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20軍軍長張翼翔中將(1 / 3)

m�����張翼翔(1913~1990),湖南瀏陽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軍團8軍21師連長、副營長,第六軍團18師52團參謀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從延安抗大調任新四軍第4支隊14團副團長、團長,新四軍第2師6旅副旅長,5旅副旅長兼淮南蘇皖邊軍區路西軍分區副司令員,新四軍司令部作戰科科長,蘇浙軍區第2縱隊副司令員和第1旅旅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新四軍兼山東軍區第1縱隊3旅旅長,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參謀長、副司令員,華東野戰軍20軍副軍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9兵團軍長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誌願軍20軍軍長兼政治委員。後任華東軍區副參謀長,福州軍區副司令員,解放軍總參謀部軍訓部副部長,鐵道兵司令員,第二炮兵司令員,軍事科學院副院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中國共產黨第九屆、十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 張翼翔率部入朝,在長津湖遇到的對手是美軍海軍陸戰第1師。這是強者與強者的對壘,硬鋼與硬鋼的碰撞。其結果是電石火光,震驚世界。

張翼翔率領的中國人民誌願軍第20軍,是一支以“跑得、餓得、打得”著稱的英勇善戰的部隊,在閩東叫“獨立師”,茅山是“老6團”,陽澄湖畔稱“江南抗日義勇軍”,郭村屬“挺進縱隊”,黃橋為“新四軍1師1旅”,宿北叫“山野1縱”,孟良崮為“華野1縱”,突破長江時稱“三野9兵團20軍”。在朝鮮戰場上,20軍的威名留在了長津湖畔。

第20軍的前身是在紅軍大部隊開始長征後,留在南方沒有參加長征的閩東獨立師。說起淵源,是陳毅、粟裕的老部隊。皖南事變後,編為新四軍第1師,師長就是赫赫有名的粟裕將軍。抗日戰爭中,這支部隊活躍在蘇魯皖的敵後根據地,著名的“黃橋決戰”就是這支部隊的傑作,以3000人擊敗了國民黨幾萬人的進攻,使新四軍在蘇北站穩了腳跟。後來通過三年遊擊戰爭,該部隊成為了新四軍中最能打仗的一支王牌部隊,是常勝將軍粟裕非常信任的隊伍,也是新四軍中頭等主力,被譽為“百戰雄傑”。

第20軍名聞遐邇的另一個原因是,著名的樣板戲“沙家浜”的故事就發生在該部隊。新四軍第1縱隊由三部分組成,即蘇浙軍區2縱、4縱和蘇中軍區教導旅(也就是著名的沙家浜部隊)。1946年12月,時任1縱司令員的葉飛率部參加宿北戰役,穿插縱深,將敵整編69師與其友鄰割裂開來;隨後,1縱兩麵作戰,內攻外阻,在最緊急的時候,集中兩個旅以連為單位組成方陣,端起刺刀發起集團衝鋒,一舉擊退敵人援軍,保障了全殲69師的勝利。從此1縱就以善於穿插而著稱。

在魯南戰役中,1縱顯示了強勁的攻堅力,克齊村、破棗莊,奠定了主力的地位。隨後華東全軍整編,1縱牢牢占據第一的位置,成為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即赫赫有名的“華東一縱”。萊蕪戰役中,華野1縱為戰役的勝利贏得了時間,譜寫了氣壯山河的篇章,粟裕說:“在整個戰役中起了決定作用,應算第一功。”孟良崮戰役,1縱挑起縱深穿插割裂重任,阻擊外援黃百韜兵團,主攻部隊英勇頑強。淮海戰役再顯風采,1縱單打敵63軍,幹淨利落全殲頑敵,開創解放軍一個縱隊全殲敵一個軍的先例。1949年2月,華東1縱整編為人民解放軍第20軍,張翼翔任該軍副軍長。20軍編入第三野戰軍最強的9兵團,成為該兵團的主力隊伍。在朝鮮戰場上,作為第9兵團的勁旅,如果說彭德清率領的第27軍善於進攻,那麼張翼翔指揮的第20軍就是以“防守極其堅固”而著稱。

