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信泉(1912~1992),湖南省平江縣人。1926年參加本地農民協會。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5軍第3師班長,第3師司令部參謀、特務連政治指導員,11團營政治教導員,紅三軍團第12團、14團、15團特派員,軍團保衛局執行部部長,紅十五軍團保衛局1科副科長,師特派員,師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8團政治處副主任、主任,687團政治委員,八路軍第2縱隊新編第2旅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新四軍第3師8旅政治委員,淮海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和中共淮海地委書記。解放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3師獨立旅旅長兼政治委員,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6師師長兼政治委員,縱隊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39軍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39軍軍長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誌願軍西海岸指揮部第二副司令員,東北軍區副參謀長,沈陽軍區副參謀長、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中國共產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1. 年僅38歲的吳信泉軍長放開嗓門說:“怕個熊,美國鬼子又不是三頭六臂,我們把紙老虎當真老虎打就是了,打它個人仰馬翻,給世界人民看看。”
朝鮮戰爭爆發後,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就預見到美國將擴大戰爭,威脅我國安全,開始著手對付美帝國主義的侵略。1950年7月7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主持召開了保衛國防問題的第一次會議。參加會議人員有朱德總司令、聶榮臻代總參謀長,還有林彪、羅榮桓、蕭華、劉亞樓等人。就在這次會議上,決定組建以第13兵團為主的東北邊防軍。7月13日,中央軍委正式作出了《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決定成立東北邊防軍,保衛東北邊防安全和必要時援助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者。
同時,會議確定了東北邊防軍的指揮機構,以粟裕為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蕭勁光為副司令員,蕭華為副政委,李聚奎為邊防軍後勤司令員;以第15兵團部為基礎組建新的第13兵團部,統轄第38、39、40軍,以鄧華為司令員,賴傳珠為政委,解方為參謀長。實際上,因粟裕身患重病,蕭勁光、蕭華公務繁忙難以離京等原因,邊防軍的指揮機構並未成立,第13兵團一直由東北軍區直接指揮。
根據中央軍委命令,吳信泉率領39軍於7月中旬開始從河南漯河陸續乘車北上,39軍116師、117師都在河南從事農業生產,他們收攏隊伍,立即北上;115師在廣西剿匪,把任務交給當地的152師以後,直接向東北進發,各部隊於7月25日抵達遼陽、海城集結待命。
8月5日,中央軍委緊急電令東北邊防軍:務必於9月上旬形成作戰能力。8月13日,吳信泉赴沈陽參加東北軍區師以上幹部會議,會議由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高崗主持,蕭勁光和蕭華專程前來參加。這就是著名的“8·13會議”。
會議著重就如何鞏固邊防、保衛邊疆的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多數將領認為,應該乘敵立足未穩,爭取主動,配合朝鮮人民軍,一鼓作氣,打破敵人侵略的夢想。但是,也有人擔心,同美軍作戰,能否取得戰爭的勝利?因為敵人有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大炮比我軍多幾倍,有海空優勢,還有原子彈。同這樣的敵人作戰,絕對不能輕敵。
會議快結束時,第38軍政委劉西元帶頭表態說:“我們沒啥說的,堅決按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命令辦事。我還是過去那句老話:打死不過臉朝天,打不死回來過幸福年。中央叫什麼時候出動,我們就什麼時候出去動,保證完成任務,不給祖國人民丟臉。”
