉,三天下來,煮上兩鍋野菜還不夠吃。什麼原因?肚子太空了,也就吃著香了。
按照侵朝美軍司令“要摧毀敵軍所有公路交通和每條線路上的每一輛卡車”的指示,美國空軍在頻繁轟炸誌願軍鐵路交通樞紐的同時,對公路線及運輸車輛也加緊襲擾。白天以戰鬥轟炸機掃射待避的車輛和屯積物資,在重要路線上投擲定時炸彈和一觸即發的蝴蝶彈,阻止車輛通行;夜間在公路上空投照明彈,用輕型轟炸機分區搜巡目標,跟蹤追擊,以期達到切斷公路運輸供應的目的。
毋庸諱言,這一切對誌願軍後勤補給造成了極大困難。9月,隨著雨季的結束,誌願軍後方部隊采取了一係列措施,開始轉入全力進行反“絞殺戰”的鬥爭。
洪學智對戰場形勢進行了認真分析,從具體情況看,誌願軍空軍暫時不能出動,也不能掩護清川江以南的運輸。朝鮮雨季8月底才能結束,清川江、大同江、新在川、富城幾座橋梁尚未修通,清川江以北堆積的糧車最快恐須至8月底才能倒裝完畢,因之連續作戰一個月的糧食在9月份得不到完全保證。彈藥從前方儲量計算,可供一個月作戰消耗,有些倉庫離前線較遠,尚不能及時供應。且戰役發起後,不論勝利大小,均有使戰役繼續發展可能。誌願軍糧彈儲備隻有一月,而後方運輸又未修暢,若敵人窺破此點,誌願軍必將陷入被動。
麵對洪水和敵人的“絞殺戰”,洪學智組織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後勤運輸線保衛戰,英雄的誌願軍官兵,不分前方和後方,部隊和機關,戰士和鐵路員工,英勇頑強,奮不顧身地投入了戰鬥,表現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前方部隊,一麵抗洪,一麵搶修工事,加強陣地建設,隨時準備粉碎敵人的進攻。後方所有部隊,包括鐵道兵、工程兵、運輸部隊、高射炮兵等,在朝鮮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無日無夜的搶修鐵路、公路、橋梁,構築糧彈倉庫,搶運作戰物資,同敵人的空襲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洪學智說:“這是破壞與反破壞,絞殺與反絞殺的殘酷鬥爭。”他號召誌願軍鐵道部隊、工程部隊、運輸部隊、公安部隊、高射炮兵、航空兵和兵站倉庫、醫院諸兵種聯合作戰,與敵人針鋒相對地打一場大規模的反“空中封鎖”戰役。
為了粉碎敵人的“絞殺戰”,洪學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將當時掩護運輸的高射炮兵集中起來以保衛重點橋梁;鐵道兵采取各種技術手段,集中兵力重點搶修大同江、清川江和沸流江上被破壞的鐵路橋梁;工程兵、汽車運輸部隊和裝甲部隊在橋梁、線路被破壞的地點組織漕渡或實施分段倒運,使各段線路有機地連結起來,以保持運輸不中斷。
在鐵路運輸方麵,為了在有限的通車時間內通過更多的列車,采取了“列車片麵續行法”,即在一個或幾個區段上,組織兩列以上列車取一定間隔,連續向一個方向運行。這一辦法的實施,顯著地提高了鐵路運輸的效率。
在公路運輸方麵,洪學智要求誌願軍後勤部門對各種物資緊急搶運,利用礦洞、隧道、山溝等有利地形修建了許多汽車隱蔽部,汽車隊白天、夜間都可行車。後來,誌願軍還設置假目標,使敵機真假難分,誘敵機上當。把壞的汽車裝上草袋子間隔距離很遠地放著,敵機來了就狂轟濫炸一陣子,結果什麼也沒有炸到。“過去敵機是發現了目標就炸,”洪學智說,“後來,敵人懷疑了,派了很多特務來察看轟炸的效果怎麼樣。特務報告說,效果不好,有許多是共軍設置的假目標。所以敵機再炸時就猶豫了,先琢磨一下是不是假的。誌願軍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有時幹脆把汽車停在公路中間,敵機以為是打壞的,好的絕不敢停在公路上,就不轟炸。我們就這樣真真假假與敵機作鬥爭。”同時,誌願軍工兵部隊廣大官兵,在朝鮮軍民的幫助下,普遍加固加寬了原有公路,並開辟了一些新的公路線。
