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經過一個多星期的奔波,遊擊支隊到達了檜倉,終於和敵後的朝鮮人民軍取得聯係。檜倉,這個聞名中外的地方,是1952年秋後中國人民誌願軍統帥機關所在地。在美軍仁川登陸後,占領漢城、平壤瘋狂地北犯中,檜倉及其以南、以東大片空白地區,就成為朝鮮人民軍部隊在和統帥部失去聯絡後的分散集結地區。中朝聯合遊擊支隊到達檜倉附近時,首先遇到的是朝鮮人民軍第2軍團第6師團及朝鮮內務部漢城警衛團團部的外出人員。他們把親眼看到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12師團部隊的情況,向他們的師、團領導作了彙報。第6師團的師團部住在農村一個寬闊的民舍裏,這裏除集中了該師團領導同誌外,還有從漢城和南方城市隨部隊轉移出來的一些名流學者,師團長李益星曾參加過中國抗日戰爭,日本投降後到東北組織朝鮮義勇隊後回國。經過遊擊支隊的介紹,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的消息就這樣經過他們一傳十、十傳百,不脛而走,傳給敵後廣大軍民。
接著,朝鮮人民軍2軍團6師團的師團長李益星介紹了人民軍2軍團和5軍團的情況。2軍團軍團長是崔賢,指揮2萬多人在檜倉活動,此時崔賢帶一支小分隊去找人民軍總部,部隊由2軍團參謀長蘆哲用負責。5軍團軍團長方虎山,率領6000人也在這一帶活動。很快,茹夫一派人與蘆哲用取得了聯係,並收到了偵察員帶來的蘆哲用的回信。至此,遊擊支隊和人民軍留敵後的第2軍團部也取得了聯係。茹夫一將這些情況立即報告了誌願軍總部。彭德懷給茹夫一來電報:“你們與朝鮮人民軍2萬餘人在敵後勝利會師,意義重大,我甚為欣慰。”金日成也發來電報進行了表揚。
中朝聯合遊擊支隊和敵後人民軍主力部隊彙合後,朝鮮戰爭第二次戰役已暫告一段落。此時,遊擊支隊收到了誌願軍司令部發來的“朝鮮人民軍部隊歸建”的電報,至此,中朝聯合支隊一切活動終止。軍長吳瑞林對遊擊支隊出色完成任務給予了表揚,遊擊支隊在敵後活動40多天,鑽到敵人後方大鬧天宮,打擊了敵人,取得了很大成就。兩軍指戰員同行動,共戰鬥,生死與共,甘苦共嚐,建立了深厚的國際主義友誼。
朝鮮人民軍部隊歸建後,吳瑞林命令125師375團2營部隊偕同42軍偵察部隊組成軍的先遣支隊,深入“三八線”以南偵察敵情,為發起三次戰役作準備。
這次中朝聯合遊擊支隊行動,是我誌願軍入朝初期,在現代化武裝的敵人進攻部署間隙中穿插行動的一次成功嚐試。整個行程約三四百公裏,戰鬥約10餘次。以實際行動向沿途和敵後廣大軍民傳送了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信息,和與在美帝仁川登陸後被隔斷留在敵後的朝鮮人民軍取得了聯係,使他們和朝鮮人民軍最高統帥部取得了聯係;對誌願軍正麵部隊作戰取得了戰役配合,獲重大勝利。
4. 第二次戰役總攻開始。42軍出敵不意地首先對南朝鮮軍第7、第8兩個師發起攻擊,一舉攻克德川、寧遠,隨即迅速完成戰役迂回任務,切斷肅川方向敵之退路。
第一次戰役使誌願軍取得初戰勝利,不僅打亂了美國的侵略步驟,而且也引起了敵人營壘內部的恐慌,他們驚呼局勢嚴重,充滿著“爆炸的可能性”。
美國政府為了實現他的既定方針,這時,一麵在外交上進行活動,向其盟國重申“無意擴大衝突”,不放棄“在歐洲所承擔的義務”來予以安撫。另一方麵,在國內積極進行擴大戰爭的準備,在朝鮮積極進行“最後的攻勢”的準備。