劉西元當時是人民解放軍最年輕的軍政治委員,剛滿30歲。他的發言使會場氣氛頓時熱烈起來,39軍軍長吳信泉也放開嗓門說:“怕個熊,美國鬼子又不是三頭六臂,我們把紙老虎當真老虎打就是了,打它個人仰馬翻,給世界人民看看。”
吳信泉率領39軍出國作戰時隻有38歲,是一位年輕的軍級指揮員。他率領的39軍原為紅四方麵軍的25軍。紅25軍在鄂豫陝根據地,以劣勢裝備和兵力打了兩個漂亮的大勝仗,消滅國民黨17路軍的兩個旅,開辟了鄂豫陝遊擊根據地。1935年5月,吳煥先、徐海東、程子華率領紅25軍到達陝北,與劉誌丹領導的陝北紅26軍、紅27軍彙合後組成紅15軍團。紅15軍團以劣勢兵力打了嶗山、榆林橋兩個殲滅戰,鞏固了陝北根據地,為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實現三大紅軍陝北會師創造了立腳點。接著,參加東征、西征,都立下了戰功。
在抗日戰爭中,紅15軍團改編為八路軍115師344旅,徐海東任旅長,黃克誠任政委。這支隊伍參加殲滅日本精銳部隊阪垣師團的平型關大戰,配合129師粉碎日軍對晉東南的大“掃蕩”,南下增援新四軍開辟蘇北根據地,粉碎敵人對蘇北根據地的大“掃蕩”。八年抗戰,縱橫馳騁,足跡遍及陝西、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八省,部隊發展到7萬餘人。
解放戰爭時期挺進東北,參加三下江南戰役、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挺進華中,相繼參加衡寶戰役和廣西戰役,在零下40度的東北嚴寒中,戰鬥在白山黑水之間,在炎熱如火的江南原野上,不分晝夜追殲逃敵,從鬆花江一直把勝利的紅旗插到了祖國的南大門鎮南關上。
回想起39軍的發展史,吳信泉思緒萬千。這是一支自紅軍誕生之日組建,曆經無數次戰役、戰鬥,完整保存下來的英勇善戰的部隊,以善於打硬仗、打惡仗而聞名全軍全國。在昔日的戰場上,曾經是八路軍、新四軍和解放軍的主力之一。如今,在朝鮮戰場上,又將成為誌願軍的主力之一。
沈陽8·13會議之後,吳信泉率領39軍展開了緊張的戰前準備工作。根據會議討論情況,吳信泉將朝鮮戰場的態勢進行了係統分析,當時,估計敵我雙方兵力對比是1 3。美國本身兵力不足,又需在西歐、美洲本土分兵駐守,即使增兵,至多不會超過50萬人。而我們則在全國400多萬軍隊中繼續抽調,比較容易。美軍師出無名,士氣不振。我軍是為保衛祖國而戰,加上是勝利之師,威名遠震,士氣旺盛,且有豐富的作戰經驗,能吃苦耐勞,不怕任何艱難環境,具有壓倒一切敵人的氣概。在後勤保障上,現代化的作戰需要巨大的運輸量。敵人作戰武器物資主要靠美國運來,遠隔重洋,僅輪船在海上行駛即需10天左右,還要加上陸上運輸。而我們有全國支援,東北與朝鮮相連接,交通運輸比之近得多。同時也應看到,由於我們沒有製空權,後勤保障將會遇到很大困難。更為重要的是,正義在我們一邊,我們進行的正義戰爭,將會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美帝國主義則在國際上處於不利地位。
吳信泉的分析和動員,堅定了各師指戰員的必勝信心。接著,根據中央軍委的戰時編製方案,吳信泉調整了39軍編製,組建了六管火箭炮營、戰防炮營;軍供給部、衛生部合編成軍後勤部,並成立了速成中學和留守處;部隊家屬、女同誌、休養員、老弱病殘人員編隊留守。39軍各師還組建了警衛營、高炮營、救護營,各團均成立了救護連。
在此期間,吳信泉率領部隊進行了緊張的臨戰訓練,訓練內容包括班以下戰術及射擊、投彈、爆破、防空教育、夜間防空等,一直訓練到出國作戰。根據39軍參謀長沈啟賢的建議,針對美軍特點,結合朝鮮的地理情況,39軍做了一個很大的朝鮮地形沙盤,著重研究美軍戰術和山地的攻、防、夜戰問題以及步炮協同與防空問題,初步認識美軍作戰的特點,明確我軍作戰的方針。
根據美軍作戰使用坦克多的特點,吳信泉在各部隊均開辦了反坦克訓練班,培養反坦克骨幹,準備與敵坦克作戰。剛剛回到116師當師長的汪洋(原116師師長吳國璋調到越南當軍事顧問),研究了美軍的戰術特點,親自組織了一次成功的營進攻的戰術訓練,並在全師進行示範演習。汪洋還研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紅軍打坦克問題的經驗,在全師掀起了用炸藥包、爆破筒打坦克的訓練熱潮。
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吳信泉率領39軍全體將士已由和平時期的生產狀態,轉變為緊張的臨戰狀態,勇士們猶如箭在弦上,等待著上級的一聲號令。
1950年10月15日,是吳信泉永遠難忘的日子,這一天,第39軍正式列入誌願軍序列,隸屬於鄧華、洪學智、解方領導的誌願軍第19兵團,成為中國人民誌願軍第39軍。
同一天,吳信泉和政治委員徐斌洲簽署了第39軍開赴朝鮮的命令:“經過本軍全體指戰員的請求,已獲上級批準,自今日起,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誌願軍,擔任支援朝鮮人民解放鬥爭,保衛祖國國防的偉大光榮任務,奉命即日進軍朝鮮!”
