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39軍在朝鮮戰場上又參與執行了一項具有曆史意義和國際影響的重要任務後,吳信泉立即在電話裏向116師汪洋師長、石瑛政委下達了向漢城進軍的命令,全師指戰員發出了自豪而響亮的口號:“朝鮮的臨時首都平壤我們收複了,朝鮮的正式首都漢城我們也要解放!”
部隊冒著零下20度的嚴寒,踏著滿山遍野的積雪,披著戰場上還未消散的硝煙,向著世人關注的朝鮮首都漢城急速前進。
同一天,彭德懷在發給吳信泉“關於相機攻擊漢城”的電令中說:“美軍24師、25師、騎1師(8團除外)、南朝鮮軍1師均在漢城附近,3 日23時,漢城廣播還出現,似無撤退模樣。你們向議政府以南高陽一帶之敵圍攻,務須機警靈活,如發現美軍、南朝鮮軍決心固守漢城時,即不應輕易將主力投入攻擊,以免被動。”
吳信泉看到,在向漢城進擊的公路上和公路兩邊的山坡上、稻田地裏,堆著炮彈殼、電話線和帶著白色星徽的破坦克,到處都是敵人丟下的罐頭盒和剛剛燒盡了的火堆。39軍的部隊在向漢城前進的公路上,常常和其他軍的部隊擠在一起,誰都想第一個進入漢城。彼此擦肩而過時,互相總是道一聲:“漢城見!”戰士們和朝鮮人民軍並肩向漢城前進的時候,再不用生疏的對方語言打招呼,而是相互用手向前一揮,或是摘下帽子舉在手上說一聲:“漢城!”雙方便同時流露出會心的笑容。
公路上,山野裏,到處都有部隊向著漢城追擊敵人。融化了的積雪上麵又凍了一層冰,凜冽的寒風,吹透了戰士們汗濕的棉衣,肚子餓了,來不及做飯,也無條件做飯,大家解開身上背的幹糧袋,順手抓起一把地上的白雪,行進中啃一口幹糧吃一口雪。在這個行軍行列裏的每一個人都會永遠記住這個很有意義的日子,每一步的足跡都是極其艱苦的,然而又是極其光榮的,每一步的足跡都在走向漢城,通向勝利!
1月4日下午,風雨瀟瀟。最先進入漢城的是吳信泉親自派出深入敵後炸橋梁、打汽車、抓俘虜的39軍偵察隊和117師偵察隊。
偵察員們穿過漢城邊上一個古樹參天的大廟,神速地從東門進到漢城街上。他們看見了市民們有的正在布置“熱烈慶祝漢城解放”橫聯,有的正在把“熱烈歡迎中國人民誌願軍”的標語,蓋在敵人貼的“歡迎聯合國軍”的宣傳品上。
吳信泉接到偵察隊已進入漢城的報告後,立即向韓先楚副司令員和誌願軍司令部發了電報,報告了“39軍偵察隊與117師偵察隊於12時進占漢城”的消息。同日,116師副師長張峰率364團、陳紹昆率領348團也進入漢城。一個月前的1950年12月4日,率領116師進占朝鮮臨時首都平壤的最高指揮員也是副師長張峰,因此,張峰成了“朝鮮兩個首都的警備司令”。漢城這座重要的戰略城市、商業中心和交通樞紐,又重新回到了朝鮮人民手中。
朝鮮戰爭初期,漢城曾為朝鮮人民軍解放。美軍於1950年9月30日侵占漢城以後,曾經發狂地慶祝自己的勝利。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奧斯汀要求聯合國對侵占漢城的“偉績”建立“紀念碑”。杜魯門也稱讚麥克阿瑟的“輝煌成就”,並認為朝鮮共產黨進行有效的抵抗力量,不久就會完結了。他們何曾想到,三個月後又會棄城而逃呢!