“聯合國軍”遭到中朝人民軍隊第一次戰役的打擊,被迫撤退到清川江以南後,雖已發覺中國人民誌願軍參戰,但認為誌願軍參戰兵力不過六七萬人,“不是一個不可侮的勢力”。於是,當誌願軍停止戰役進攻之後,即迅速調整部署,集中5個軍20餘萬人的兵力,從東西兩線發動新的進攻,企圖迅速殲滅中朝人民軍隊,占領全朝鮮,西線的美第8集團軍指揮8個師(含南朝鮮軍4個師)3個旅另1個團的兵力,向朔州、碧潼方向實施主要進攻;東線的美第10軍指揮5個師(含南朝鮮軍2個師)的兵力,以江界為主要目標,分別向江界、惠山鎮及圖們江進攻。
中國人民誌願軍決心利用美軍恃強驕傲情緒,采取“誘敵深入、尋機各個殲敵”的方針,將敵誘至預定戰場,爾後突然發起反擊,在運動中殲滅敵軍,粉碎敵軍進攻,將戰線推進至平壤、元山地區。在西線集中主力6個軍18個師向敵軍主要集團實施反擊,首先以2個軍從敵右翼側薄弱部打開戰役缺口,爾後實施戰役迂回,斷敵退路,配合正麵4個軍從運動中各個殲敵;在東線以新入朝參戰的第9兵團3個軍於長津湖地區,在運動中分割殲滅進攻之敵。
在第二次戰役中,吳瑞林率42軍與38軍一起擔負打開戰役缺口、迂回敵後的艱巨任務。按照預定作戰方案,這兩個軍首先殲滅德川、寧遠地區的南朝鮮軍2軍主力,爾後向價川、三所裏、順川、肅川方麵迂回,斷敵退路,配合正麵的第50、第66、第39、第40軍從運動中殲滅向北進攻的美軍2至3個師。
駐守德川和寧遠的南朝鮮軍,擔負著掩護美軍右翼側後的任務。美第8集團軍主力被誌願軍誘至預定地區後,戰線拉長,兵力分散,後方空虛,南朝鮮軍7師和8師好像兩隻斷了線的風箏,遠遠地懸在大同江兩岸。誌願軍若能早日攻取德川和寧遠,既可切斷美軍東西兩線的聯係,又可在其最薄弱的側後打進一個強有力的楔子,這的確是一步好棋!
為了統一指揮左翼的第42、第38軍,誌願軍黨委決定由韓先楚副司令員組織誌願軍前進指揮所(稱簡“前指”)。
韓先楚是湖北省黃安縣人。抗戰勝利後,曾任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副司令員、第3縱隊司令員,第四野戰軍12兵團副司令員。他是一位敢打硬仗惡仗的指揮員。他指揮作戰的經驗豐富,作戰決心來得快,比較果斷。他率領“前指”抵前方後,立即召開作戰會議,與第38軍梁興初軍長、第42軍吳瑞林軍長進行了周密的研究。
1950年11月6日,“聯合國軍”開始以一部兵力進行試探性進攻。誌願軍故意示弱,按照預定計劃節節抗擊,逐步地向預定戰場轉移。根據誌願軍司令部的指示,吳瑞林將42軍主力仍置於古土裏、舊津裏、赴戰嶺地區,以一個師位於寧遠,並以該師一部位於德川向陽德方向遊擊活動。
吳瑞林實行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在黃草嶺、赴戰嶺的主峰各留一個排,積極地阻擊敵人,掩護主力部隊撤下來,不讓敵人發覺,以使宋時輪率領的9兵團3個軍入朝後接替42軍防務時,能夠部署好口袋陣勢。為了落實彭總的指示,吳瑞林命令留守陣地的小部隊積極地打,主動地打,真正地打,把敵人引誘過來。
“聯合國軍”以為誌願軍的逐步後撤是“怯戰敗走”,於是,從24日開始在全線發起所謂“聖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大舉向北進攻。
吳瑞林認為,42軍取得第二次戰役勝利的關鍵是125師不惜一切代價,守住寧遠、德川以北的陣地。於是,吳瑞林命令軍屬炮團,采取堅決的行動,趕到125師陣地,支援協助,守住陣地。命令124師、126師要采取白天隱蔽,夜間行動的部署,盡快地到達寧遠東北的舊倉一帶,做好攻擊寧遠、孟山的迂回包圍準備工作。