解放戰爭時期的華野1縱,戰役之頻,規模之大,斬獲之眾,榮譽之多,在全軍都是少有的,殲敵數量全軍第一,在華東戰場上屢建奇功,改編為20軍後在參加了渡江戰役、上海戰役後,在江浙地區轉入休整。1950年,中央軍委決定粟裕指揮解放台灣,粟裕安排把20軍編入渡海第一梯隊,準備做尖刀部隊使用。

在美國政府1950年6月25日召開的緊急會議上,軍人們顧左右而言他,不談朝鮮戰爭,卻大談台灣。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雷德萊說:“在朝鮮的進攻可能是一次佯動,目的是轉移我們進攻台灣的注意。”於是美國政府命令第7艦隊開進台灣海峽,命令第13航空隊進駐台灣,“阻止對台灣的任何攻擊”。

此時,朝鮮戰爭爆發,加緊進行攻台作戰訓練的張翼翔,率領20軍奉命北調,準備隨第9兵團入朝參戰。

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要求兵團所屬部隊,從10月1日起,按照第27軍、第20軍、兵團部和第26軍的順序,依次北上,進入津浦路山東段地區,兵團部位於曲阜。

兵團要求第20軍在抵達兗州後集結待命。赴朝參戰的第20軍軍長兼政委是張翼翔,副軍長廖政國,副政委譚右銘,參謀長俞炳輝,政治部主任邱相田,下轄第58師、59師、60師及配屬的89師。

1950年11月,朝鮮北部山區已是嚴酷的寒冬。張翼翔在長津湖遇到的對手是美軍海軍陸戰第1師。這是強者與強者的對壘,硬鋼與硬鋼的碰撞!其結果是電石火光,震驚世界。

1950年11月17日,彭德懷司令員下令結束朝鮮戰場第一次戰役的戰鬥行動。這次戰役,中國人民誌願軍是在朝鮮戰局極端嚴重的情況下,倉促投入作戰的。進入朝鮮之後,為了增強誌願軍參戰的隱蔽性,收到奇襲的效果,部隊晝伏夜行,巧妙地避開了敵人的偵察,因此直到戰鬥打響,敵人都還沒有明白正在與他們作戰的對手是誰。

第一次戰役,誌願軍先後殲滅了南朝鮮軍第6師大部和第8師兩個營,並在雲山重創美騎兵第1師,把瘋狂進犯的敵人從鴨綠江邊趕到了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敵人企圖於11月23日“感恩節”前占領全朝鮮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為朝鮮人民軍贏得了休整時間,使我軍站穩了腳跟,並取得了同美軍作戰的初步經驗。

經過朝鮮戰爭第一次戰役的考驗,首批入朝參戰的部隊經過此次戰役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鍛煉,增強了戰勝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以及南朝鮮軍隊的信心。

為了查明誌願軍入朝參戰的兵力和意圖,第一次戰役剛剛結束,“聯合國軍”在清川江南岸進行了短暫的休整之後,從11月6日開始以部分兵力做試探性進攻,並從11月8日開始發動了為期兩個星期的“空襲戰役”,目的是阻斷中國與朝鮮之間的交通。

在最終未完全判明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參戰的意圖之前,狂妄自大的麥克阿瑟迅速取勝的欲望急劇膨脹,著手準備早已製定的“最後的攻勢”計劃,試圖“在聖誕節前全麵結束戰爭”。麥克阿瑟具體的兵力使用情況是這樣的,在東線,以美第10軍經長津湖西進,並將剛從美國本土調來的美第3師配屬給第10軍作為東線的主要作戰力量;在西線,以美第8集團軍為主,配以美第9軍第25師、土耳其旅以及英第27旅。

11月上旬開始,麥克阿瑟將其作戰部署陸續展開。西線,第8集團軍以3個軍的兵力平行排開,形成進攻態勢。東線,美第10軍在第8集團軍抵達預定作戰位置的同時,也開始緩慢地向著指定的作戰區域開進。最終的作戰目標是東西兩線的部隊在北朝鮮的臨時首都江界彙合。從11月10日開始,麥克阿瑟指揮“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在西線全線推進,在東線則從古土裏、豐山、明川分三路繼續北犯。