美空軍采取點線結合的封鎖辦法,對公路交叉點和公路與鐵路交叉點及橋梁等處,進行瘋狂轟炸,對主要運輸幹線則進行逐段控製,層層封鎖。在“點”上徹夜不停地投照明彈,在“線”上見到汽車燈火即往返襲擾。在公路線上投擲大量定時炸彈、蝴蝶彈、四爪釘等,企圖阻止汽車運輸。誌願軍的工程兵和後方部隊除繼續加固、加寬和新辟公路外,還對易遭敵機破壞和行車不便的路段進行改造,增強迂回線,加強了對空監視哨,在32條總長2500公裏的公路線上,設置了1308組對空監視哨,進一步保證了汽車運輸的安全。針對美機不斷地對兵站基地的某一點進行毀滅性轟炸,誌願軍兵站基地除了以高射炮兵積極打擊敵機外,還采取了搶卸、搶裝,及時疏散、轉移,加強偽裝和大力修建坑道倉庫等措施,有效地保護了作戰物資的安全。
誌願軍入朝初期,隻有一個高射炮兵團,對空防禦力量很弱。為掩護搶修搶運,誌願軍總部下決心抽調了在朝高射炮部隊70%的力量,並成立鐵道兵高炮指揮所,統一指揮。同時,開展群眾性對空射擊運動,用輕武器攻打敵人的低空飛機。
敵人對誌願軍交通大動脈鐵路線的破壞是極其瘋狂的。據統計,自誌願軍入朝作戰以來,敵人曾出動飛機15萬多架次,投彈19萬多枚,其中定時炸彈約占30%,平均在誌願軍通車線路上每7米投彈1枚。洪學智積極協調鐵道兵、工程兵等有關部隊,構築起誌願軍後勤供應的鋼鐵運輸線。鐵道部隊與廣大鐵路員工和兄弟部隊一起,英勇奮戰,保證在任何艱難情況下都做到“鐵路運行暢通、供應物資充足”,打敗了敵人的陰謀。在誌願軍的千裏運輸線上,湧現出許多英雄人物,榮立集體二等功的某部9連,守護著遭受敵機重點轟炸,投彈達7000多枚的一座橋梁,隨炸隨修,保證了經常通車。特等功臣郭金升,勇於自我犧牲,拆卸了40多種603枚定時炸彈,取出炸藥27噸,排除了危險,保護了誌願軍運輸大動脈的暢通無阻。
除鐵路以外,洪學智要求誌願軍部隊加強公路線的搶修力量,加寬原有公路,開辟新的公路,改善公路運輸狀況。誌願軍司令部組織了7個工兵團和在二線休整的各軍及各兵團直屬工兵分隊參加公路的搶修戰鬥。工兵部隊在敵人鼻子底下埋設地雷,在敵機轟炸和洪水的威逼下搶修橋梁。三年中,英勇的誌願軍工兵部隊共架設新橋梁1000多座,補修橋梁總長度達7萬多米,保障了公路的暢通。
朝鮮北部的新安州、西浦、價川鐵路的“三角地區”是整個朝鮮北方鐵路和公路運輸的樞紐和咽喉。洪學智組織誌願軍後勤部門的運輸車輛,晝夜不停地從這裏通過,大批軍用物資給養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因此,9月份,美國空軍把轟炸重點轉移到這裏。平均每天出動飛機5批100餘架次,集中對京漁坡至新安州段和滿浦線順川至價川段進行轟炸,並逐步壓縮轟炸範圍。到11月,將轟炸範圍收縮在肅川至萬城間的“317”至“318”一公裏地段和龍源裏至泉洞間“29”公裏處的一個連結點上,企圖在一兩點上造成深度破壞,使誌願軍和人民軍無法修複,從而達到切斷運輸供應的目的。
“三角地區”的幾段鐵路僅長180公裏,被炸毀的幾段長為73.5公裏,遭受破壞達2600多處次,占朝鮮北部全部鐵路被破壞處次的45%以上。從9月到12月的四個月中,美機在這一地區投彈3.8萬餘枚,平均每兩米即中彈一枚。此外,還在介川至順川投下了許多500公斤以上的定時炸彈,入土深度竟達4米至5米。
洪學智率領誌願軍廣大指戰員和全體鐵路員工,經過四個月的英勇奮鬥,到12月底打破了美國空軍對“三角地區”的重點封鎖。據不完全統計,在此期間鐵路運輸搶運過封鎖區的作戰物資共達1. 5萬餘節車皮。其中10月21日一個夜晚搶運過西清川江的物資即達490節車皮,創造了誌願軍入朝以來運送物資的最高紀錄。
洪學智擔任後方勤務司令員以後,後勤運輸線已大為改觀。白天敵機逞狂,誌願軍隻能夜間行走,後勤供應非常困難。每當夜幕籠罩,朝鮮北部大地便成了誌願軍的自由天下,蜿蜒在原野和群山中的漫長公路上,成隊成隊的汽車,從四麵八方彙聚,車燈時明時滅,整夜川流不息,蔚為壯觀。夜間行車,每隔一段距離,就設有一個誌願軍後方部隊的防空哨,敵機來時,就向空中放一槍,一個崗哨放了槍,附近的崗哨跟著也放起來。這時,正在行走的汽車,聽見槍聲,馬上就閉燈行駛,那條漫長的電光的巨流,一下子全部熄滅。敵機過後,哨子一響,那條電光的巨龍一下子又閃亮了。誌願軍的後方運輸線成了一條炸不爛,打不斷的鋼鐵運輸線。英雄的誌願軍戰士,及時把大批物資運送到前線去,直接支援著每次勝利的戰鬥。
