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戰1師的撤退計劃是:以陸戰7團1營為先遣梯隊,首先前往德洞山口,掩護主力後撤,主力梯隊以陸戰5團3營為前衛,陸戰5團1營為右翼,陸戰7團3營為左翼,陸戰5團2營為後衛,逐次交替掩護後撤。
美軍陸戰1師要保證撤退成功,必須在確保雄踞在柳潭裏和下碣隅裏之間公路一側的死鷹嶺在自己手中。對於美軍來說,一旦死鷹嶺落入到誌願軍的手中,美軍撤回到下碣隅裏的道路就被堵死了,這意味著陸戰5團和陸戰7團將麵臨全軍覆沒的危險;而對於誌願軍來說,奪取死鷹嶺可以阻敵北犯和分割孤立敵人。死鷹嶺因其險要的地形和重要的地理位置成為敵我雙方爭奪的焦點,雙方也都誌在必得。
在誌願軍發起長津湖戰役之前,美軍已經占領了死鷹嶺。張翼翔奉第9兵團命令,決定派出最精銳的部隊來攻占死鷹嶺,堵死南逃之敵的退路,並阻擊北援之敵,他把這項艱巨而又重要的任務交給了第20軍第59師第177團1營。張翼翔特別交待1營,在攻占死鷹嶺之後,要立即加固工事,全力扼守,阻止西興裏之敵北援。
淒冷的夜晚,風雪肆虐,天氣異常惡劣。177團1營的戰士們,頂著風雪,接連翻過兩座人跡稀少的雪山,到達了死鷹嶺西南方向的門岩裏附近,深夜淩晨時分接近了死鷹嶺。
在昏暗的夜色中,雄踞在長津湖西南小白山地區群山之中的死鷹嶺,靜靜地蜷伏在叢林之中像一隻沉睡的大鳥,山頂一帶怪石向東延伸,就像尖利的鷹嘴,鷹頸上長了一大簇參天的鬆柏。極目望去,整個山嶺陷在茫茫的積雪裏,山嶺連綿不斷。風吹過叢林,傳出一陣陣淒厲的呼嘯。
遵照軍長張翼翔的命令,1營的指揮員認真地觀察著周圍的地形,隻見死鷹嶺四周的山坡上,閃亮著一堆堆的火光,美軍士兵因無法忍受嚴寒的侵襲,隻好燃起篝火取暖。他們沒有想到,火光成了誌願軍戰士攻擊的最好目標。
在夜色的掩護下,1營的兩名戰士輕輕地撥開枯樹枝,踏著深及膝蓋的積雪,猛撲向山頭。山頂放哨的美軍士兵,被突如其來的攻擊打昏了頭,沒有還擊一槍,便退向了第二道陣地。後麵的戰士迅速跟進,活捉了幾個嚇得半死的美國士兵。
勇猛的1營戰士向死鷹嶺主峰的守敵發起了攻擊。敵人在黑夜中驚慌失措,盲目還擊。營長帶領突擊隊一同攻上敵人的陣地,指揮部隊向敵人喊叫聲最嘈雜的地方猛攻。攻到東南高地的半山腰,敵人的4挺重機槍一起開火,壓製了誌願軍的進攻步伐,在營長的指揮下,突擊隊迅速隱蔽並扔過去一陣手榴彈,敵人丟下機槍四處逃命。經過幾十分鍾的戰鬥,1營全部占領了主峰陣地,剩下的少數敵人潰敗逃竄,躲在了死鷹嶺西北的山背等處等待援兵。
按照張翼翔的指示,全營戰士立即加固工事,以有效地對付敵人可能組織的反攻,同時對無名高地的敵人進行警戒。
1營的陣地尚未完全修複,敵人就以猛烈的炮火發起了反攻,各種火炮向1營的陣地進行猛轟,敵人的火力全部展開了,成噸的鋼鐵傾瀉到死鷹嶺主峰陣地的山頭上。無名高地的敵人在炮火的掩護下,也向主峰發起了衝擊,隱蔽在陣地北側灌木林中的殘敵,也乘機發起反撲。在死鷹嶺主峰誌願軍堅守的陣地內外,槍炮聲連成一片,敵我難分。1營戰士眾誌成城,以更加猛烈的火力和集束手榴彈給敵人以巨大殺傷,打退了敵人的第一、第二次進攻。
接連遭受了兩次失敗的美軍,氣急敗壞,出動空軍對死鷹嶺的誌願軍陣地進行狂轟濫炸。一批又一批的敵機在死鷹嶺上空反複投下炸彈,騰起的煙塵遮蔽了太陽,陣地上成了一片火海。許多戰士負傷了,鮮血沿著額頭和手臂,流向臉上流向雙手,在寒冷的空氣中頓時凝成了血絲和血塊。
猛烈的空中轟炸之後,敵人先分批次輪番向誌願軍陣地進行試探性進攻,之後,又派出一個連的兵力,在飛機、大炮轟炸的掩護下,分兩路向主峰發起進攻。1營戰士沉著應戰,在距敵陣地不到30米的地方,集中各種火力一起開火,頓時,敵人的進攻隊形就被打亂了。此時,貼身的肉搏戰開始了,戰鬥進入了白熱化。在誌願軍的陣地前沿,美軍丟下了100多具屍體,宣告了第三次反攻的失敗。
