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新槐(1907~1980),湖南省宜章縣人。1927年參加中國工農革命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參加湘南起義。1929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特務營副排長,中央蘇區紅軍學校第3分校隊長,中央軍委教導師第2隊副隊長,紅九軍團第3師9團營長、團代參謀長、團長,紅32軍第94師師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山西決死第4縱隊訓練部部長,八路軍120師獨立第2支隊司令員,晉察冀軍區第10軍分區參謀長,第3軍分區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獨立第2旅旅長,獨立第7旅旅長,晉察冀軍區第6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第20兵團66軍軍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軍長,中國人民誌願軍66軍軍長,山西省軍區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候補代表。
1. 臨危時刻,率部倉促入朝。關鍵一仗未能截斷美軍第24師退路,痛失殲敵有利戰機。
蕭新槐率領的中國人民誌願軍第66軍,前身是晉察冀軍區冀晉兵團,後來改為華北第3兵團第1縱隊1949年春改為二十兵團66軍。
第66軍在解放戰爭中是一支英勇善戰的部隊,首戰山西忻縣東南麵的智村,旗開得勝;二戰太原東北的宗艾鎮,全殲守敵;三戰石家莊,攻克飛機場,協同友軍解放石家莊;四戰平漢鐵路北段,重創敵35軍軍部;五戰察南、綏東,攻克天鎮;六戰應縣;七戰保(安)北;八戰綏遠;九戰張家口地區,全殲敵271師,扼守西甸子、朝天窪諸要點,堵住了敵軍西逃的道路,協同友軍迫敵就殲;十戰太原,榮獲解放太原“登城先鋒”稱號,共殲敵4.7萬多人。
解放戰爭結束後,第66軍陸續轉入了開荒生產。在1950年10月19日,首批渡江入朝的誌願軍中,沒有老華北的部隊,也沒有華北軍區在編部隊。但沒過幾天,華北軍區的第66軍奉命編入了誌願軍序列,作為第一番入朝部隊,緊急進入朝鮮境內,參加了朝鮮戰爭的第一次戰役。
為什麼原定的第一批部隊中沒有66軍,隨後又增補了66軍緊急入朝作戰呢?
原來,在誌願軍入朝參戰前夕,彭德懷與鄧華、洪學智等研究作戰方案細節時,考慮到一個重要問題:將38、39、40、42軍這4個軍和3個炮兵師開進朝鮮,沒有部隊維護後方,後方供給與安全怎麼保障呢?為防敵從側後登陸與保護交通運輸線,必須再調一個軍上來。
彭德懷提出調66軍比較合適,因為該軍駐天津地區,距離近一些,更是一個英勇善戰的部隊。
中央軍委同意了彭德懷的建議,命令華北軍區66軍編入中國人民誌願軍序列,於10月24日開拔,由天津地區開赴安東。
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兼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向楊成武和66軍軍長蕭新槐、政委王紫峰傳達了軍委命令。
根據軍委命令和聶榮臻、楊成武的指示,蕭新槐於23日下午3時後電令該軍196師為先頭師,於當天午夜登車出發;197、198師和軍指於次日6時開拔,部隊以最快的速度開赴安東。