為了守住了寧遠、德川一線的陣地,125師、126師不顧疲勞,不顧敵人的轟炸,在短短的五天之中,做好了所有攻擊寧遠、孟山的準備工作。125師374團防守德川一線陣地的任務,由38軍接替。374團作為125師的二梯隊,僅兩天的時間,完成了攻寧遠的準備工作。
戰鬥開始前,吳瑞林來到125師,聽取了師長王道全、政委譚文邦的彙報。吳瑞林和師長王道全、374團團長楊珍,在寧遠以北一座山上觀察敵人的動靜,發現在寧遠以西有一條小河是南朝鮮軍7師和8師防地分界線。小河以東屬8師,小河以西屬7師,小河本身是兩個師的結合部,是個空隙。吳瑞林當麵將此情況交代給374團團長楊珍,要他利用敵人的這個空隙,組織進攻,鑽進寧遠城去,直搗南朝鮮軍8師師部,必須堅決地完成此任務。
1950年11月25日23時,第二次戰役總攻開始。誌願軍趁敵立足未穩,西線於25日黃昏,東線於27日黃昏先後發起反擊。吳瑞林率領42軍出敵不意地首先對德川、寧遠地區之南南朝鮮軍第7、第8兩個師發起攻擊。
吳瑞林命令第125師和124師分由正麵和側後對寧遠之南南朝鮮軍第8師實施攻擊;另以第126師向孟山以北龍德裏插進,隔斷寧遠與孟山之敵的聯係。第124師和第126師在向敵側後插進中被敵發覺,被位於孟山東北地區的南第8師二梯隊第16團所阻。位於寧遠地區的南第8師主力見其側後受到威脅即開始向南收縮。吳瑞林立即命令由下麵進攻的第125師乘機向敵發起猛攻,迅速攻入寧遠城,打亂了敵人的指揮係統。
激戰至26日拂曉,42軍占領寧遠,將敵大部分殲滅,殘敵南逃。吳瑞林又命令第124師、126師將南逃之敵截殲一部分。125師374團攻寧遠城襲擊南朝鮮軍8師師部的任務完成,除師長一人逃跑外,全殲敵師師部,使敵全師失去指揮。125師展開正麵的反擊,配合 124師,基本上截斷了南朝鮮軍8師的退路,8師大部被殲。
戰至27日晨,吳瑞林指揮126師主力兩個團攻克了孟山,殲滅南朝鮮軍6師的一個團。至此,完成第二次戰役第一個階段的任務。
為鞏固42軍占領寧遠、孟山這一敵我必爭之有利地區,發展戰役的勝利,彭德懷司令員首長決心集中力量首先殲滅美第9軍兩個師,並以有力一部挺進至順川,切斷敵人退路,爾後在敵撤退中實施全線猛追、側擊,殲滅部分敵人。為此,誌願軍司令部於27日午時電令第42軍,要求吳瑞林率領部隊按照原定計劃殲滅北倉裏、假倉裏之敵,爾後以主力向順川、肅川方向攻進,斷敵退路;另以一個師向成川攻進,得手後,或原地阻殲逃敵,或會合敵後人民軍部隊向平壤、漢城間猛進。
吳瑞林按照上述部署開始行動,擔任側翼迂回的第42軍於28日3時攻占北倉裏,殲南第6師一部並繼續向假倉裏方向前進。
28日,清川江以西之美英軍開始收縮。是日,毛澤東主席致電彭德懷指出:此時是大舉殲敵的極好時機,要集中我第42、第38、第40、第39軍殲滅美騎兵第1師和美第2、第25師等三個師的主力,“隻要這3個師的主力殲滅了,整個局勢就很有利了。”誌願軍首長根據毛澤東主席這一指示隨即調整了部署,命令第42軍迅速完成戰役迂回任務,切斷肅川方向敵之退路。
沒有料到的是,29日晨,第42軍在月浦裏殲敵一個營,進至新倉裏後,被美騎兵第1師第7團所阻。而這一天,西線敵人開始實施全線退卻。美第l軍由清川江北岸撤至安州,準備經肅川向平壤方向撤退。美第9軍急調位於順川的美騎兵第1師及位於平壤地區的英第29旅各一部向北增援接應,猛攻我龍源裏、三所裏陣地,企圖為逃敵打開通路。誌願軍首長為集中主力迅速圍殲敵人,急令第42軍迅速向順川、肅川方向進攻,並指出:“能否乘敵撤退混亂中消滅敵人主力,關鍵在42軍能否先機占領肅川,斷絕敵退路。”