誌願軍進入漢城的第二天,1月5日,平壤市各界人民隆重舉行慶祝漢城解放群眾大會,大會通過了致毛澤東主席的感謝信,國內的《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位置發表了《朝中人民部隊發起新攻勢光複漢城向南疾進》的一條震撼世界的大字號新聞。這一天,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金日成發布命令稱:朝鮮人民軍與中國人民誌願軍協同發動了強大的攻勢後,已在1951年1月4日解放我國首都漢城。我軍解放漢城是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勝利……要使美帝國主義認識:現在是他們從朝鮮滾出去的時候了!在這個解放漢城勝利的時候,我要感謝那些在解放漢城的戰鬥中有特殊功績的所有戰士們。朝鮮人民對於在反抗美國武裝侵略者的鬥爭中給我們以英勇支援的中國人民誌願軍表示極大的感謝。為了紀念這次的勝利,我命令:今天,1月5日20時,在平壤與漢城兩地以240門大炮鳴放24響,進行慶祝。
7. 智勇雙全的吳信泉,關鍵時刻,開閘放水,來了個水淹美軍陸戰隊,在朝鮮戰場上,與美軍打了一場東方版的“直布羅陀”戰鬥。
從1951年1月25日至2月16日,誌願軍第一階段防禦作戰雖然取得了殲敵2.5萬人的勝利,但因砥平裏戰鬥失利,戰役反擊不順手,戰略預備隊未能趕來,不能擴大戰果,也就難以製止敵人的繼續進攻。彭德懷司令員及誌願軍總部分析認為,不消滅美軍主力,敵人是不會退出的,這就決定了戰爭的長期性。在防禦方麵,表現了誌願軍高度頑強的戰鬥作風,暴露了敵軍隻憑優勢裝備,進攻精神不強,每天平均隻前進1000米。在進攻方麵,表現了我軍靈活、勇敢,暴露了美軍兵力不足,不得不使用戰力更弱的南朝鮮軍。誌願軍的長處是戰鬥力強,戰略預備隊強大,我們愈戰愈強。敵人是害怕的。
從戰場整體情況看,當時誌願軍的弱點是,第19兵團2月17日由安東出動,其他各軍最快也要4月初才能先後到達”三八線”附近。其次是交通困難,部隊供應正處於青黃不接狀態。敵人的便利條件是裝備優良,有空軍配合,運輸快,因而敵人可能繼續進攻,乘誌願軍第二番兵團及補充兵員未到前,企圖進逼“三八線”。
於是,彭總決定:誌願軍全線轉入運動防禦,節節阻擊,遲滯和殺傷敵人,爭取兩個月的時間,等待第二番兵團的到達;同時積極改善交通運輸,屯積作戰物資,為下個戰役創造條件。根據誌願軍總體防禦部署,展開38軍等8個軍的兵力,在西起漢江口,沿漢江北岸,經楊平、中元山、橫城、烽火山、酒峰、芳林裏至下珍富裏,縱深約25至30公裏建立第一道防禦陣地,要求各軍在這個防禦地區抗擊一個月時間。39軍與第26、40軍和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之19師作為第二梯隊,邊築工事邊休整,準備接替第一梯隊,再抗擊一個月。
彭總在完成上述部署後,於2月19日專程回國,向黨中央、毛主席彙報朝鮮戰況和請示戰略方針。
3月7日,李奇微集中5個軍共14個師3個旅又2個團的兵力,在全線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美第25師分兩路強渡漢江,企圖奪取漢城,進而向“三八線”推進。這就是李奇微發動的所謂“撕裂行動”。李奇微的企圖非常明確:第一步占領洪川、春川、華川;第二步占領鐵三角,抄西線誌願軍後路,越過“三八線”,割斷西線與東線誌願軍聯係,從中線打開缺口。為此,李奇微把他的精銳部隊用於洪川、華川之線,部署美陸戰1師、騎兵1師兩支王牌部隊,沿洪川、春川、華川公路東西兩側北進,西麵有美34師,東麵有美3師,二梯隊還有英27旅和南朝鮮軍等部隊。妄圖占領“三八線”以北,抄西線誌願軍防禦後路,把戰線推向“三八線”以北。
在此關鍵時刻,彭總從北京回到了誌願軍總部。他命令第一梯隊從3月10日起,按照預定計劃逐步向北轉移,由第二梯隊接替,繼續運動防禦到“三八線”以北地區。為爭取主動,待機殲敵,誌願軍於3月14日主動撤離了漢城。
吳信泉率39軍堅決執行彭總和誌願軍司令部的指示,把所屬3個師采取前三角配置,橫城以北洪川以南為116師,一線散開,在116師後麵把115師部署在洪川公路以東,117師放在公路以西。
在洪川公路以東,115師擔負阻擊任務,吳信泉要求部隊,以山頭為單位作戰,特別對山的兩側注意戒備。對公路,在不影響作戰行動的條件下進行破路,每連組成反坦克小組,用炸藥包、爆破簡專門對付沿公路前進的敵人坦克。每個山頭都放兵堅守,這樣可分散敵人的火力。部隊向後轉移時,吳信泉按照預定計劃,組織部隊在夜間有秩序地進行。同時針對美軍的弱點,堅守白天不準撤退的原則,打完就算。吳信泉認為,隻要誌願軍山頭有人,敵人就不敢上來。
由於美軍步兵完全靠飛機、大炮的火力才敢衝鋒,吳信泉將炮兵分散配置,集中使用。迫擊炮對付敵人衝鋒的第一梯隊,75山炮集中火力打敵人第二梯隊。這樣的配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率39軍在機動防禦50天中,敵人每天向我軍陣地上打1萬餘發炮彈,但我軍傷亡並不大,相反,敵人傷亡很大,敵我兵員損失為2 1。
第115師完成了從洪川到春川的防禦任務後,整個部隊撤出北漢江開始轉移。吳信泉用電話命令師長王良太,一定要堅守緊挨著華川湖的288.4高地,阻止鷹峰山敵人的進犯。288.4高地位於華川鷹峰山以北,這是華川湖與漢江之間的一個狹長地段,兩側地形崎嶇,異常險要,北高南低。高地的東麵緊靠華川湖,西麵是北漢江,北麵有大水閘,南麵是一條從春川到華川的公路。
此時,吳信泉接到誌願軍司令部命令,要求39軍由春川到華川一線組織運動防禦,節節抗擊敵人,遲滯敵軍前進。吳信泉來到華川附近,從地圖上發現華川有一個很大的華川湖,他命令偵察科長蔡愚帶上聯絡員(朝鮮語翻譯)去水庫偵察,找水庫管理人員了解大壩閘門和蓄水量等情況。待蔡愚回來報告後,吳信泉又叫他去告訴水庫管理人員:關閉大壩上的所有閘門,提高水庫的水位。
眼看戰鬥就要打響了,吳信泉忽然想起了《孫子兵法》中的“水戰”之說,還記起了曆史上的“水淹開封府”的戰爭故事。何不利用華川湖這個絕妙的自然條件打一場“水戰”呢?