毛澤東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讚揚說:“戰爭的頭一個月,我們的汽車損失很大。怎麼辦呢?除了領導想辦法以外,主要是靠群眾想辦法。在汽車路兩旁用一萬多人站崗,飛機來了就打信號槍,司機聽到就躲著走,或者找個地方把汽車藏起來。同時,把汽車路加寬,又修了許多新汽車路,汽車開過來開過去,暢行無阻。這樣,汽車的損失就由開始時的百分之四十,減少到百分之零點幾……我們住在北京的一些人,一想到朝鮮戰場,就感到相當危險。當然,危險是有的,但隻要大家想辦法,並不是那麼了不起。”
洪學智指揮誌願軍後勤部隊,在長達2500公裏的主要公路幹線上,設置哨組1300多個,創造了現代戰爭史上一項奇觀。在誌願軍防空能力薄弱的情況下,正是這些防空監視哨保證了夜間汽車運輸的安全,使糧彈源源不斷地運向前沿陣地,為持久作戰提供了物質基礎。
在洪學智卓有成效的領導下,誌願軍後勤部隊發展迅速,已成為這支軍隊曆史上兵種最多、最為強大的專業後勤隊伍。到10月份,誌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直屬部隊發展到6個分部,28個大隊,4個警衛團另9個營,13個汽車團,27個輜重團,3個公路工程大隊,39個兵站醫院,3個通信營以及3萬多民工,共18.2萬人。另還配屬公安第18師,第54軍第149師,6個工兵團和11個高炮營,總人數達到了22萬人。
在洪學智眼中,戰鬥的艱苦卓絕和指戰員們的機智勇敢都是這些奇跡的組成部分。敵人發動“絞殺戰”,利用占絕對優勢的空軍以及朝鮮40年不遇的大洪水,對誌願軍後方交通線進行地毯式轟炸。洪學智立即組織部隊展開“破壞與反破壞”的鬥爭,建立了後方交通網,此路炸斷走旁路,東方不亮西方亮,始終保證條條大路通前線;白天轟炸多,誌願軍就晚上運輸;星期六晚上,敵人飛行員輪班休息,不轟炸,打照明彈嚇唬誌願軍,誌願軍就利用照明彈的光亮,大量運輸。
誌願軍和人民軍在10個月的反“絞殺戰”鬥爭中,建立了鐵路與公路相結合、前後貫通、縱橫交錯的兵站運輸網,形成了“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基本上解決了作戰物資的補給問題,取得了戰略上的一個重大勝利,侵朝美軍的“絞殺戰”被粉碎了。
正是憑著大智大勇,誌願軍創造了令敵人也不得不佩服的戰爭奇跡。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裏特麵對數百名記者,無奈地承認:“雖然聯軍的空軍和海軍盡了一切力量企圖阻斷共產黨的供應,然而共產黨仍然以難以令人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送到前線,創造出驚人的奇跡。”
在洪學智看來,抗美援朝為中國贏得的不僅僅是一場局部戰爭的勝利。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場反侵略戰爭,它的勝利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為新生的人民共和國打出了大國的地位,打出了國際生存空間。
洪學智說,抗美援朝戰爭中,誌願軍將士英勇善戰,麵對武裝到牙齒的侵略者無所畏懼,創造出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業績。這也極大地激勵著全國人民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情感,使全國上下同仇敵愾。這一積極作用,也一直影響到今天,並將永遠成為我們國家和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後來的戰爭實踐證明了這些分析和預見的正確性。戰爭,按照我們的方式和節奏走到了終點。“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洪學智說:“我們麵對的是世界頭號強敵,他們的戰爭投入超過我們好幾倍,武器裝備比我們先進好幾代,而我們最終牽住了它的牛鼻子,迫使它接受了和平。這在世界戰爭史上、在反侵略史上都是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