“為此,特號召我軍全體指戰員同誌,一本過去光榮傳統,英勇善戰,艱苦奮鬥,遵守政策紀律,團結朝鮮人民,為徹底消滅美國侵略者而奮鬥!”
入朝之前,吳信泉參加了彭總在安東召集的最後一次會議。這時候,39軍所屬部隊已按117師前衛、軍直、115師、116師的開進序列,乘火車從遼陽一帶出發了。
在部隊開進途中,吳信泉乘吉普車趕到安東。彭總命令吳信泉率39軍於10月19日晚至22日晚過江。
39軍的開進部署是:以115師、軍指揮所、116師、軍直屬隊、軍後勤部隊組成右縱隊,從安東江橋入朝;以117師為左縱隊從長甸河口入朝。1950年10月22日晚8時,吳信泉率39軍全部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境內。
2.出國第一仗與美軍交手,一直沒有吃過敗仗的美軍騎兵第1師敗在了吳信泉的手下。美國輿論認為,這是自珍珠港事件以來,美國軍事上之最慘重失敗,也可能是美國曆史上空前絕後的軍事浩劫。
1950年10月25日拂曉前,吳信泉率39軍3個師的部隊以非同尋常的速度急行軍,經過龜城前進到泰川東西地區。吳信泉的軍指揮所,就設在泰川附近一個小村莊裏。這一天,誌願軍先頭部隊已經打響了入朝作戰的第一槍,10月26日下午,吳信泉收到了譯電員剛剛送來的毛澤東發給誌司的電報,電報全文如下:
彭鄧韓洪並告高:
10月26日7時電悉。美24師向碧潼,英27旅向新義州,這是過去幾天的計劃。今後幾天則有3種可能:第一是南朝鮮軍1師被我圍殲時向北增援南朝鮮軍1師;第二是照原計劃進攻碧潼、新義州不變;第三是在博川一帶觀望形勢。我應以第一種可能為基點,令39軍迅速進至雲山、溫井線,以有力一部隔斷南朝鮮軍1師 (戰力較強,且有4個團),然後改向南麵防禦,待南朝鮮軍6師、南朝鮮軍8師均被我殲滅後,看情況再定對美英軍作戰的部署。以上請酌辦。
毛澤東10月26日16時
毛澤東對39軍作戰行動的部署非常明確和具體。
11月1日9時,電話鈴響了,參謀人員把話筒遞給吳信泉,吳信泉立刻聽出了是彭總的聲音。彭總在電話裏說:“40軍已經殲滅進至溫井裏、兩水洞、楚山南朝鮮軍6師的主力,今日晚上配合你們軍消滅雲山之敵。”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彭德懷命令吳信泉率39軍於當日晚圍殲雲山地區的敵人,如該敵南逃,則實施戰役追擊;得手後向龍山洞地區突擊,協同40軍圍殲美騎兵第1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