當時正值秋收季節,入朝命令下達的這一天,蕭新槐的66軍所屬部隊正在收割稻子,人員分散。在短暫的時間內,66軍克服重重困難,堅決按限定的時間開拔,單就這一點來說,就體現出了66軍優良的戰鬥傳統。第66軍在軍長蕭新槐、政委王紫峰、副軍長陳坊仁、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張連奎、參謀長劉蘇等的率領下,按時抵達安東。先頭部隊196師到達後,立即更換服裝,緊接著於25日14時開始,當晚全部過江。197、198師和軍指,於24日從天津及其附近的駐地開拔,於次日先後到達安東,26日夜間渡過鴨綠江。
蕭新槐率領66軍,由高度分散的半生產隊狀態,完全轉為戰鬥狀態,在倉促中較為出色地完成了開赴朝鮮的任務。
第一次戰役打響後,彭德懷按照毛澤東的指示,決定集中第40、39、38、66軍於西線作戰。所謂西線、東線,是以狼林山脈來區分的。狼林山脈及大峰山脈縱貫南北,使朝鮮北部自然地形成東西兩半。朝鮮戰爭中,交戰雙方均將狼林山脈西邊的一半稱為西線戰場,東邊的一半稱為東線戰場。
蕭新槐率66軍作為西線誌願軍的四個主力軍之一,其任務是阻擊或殲滅英27旅,牽製美軍24師。
由於66軍是倉促入朝,又缺少詳細的敵軍情況資料介紹,蕭新槐對英軍27旅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部隊一無所知。他率領的作戰人員除了剛剛知道“東線”、“西線”這些陌生的概念外,對朝鮮地形、地貌也是完全陌生的。進入陌生的朝鮮境內,山多路窄,地形生疏,連日行軍,身體疲乏,後勤供應不足,戰士們饑渴難耐,麵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
蕭新槐將要交鋒的兩個對手,英軍27旅自10月21日由平壤出發,一直擔任美第1軍24師的前衛,日夜兼程,不停息地向西北進擊。10月30日抵達定州。同日,美軍24師改由21團擔任前衛,由定州緊急西進,撲向85公裏外的邊城新義州。
按照彭德懷司令員的命令,蕭新槐決心以一個師牽製宣川、定州方向之敵,軍指率兩個師截擊龜城之敵。為此,他命令196師為右路縱隊,經車輦館、宣川直插定州。197師為左路縱隊,經永山市直插龜城。軍指在197師後跟進,198師隨軍指行動。10月30日,各師均已到達指定地域。
當晚,美24師一部在飛機支援下,開始向犁丘洞、犁下裏一線的66軍198師陣地發起進攻,蕭新槐率部入朝的首次戰鬥打響了。198師592團與敵人展開激戰,至次日20時,敵我雙方形成對峙態勢。隨後,美軍以航空兵及炮兵的火力襲擊該師594團陣地,為便於阻擊敵人,該師師指移至白上裏,以加強白雲洞一線的抗擊力量。
在美軍向66軍陣地發起進攻的同時,196師當麵的英軍27旅進至古軍營洞以東地區,英軍出動多架飛機在196師陣地上空盤旋掃射,先頭步兵200餘名,在兩輛坦克引導下,由宣川向北推進,196師587團奮勇迎敵。激戰至31日夜間,在向敵人汽車群投擲幾十顆手榴彈後撤退。
誌願軍第一番入朝部隊與敵接戰後,“聯合國軍”雖已發覺誌願軍入朝參戰,但認為中國是“象征性”出兵,兵力不多,出兵的目的也隻是為了保護對中國東北地區提供電力的鴨綠江水電站。因而仍按其在感恩節前占領全朝鮮的計劃,邊調整部署,邊繼續向朝中邊境推進。
10月31日,66軍當麵的美24師進至泰川、龜城,並繼續向朔州前進;英軍27旅進至定州、宣川,繼而向新義州推進。
31日黃昏,蕭新槐接到誌願軍司令員的命令,要求“66軍以一部於龜城以西牽製美24師,軍主力視情從敵側後突擊,力求殲滅該敵”。
蕭新槐迅速調整各師的作戰部署,決定198師仍置於犁邱洞、犁下裏地區;197師於11月1日晨向北推至大星洞、流星洞;196師留一個團仍在古軍營洞正麵抗擊英27旅,師主力兩個團於當晚進至青龍嶺、水泊裏地區隱蔽集結,或視情盡量前靠,為軍的第二梯隊。軍指進至青龍洞。
同時,蕭新槐命令各師,接受任務後於10月31日晚連夜行動,向各自的預定地域開進。