為有效阻止敵人進攻,彭德懷司令員決定發起第二次戰役,他總結了第一次戰役的成功經驗,決心采取故意示弱、誘敵深入和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方針,爭取將戰線推進到平壤、元山地區。誌願軍在東、西兩個方向展開戰役布勢,以剛入朝之第9兵團(轄第20、第26、第27軍)於東線長津湖地區爭取在運動中殲敵一部;同時,集中主力於西線博川、價川、德川、寧遠地區,向敵實施反突擊。根據第一次戰役的教訓,西線采取雙層戰役迂回,以兩個軍(第38、第42軍)從敵翼側薄弱部(德川、寧遠地區)突破,向敵縱深猛插,斷敵退路,主力四個軍(第39、第40、第50、第66軍)由正麵配合,實施戰術上的分割合圍,各個殲滅敵人。

從10月7日起,張翼翔指揮第20軍各師分別由上海、江蘇等地乘火車沿徐濟線北上,14日全部抵達兗州地區,分別駐紮在津浦鐵路兩側,開始緊張有序的戰前準備工作。根據兵團部指示,張翼翔抓緊部隊整編、形勢教育和軍事訓練工作,力爭於11月5日前完成各項作戰準備。

在戰前準備過程中,張翼翔接到第9兵團指示,兵團部改變原來的安排,第20軍由後衛改成前衛,先期入朝。張翼翔命令第59師、第58師到達沈陽後,接受第9兵團直接指揮向輯安前進,立即過江。

麥克阿瑟下令遠東空軍對朝鮮境內的朝鮮人民軍和誌願軍投入所有力量實施為期兩周的集中轟炸,並特別命令遠東空軍出動所轄全部90架B-29轟炸機轟炸鴨綠江上的所有國際橋梁,以切斷中朝之間交通,阻止誌願軍後續部隊及補給物資的運輸。

於是,美軍遠東空軍及遠東海軍所屬艦載航空兵傾巢出動,集中轟炸鴨綠江上的國際橋梁以及鴨綠江至清川江之間公路、鐵路,鴨綠江沿江新義州、朔州、楚山、滿浦、惠山等地的6座橋梁更是此次轟炸的重點目標。

敵人的狂轟濫炸,給20軍入朝增加了難度。

張翼翔率部從山東兗州出發時,列車長度有限,裝載部隊的數量也受到限製,因此造成部隊被分割。炮兵裝載更成問題,炮已經裝車運走很久了,但在前線拉炮用的騾馬卻還留在車站上。最為嚴重的是軍部和機關落在了部隊的後麵。麵對這種狀況,張翼翔果斷決定:車運途中無法與各師聯係,由副軍長廖政國趕去沈陽,指揮部隊開進,同時由廖政國組成精幹的指揮小組在輯安鴨綠江邊指揮部隊入朝。

由於命令緊急,20軍的戰士們從濕熱的南方到達寒冷的東北時,大多是大簷帽,單皮鞋,薄薄一層棉花的冬裝衣被,團以上幹部的棉衣還沒發,在寒冷的空氣中被凍得瑟瑟發抖。裝載第59師的列車已經根據兵團部的命令直接開過鴨綠江,目的地是朝鮮的江界。緊接著,第58師、第89師在沈陽車站基本都沒有停留,直接開了過去。隻有軍直屬機關和第60師利用極短的停車時間,領走了少量的棉帽和大衣。戰士們就這樣身上穿著夏天的單衣,急急忙忙地趕赴朝鮮戰場。

11月7日,第20軍前衛部隊第59師先期抵達朝鮮江界,看到的是被美軍飛機炸得亂七八糟的城市。第58師由輯安步行過江,這裏鐵路橋朝鮮一側被美軍的飛機炸斷了,好在冬日水淺,兩岸築壩,中間架著浮橋,當夜23時部隊全部涉水過江。

張翼翔看到,部隊進入朝鮮境內之後,對朝鮮寒冷的氣候極不適應,特別是戰士們大多是南方人,根本沒有防凍經驗,在室外凍得不行之後,往往馬上就往屋內跑。結果,許多戰士的手凍腫了,腳也凍傷了。部隊克服了天寒地凍帶來的種種困難,於11月15日到達了指定的駐紮區域——位於狼林山脈東側的長津湖地區。接著,軍主力從滿浦沿鐵路南下,到達武坪裏,再徒步東進,通過狹窄的彎曲山道,越過山口進入預定位置——柳潭裏。

入朝之後,張翼翔命令20軍59師176團和第89師267團進至長津湖和柳潭裏以南地區,接替原在這裏駐防的第42軍,阻敵北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