英雄的177團1營官兵,1連、3連輪番上陣,牢牢地守住了陣地,勝利地完成了預期的作戰任務,但全營的傷亡也很大。戰士們整整一夜沒有休息。但是為了迎接第二天更加殘酷激烈的戰鬥,必須抓緊時間搶修工事。由於天氣過於寒冷,戰士們的手都凍得僵硬了,裂開了。在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惡劣天氣裏,被大雪覆蓋的地表變得更加堅硬,加固工事變得非常困難。在陣地上堅守一天,人就會被風雪凍得全身發白,臉上被炮火的硝煙熏得烏黑,口裏呼的氣又會給鬢眉染上霜花。由於部隊倉促入朝,許多戰士沒來得及換上合適的冬裝,身上穿的依然是薄薄的單衣,腳上穿的也是單鞋。在零下近40度的天氣裏,許多戰士的腳趾開始凍得發紫發黑,有的腳凍得起了大水泡。
美軍深知死鷹嶺戰略地位的重要性,組織一次又一次的衝鋒,重炮排擊和飛機俯衝投彈掃射交替進行,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有時長達一個小時以上。轟炸之後又是步兵的衝鋒,如此反複,誌願軍陣地前沿常常是一片火海。有時,白天成批的敵機在空中盤旋掃射,投擲汽油彈和燃燒彈,把埋在深雪裏的枯草枝燒成了一片黑炭。
為了防止敵人反擊,戰士們在饑寒交迫的情況下堅守著陣地。有的戰士腳被凍爛了,穿不進鞋,但堅決不離開陣地,不因自己受傷而削弱全營的戰鬥力。
連隊的基層指戰員白天在炮火中和戰士們一起戰鬥,鼓勵大家堅守陣地;入夜,帶領大家圍坐在雪地裏,點起篝火,互相鼓勵。
戰鬥進行到第五天,南逃的敵人越來越瘋狂,戰鬥愈發激烈。幾十架美軍飛機在空中輪番轟炸,炮火掀起的煙塵遮蔽了陽光。200多美軍士兵在坦克的掩護下衝上半山腰,分成了兩路:一路有20多個敵人衝上了山頂,另一路則從山側迂回包抄上來。在這緊急關頭,戰士們奮不顧身地衝進敵人中間,用槍托、手榴彈、刺刀和敵人展開了肉搏拚殺,逼迫敵人扔下一些屍體後逃下山去。死鷹嶺高峰仍然被誌願軍戰士牢牢地控製著。
12月1日開始,陸戰5團和陸戰7團3營開始沿公路大批向南推進,2日夜間,雪越下越大,使得夜間戰鬥更加激烈。陸戰1師的兩個團開始撤退後,向南逃竄的美軍越來越多地集中到死鷹嶺,並與這裏的殘敵會合了,在下碣隅裏美軍的接應下,美軍向死守死鷹嶺陣地誌願軍59師177團2營發起了猛攻。美軍調集了坦克和火炮對誌願軍陣地進行了集中轟炸,平均每平方米就落下兩發炮彈。堅守在主峰陣地的177團戰士隻剩下了60餘人,就是這些戰士憑借著輕武器和手榴彈,反複打垮了敵人的數次進攻。
由於在深雪裏堅持作戰,後勤補給嚴重不足,誌願軍戰士們身上穿的隻是薄薄的軍衣,根本難以抵禦零下30度左右的嚴寒,堅守主峰僅有的60多人全部凍傷,難以移動半步。盡管陣地被誌願軍占領了,但麵對著死鷹嶺下倉皇逃竄的敵人,戰士們隻能用牙咬開手榴彈的後蓋,把手榴彈投向敵群,而沒有辦法進行追擊。彈片雖然對敵人有殺傷作用,卻不能阻擋大股敵人的突圍行動;而美軍由於急於逃命,也沒有再對死鷹嶺誌願軍陣地發起攻擊。
這片陣地上的積雪被炮火烤化,冷風一吹就又把剩餘60多名誌願軍守軍都凍在泥雪中。當美軍突圍行動開始後,他們中多數人腿已經凍得壞死,被結在地上動彈不得,隻能看著美軍丟棄凍壞的重裝備,沿著死鷹嶺山下公路向東撤退。英勇的177團的戰士們,實現了“誓死堅守在死鷹嶺陣地上”的諾言。
12月3日黃昏,59師放棄柳潭裏周圍陣地向下碣隅裏集結,師長戴克林發現死鷹嶺上的177團1營卻一直沒有撤下來,便打電話向177團詢問情況,177團政委回答說,山頂上的戰士們在天寒地凍的惡劣天氣下饑寒交迫,除了戰傷外全部凍傷,現在即使是活著的人都已經沒有一個人能爬下山來!戴克林感動而傷心地掉下了眼淚,他立即命令師司令部人員與177團的救護人員一起上山,才把凍傷和受傷的戰士們背下了陣地。