11月1日,誌願軍西線各軍的攻勢達到最高潮,美第8集團軍決定停止攻擊,向各師下達了後退的命令。命令賦予美1軍24師的任務是:24師以英27旅確保博川渡河點,師主力後退到清川江北岸作為軍的預備隊。
11月2日,蕭新槐發現66軍當麵敵情發生突然變化,正在向前推進的龜城前沿及白雲洞一線的敵人開始收縮,焚燒民房,準備撤退。蕭新槐隨機應變,一麵向上級報告,一麵立即命令592團分兩路追擊,追至龜城附近,敵部實施火力阻擊,592團後靠待命。不久,蕭新槐接到誌願軍司令部關於殲滅美軍24師的命令,他立即命令198師追殲美24師5團,198師的3個團迅速北上大安洞阻殲美24師5團。
在66軍展開行動的同時,西線誌願軍其他各軍的進攻取得重大進展。西線“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在誌願軍連續突擊下,特別是在其側後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深恐後路被截斷,對其不利,於是從11月3日開始向清川江以南實施全線後撤。
彭德懷司令員發覺敵軍有撤退的跡象後,迅即命令西線各軍采取一切辦法,迅速抓住敵人,不讓敵人逃脫。同時命令66軍:“務堅決阻止美24師北進,協同50軍殲滅該敵一部,截斷其後路。”
蕭新槐接到命令後,指揮66軍再次調整部署,決定198師由現地出發,進至德化洞、白石洞地區,截擊龜城之敵;197師快速開進,從另一方向對龜城之敵實施圍堵;196師(欠588團)從正麵實施堅決堵擊。蕭新槐指示各師,須必於3日17時到達指定位置。
遺憾的是,197、198師進至指定區域時已是當天18時。此時方得知:美24師已於15時向南市方向撤退。敵軍的後路未能截斷。至11月5日,西線“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除以少數兵力扼守清川江北岸灘頭陣地外,主力部隊已全部退至清川江以南。彭德懷司令員鑒於殲敵機會已失,況且部隊的糧彈供應已發生困難,同時考慮到敵軍可能會在稍加整頓後發動新攻勢,因此命令西線各軍於11月5日停止進攻,第一次戰役遂告結束。
在誌願軍總部召開的第一次戰役總結會上,除38軍因沒有斷敵後路而受到批評外,66軍也未能免受批評。彭德懷司令員說:“在第一次戰役中,我們喪失了一些殲敵的機會,是應當引以為戒的。比如66軍在龜城方向上沒有抓住美24師,放跑了敵人。66軍有責任,戒備疏忽,敵人都到了你當麵嘛。你蕭新槐帶66軍入朝,是來打仗的,為什麼不盯住敵人?”
接著,彭總又說道:“不過,這個失誤不能全部由蕭新槐承當,我們誌司領導也有責任。如果我們不將66軍放在龜城西北,而讓他們在大棺洞布防,讓敵人更放膽地深入,退縮時它就不會那麼快了;或者將66軍放在龜城東北,擺在內線,當敵人後撤時便於截擊。我們沒有考慮周到,我自己應該檢討。”
的確,這次66軍沒有及時截斷美軍24師的退路,是有其各方麵的原因的,66軍在第一批誌願軍部隊中,是入朝最倉促的部隊,指戰員們在身處異國、語言不通、地理生疏、裝備落後的情況下,初次與美、英軍隊作戰,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是,第66軍在第一次戰役中畢竟戰績平平,斬獲甚微。對此,蕭新槐與軍政委王紫峰一起,在軍部駐地青下裏召開軍黨委擴大會,進行了認真的戰役總結,和全軍指戰員一起回顧了66軍的光榮曆史與榮耀的功績,大家下定決心,決不能照此下去,一定要扭轉過來,在下一場戰役中打個“翻身仗”。
2. 66軍勇打翻身仗,配合西線各軍敢打敢拚,英勇頑強,重創美英勁旅,確保全局反擊。
在第一次戰役結束後,蕭新槐率66軍集結於龜城及其以北地區,一麵修築工事,準備迎敵再戰,一麵進行為期十餘天的休整。
1950年11月24日,誌願軍第二次戰役進入反擊階段前夕,誌願軍司令部命令66軍於新上裏、天溪洞地區首先抓住當麵之敵,當戰役迂回兵團打亂敵人布勢時,即從正麵實施突擊;殲滅當麵之敵後,向博川方向發展進攻。同時命令66軍於25日拂曉前,在泰川以北地區接替39軍防務。