而第42軍先頭團於29日夜進至新倉裏為美騎兵第1師一個團所阻,遲誤了向順川、肅川迂回行動,未能按時插到順川、肅川切斷敵之退路,僅進至順川東南殷山和丫波裏地區,敵從乘隙經安州、肅川退向平壤。
對於未能完成誌願軍司令部交賦的實行戰役大迂回切斷敵人退路的任務,有主觀和客觀方麵的原因,客觀原因是,42軍從東線轉到中線過程中部隊過於疲勞,一下攻擊兩個縣城,兵力分散,特別是思想準備不夠充分。同時,敵人集中大炮、坦克轟擊,把大同江上的封冰,炸得粉碎,42軍不能過江,使敵人逃往江西邊去了。敵人在大同江西岸設防,使42軍迂回肅川受阻,故而戰役迂回任務未完成。
此種情況,吳瑞林向誌司提出穿插平壤以東成川的任務,以求“立功補過”。彭總複電“完全同意”吳瑞林的建議,並指示“如你軍插成川,不僅清川江敵人被擊潰,平壤敵人亦會動搖”。
12月4日,毛澤東主席指示誌願軍準備先打平壤,“如平壤敵已退,則向‘三八線’攻進”。據此,彭德懷命令吳瑞林,由第42軍一個師迅速向成川、江東方向,分路向敵進逼。
吳瑞林堅決執行穿插成川的任務,在西線各兄弟部隊的強大壓力下,42軍穿插成川的舉動,使敵人感到側背受到了嚴重威脅,從西一舉迫使清川江敵人撤退,平壤敵人亦撤回到“三八線”,至此,吳瑞林率部完成了第二次戰役誌司交給42軍的任務。
第二次戰役中,吳瑞林率領42軍進行大小戰鬥31次,斃傷敵2097人,傷美軍和南朝鮮軍2624人,其中美軍21人,繳獲各種炮88門,坦克5輛,各種槍2172支,繳獲各種子彈284632粒。攻克了寧遠、盂山兩座縣城。直插成川,切斷了占領平壤敵人的退路,迫使敵人撤離平壤,回到“三八線”。
5. 攻克道城峴天險之後,乘勝前進,在“三八線”東線全線突破,向縱深發展。號稱“銅牆鐵壁”的“三八線”被誌願軍以迅速勇猛的攻擊所摧毀。
敵人遭到誌願軍第二次戰役的沉重打擊後,被迫分別從陸地、海上和空中退回“三八線”以南,暫時轉入防禦,並且由輕視中國人民誌願軍轉而對誌願軍產生畏懼。
吳瑞林接到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的指示,追擊敵人至“三八線”以北30裏一帶集結,準備突破“三八線”。這個時候,誌願軍第66軍和朝鮮人民軍第2、3、5師團也歸吳瑞林指揮。吳瑞林感到,要完成這一艱巨任務,最關鍵的問題在於當麵敵情不明,因此需要摸清敵人的部署和兵力分布情況,搞清楚“三八線”敵人的工事構築情況、防禦的設置,鐵絲網、鹿砦、地雷的布設情況,重點是摸清楚敵人的火力配備情況。為了得到以上的情況,吳瑞林要求各部隊要進行抓俘虜、捉舌頭的比賽,規定凡抓到俘虜提供出重要情況的,軍、師均予以通報表揚,捉到一般的俘虜也給予適當的表揚。
根據吳瑞林的命令,全軍各部隊開展了抓俘虜競賽,其中374團完成的任務很好,軍、師均給予了通報表揚。374團、377團和66軍的一個團,都摸清了情況,而且還摸到了“三八線”以北10公裏內的無人區。吳瑞林迅即派出偵察部隊,深入進行偵察,對俘虜交代的情況進行核實,軍、師、團三級領導幹部親自參加審訊捉來的俘虜,並到前沿察看地形,根據審訊的情況和指揮員親臨陣前觀察所得到的材料,對突破“三八線”的準備工作提供可靠依據,並將情況上報誌願軍司令部。對此,彭德懷司令員曾經專門對吳瑞林說:“你們能夠勝利完成‘三八線’的突破任務,你軍、師、團三級的偵察英雄是立了第一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