3日清晨,大地被茫茫白雪裝點得一片銀裝素裹,美軍陸戰5團和7團由坦克開道,沿著柳潭裏至下碣隅裏之間惟恐一的一條非常狹窄的公路向南突進。路麵是用碎石鋪就的,寬度隻能通過一輛車。這條道路對於美陸戰5團和美陸戰7團來說,是用以補給的惟一動脈。位於道路中部的德洞山口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戰略要地,守住它就可以保證撤退道路暢通無阻。德洞山口是一個馬鞍形的斜狀高地,緊挨著公路,在公路的旁邊是一個陡峭的懸崖,易守難攻。在德洞山口正南方向的公路對麵就是死鷹嶺高地主峰,由於死鷹嶺已經被誌願軍占領並牢牢控製,德洞山口對於美軍來說其意義就更加重要。
12月3日下午,從柳潭裏南撤的美軍陸戰1師5團和7團主力陸續到達德洞山口,會合了先期到達的陸戰7團1營和堅守此地的陸戰7團2營,為了確保德洞山口這個戰略要地,美軍陸戰1師在德洞山口及其西北約3公裏的無名高地,各自配置了約一個連的兵力擔任掩護任務。駐守在德洞山口的是陸戰7團第2營的福克斯連,位於下碣隅裏的第11炮兵團第3營的一個炮兵連可以對該連直接進行火力支援。
爭奪德洞山口這個戰略要地的戰鬥開始了,張翼翔指揮的第20軍59師177團3營從北、西、南三個方向突然向德洞山口發起攻擊。誌願軍戰士們邊扔手榴彈邊用衝鋒槍掃射,刹那間,槍炮聲打破了難耐的寂靜,將山嶺燃成了一片火海。經過一番激戰,誌願軍很快拿下了德洞山口西北約3公裏的無名高地,全殲了美軍在那裏的一個連。
能否堅守住德洞山口,這關係到陸戰1師5團和7團的最終命運,如果被誌願軍占領了這個高地,斷絕了退路,兩個陸戰團就有可能全軍覆滅。因此,當177團向德洞山口陣地發起攻擊時,駐守在這裏的美軍一個連拚死抵抗,由於雙方的距離很近,美軍的重武器基本派不上用場。相反,習慣於夜戰和近戰的177團戰士在用衝鋒槍射擊的同時,不斷投出手榴彈,給美軍造成了很大的殺傷,以至於許多美軍士兵不得不抓起修工事的工具,像使用壘球棒一樣揮舞著它們,把手榴彈擋開。戰鬥進行得越發激烈,敵我雙方距離也越來越近。子彈打光了,槍打壞了,手邊能夠抓到的任何東西都被用來作為拚殺的武器,鐵鍬、刺刀、槍托甚至拳頭,雙方士兵在雪地裏糾纏扭打,互相卡脖子、摳眼睛乃至用嘴咬,你死我活的廝殺驚心動魄。
為了打通柳潭裏至下碣隅裏之間的道路。保證陸戰5團和陸戰7團能夠順利地從柳潭裏撤出,陸戰7團團長利茲伯格命令他所屬的第1營和第2營分別從柳潭裏和下碣隅裏沿公路相向進攻。59師發現敵人這一企圖後,進行了頑強的阻擊,陸戰7團的兩個營在遭到誌願軍頑強的阻擊下,繞開誌願軍的阻擊部隊於12月2日淩晨到達了德洞山口會合,隨後,繼續向下碣隅裏撤退。在撤退過程中,美軍充分發揮了空中優勢,陸戰隊航空兵出動飛機為陸戰1師的5團和7團實施空中掩護。同時,美軍運輸機還隨時根據召喚為地麵部隊空投燃料,確保汽車運輸不間斷。12月4日,陸戰7團和5團的後撤部隊全部到達下碣隅裏。
在美軍陸戰1師倉皇南撤的過程中,張翼翔所率20軍的59師抓住戰機,對陸戰1師進行層層阻截,延緩了陸戰1師的撤退速度,僅從柳潭裏到下碣隅裏21公裏的路程,就耗去了這支“雄師”整整三天時間。大難不死的陸戰5團和7團各部官兵在德洞山口會合後,又開始新的大潰逃。在冰雪覆蓋的山間公路上,59師的戰士們冒著猛烈的空中火力,向陸戰1師發起一次次攻擊。在一段被稱為“地獄溪穀”的路段上,誌願軍與敵軍展開近戰,擊毀汽車和戰鬥車輛100餘輛。道路上美軍的屍骸隨處可見,成了名副其實的“死亡之路”。難怪美國戰史學家痛心疾首地形容,此次125公裏的撤退對陸戰1師來說“簡直是一次地獄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