吳信泉抄起電話命令115師師長王良太:要充分利用華川湖水壩掌握在誌願軍手裏這個優勢,馬上派人去把水壩的閘門打開,給敵人來個“水淹美軍陸戰隊”。
王良太在電話裏激動地說:“軍長,你這個戰法好呀!我現在就去布置。”
王良太立即把這項任務布置給作戰科副科長沈穆,要求他在次日拂曉之前開閘放水。
黃昏時分,沈穆帶著一位參謀和一位聯絡員,到達了華川水庫水壩上。他們看到閘門很高,水位也很高。聯絡員找來幾位朝鮮工人,做好了提閘放水的準備。
此時,美軍左翼部隊全部抵達“堪薩斯線”。右翼的美第10軍和南朝鮮第3軍極力克服補給線不足造成的困難,正在向前推進。
淩晨4時,華川水庫的10個閘門被全部提了起來。頓時,水像高山上的瀑布一樣,洶湧澎湃,傾瀉而下,河道水位迅猛上漲。
江麵在一個小時之內便上漲了好幾英尺,美軍一座由工兵架設的浮橋被衝垮,迫使美軍把另一座浮橋拖回岸邊,以免衝垮。美軍立即派出一支特遣部隊企圖奪取大壩,關閉閘門,但被誌願軍強大的火力打了回去。
吳信泉從監聽的報話機中聽到了敵人亂喊亂叫,一片混亂,大水把美軍的一個炮兵陣地衝垮了,衝走了人員帳篷,衝毀了公路,使得美軍無法前進。
吳信泉還聽到美軍電台喊叫:“共軍開閘放水,‘聯合國軍’裝備被淹,前進受阻!”敵人還胡說什麼“共軍炸毀華川水庫,慘無人道。”這純粹是在造謠和胡說,其實,吳信泉隻是命令開閘放水,一點炸藥也沒有使用。
李奇微在其所著的回憶錄曾寫道:“最後,我們一致認為,炸毀水閘可以大大降低水庫的水位,使水庫的威脅減小到最低限度。炸毀大壩工程量很大,看來,敵人獲得炸毀大壩所需時間和炸藥的可能性極小。但是,看著第1陸戰師以及第1騎兵師一部搭乘外裝馬達推進的突擊舟穿越寬闊的水庫,我們感到鬆了一口氣。突擊舟費了很大的勁才由卡車運抵水庫,從而使陸戰隊的士兵們在遠離水庫的地區戰鬥數周之後重新回到了適合他們作戰的環境中。但是,一直到4月16日,範弗裏特來接任第8集團軍指揮職務之後,大壩才落入我們手中。”
吳信泉命令115師在撤到北漢江以後,留下一個連堅守288.4高地,掩護主力完成三線防禦準備。堅守高地的是344團某營1連,年僅22歲的連長趙誌立帶領全連戰士拚死堅守陣地。吳信泉十分關注1連在288.4高地的戰鬥,親自給連長趙誌立打電話了解戰鬥進展情況。吳信泉得知,敵機投入的炸彈、燃燒彈、凝固汽油彈和敵人打過來的炮彈,把這個不足500平方米的高地變成了一片火海,他在電話裏命令趙誌立“把部隊分散隱蔽起來,敵人炮擊時隻在前沿陣地上留一兩個火力點壓製敵人的進攻”。
吳信泉又命令道:“小趙,你們要堅守住288.4高地,控製住華川湖大壩,不能放過一個敵人。我相信你們一定能出色完成任務!”
從電話裏聽到吳信泉的聲音,趙誌立激動地回答:“請軍長放心,我們誓與陣地共存亡!”
趙誌立這位年輕的基層指揮員,率領全連戰士堅守陣地四天四夜,打退了敵人從一個排增至一個營兵力的十多次瘋征進攻,殲滅美陸戰1師3團400多人。288.4高地自始至終掌握在英雄連隊手裏,巋然未動。
趙誌立和他的英雄連隊,創造了守備戰的範例,為39軍爭取了時間,保障了華川湖蓄水放入北漢江,使之水位上漲2公尺多,在誌願軍粉碎敵人全線進攻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吳信泉和軍政委徐斌洲批準39軍授予趙誌立率領的1連“288.4高地守備英雄連”光榮稱號,給連長趙誌立記二等功。39軍政治部主任吳瑛稱讚趙誌立率領的連隊堅守在288.4高地,起到了曆史上直布羅陀海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