根據誌司命令,蕭新槐決心以196師、197師分別為第一梯隊,分兩路開進,198師隨197師之後跟進,軍指進至院豐站。
11月24日17時開始,各師先後向指定位置開進。22時許,蕭新槐接到誌願軍司令部發來的敵情通報:埔川、嶺美洞的英27旅和南朝鮮1師正向泰川方向北進。
11月25日4時,196師586團在泰川以東的鶴塘洞附近,與南朝鮮軍1師15團、11團遭遇,雙方即展開激戰。在與南朝鮮軍11團的激戰中,586團以猛烈突擊的動作,迫敵後撤,繼而對敵邊打邊追,直至回德裏以南地區。敵11團發現遭遇的對手兵力少,並有12架飛機前來助戰,反擊的勢頭強勁凶猛,在586團約1平方公裏的陣地上,片刻間處於敵軍的地、空火力與輕、重火力的壓製下,落下的炮彈在300發以上,飛機輪番俯衝,轟炸掃射,其步兵在11輛坦克掩護下凶猛衝擊,彈如雨潑。英勇的586團的戰士們,頂住了敵人的數次衝鋒。
南朝鮮軍11團改變正麵硬攻的戰術,改為迂回進攻,戰士們也改變戰術,用集束手榴彈炸壞靠前敵坦克,遲滯其他坦克的進攻。子彈快打光了,手榴彈也沒有了,戰士們仍不肯撤離陣地。在這場東阿裏山阻擊戰中,196師586團1營機炮連浴血苦戰,有效地抗擊了南朝鮮軍1師11團的進攻。斃傷敵75名,俘敵2名,繳獲戰防炮3門,戰士們奮勇殺敵的精神可歌可泣。當地朝鮮人民為紀念586團的這次戰鬥,將東阿裏山改名為“鐵血山”,並立碑誌記。
至11月25日拂曉,蕭新槐率66軍各部按時接替了39軍防務,完成了誌願軍司令部交給的任務。
11月25日黃昏,西線誌願軍38、42、40軍,在西線其他各軍的配合下,迅速發起反擊之後,清川江以北聯合國軍除美24師於26日向郭山前進外,其餘各部均停止於原地與誌願軍對峙。彭德懷司令員考慮到已在德川、寧遠地區打開了戰役缺口,戰場情況即將發生重大變化,為迅速發展勝利,即於26日下午命令位於清川江以北各軍,立即包圍殲滅敵人一部,積極抓住當麵之敵,不使脫逃。
誌願軍總部給66軍的任務是:軍主力南向寧邊、價川方向進攻,以一部向西南博川方向進攻,抓住當麵之敵,並殲其一部。
根據誌願軍首長賦予的任務,蕭新槐於26日當晚確定了各師的具體任務,並立即展開行動。
197師以一部兵力向658.8高地的敵軍前哨連發起攻擊,師主力攻擊鬆川洞、宣化洞、祈雨山地區的南朝鮮軍1師15團。197師589團從正麵攻擊吐螺山、鬆川洞,從東北猛插敵人縱深,同時迂回到宣化洞地區,591團迅速攻殲了祈雨山的敵人警戒部隊。可惜的是,因擔任迂回宣化洞任務的589團一個連未能斷敵退路,而從正麵攻擊的該團兩個營又先行打響,結果僅殲敵一個連大部,其餘敵人退逃,至27日拂曉退到了龍山洞。
197師打響後,198師以592團為前衛,師指和594團跟進,由泰川東南經仲山裏渡大寧江,沿公路向古城洞攻擊前進。593團為師右翼,從泰川南強渡川坊江,經回德裏、化平裏插向古城洞以南,搶占有利陣地,配合師主力作戰。至27日拂曉,592、594兩個團進至鶴峰洞時,一部分敵軍與之稍加接觸後即行後撤。右翼593團由馬場洞出發向南攻擊前進,進抵川坊江橋頭時,被南朝鮮軍1師和英27旅各一部所阻擊,該團立即進入戰鬥,在敵炮火下英勇突擊,搶橋過江,攻占了回德裏以東山頭陣地,進而向化平裏猛攻,曾一度斷敵退路。593團在當日夜間共擊毀敵坦克3輛、汽車5輛,俘敵27名。至27日拂曉,593團收縮至回德裏以南山地,築構工事,準備固守。天亮後,敵炮火開始向593團轟擊,接著以步兵反擊數次,均被擊退。中午,敵人集中約兩個團的步兵,在20餘架飛機及火炮、坦克支援下再度發起反攻,593團終因無堅固工事可依托,防禦地帶狹小,傷亡較大,彈藥無法補充,被迫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