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外交部部長 周恩來(1 / 3)

聯合國降半旗致哀是對一個逝者的最高敬意,一般隻有國家元首才能有此待遇。然而,1976年1月9日,紐約聯合國總部的聯合國國旗降了半旗,其餘所有會員國的國旗都沒有升起,這在聯合國的曆史上尚無先例。有些國家的大使提出質疑:“他並不是國家元首,聯合國為何給予這樣的殊榮?”這位不是國家元首卻贏得了世界尊敬的人物,就是新中國首任總理和第一任外交部長周恩來。他是新中國外交工作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從重慶中共南方局外事組到新中國外交部,從陝北延安窯洞到北京外交部街33號。在周恩來的領導下,新中國外交的航船,在開國大典的隆隆禮炮聲中,劈波斬浪,駛向嶄新的航道。

簡 曆

1898年,3月5日出生於江蘇淮安。

1910年,入奉天省銀州(今遼寧省鐵嶺縣)銀崗書院讀書。

1913年,入天津南開學校學習。

1917年,從天津南開中學畢業後赴日本留學。

1920年,11月赴法國勤工儉學。

1921年,加入旅法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2年,任中共旅歐支部領導人。

1924年,曆任中共廣東區委委員長兼區委宣傳部部長、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1927年,7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委會委員。

1927年,8月參與領導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

1928年,7月中共六屆一中全會當選政治局委員、常委。

1934年,1月中共六屆五中全會當選中共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

1935年,11月任中華蘇維埃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36年,12月作為中共全權代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1945年,6月中共七屆一中全會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

1947年,8月兼任中央軍委代總參謀長。

1949年,6月任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委會副主任。

1949年,10月任政務院總理、軍委副主席、政協副主席、外交部部長。

1956年,9月中共八屆一中全會當選為政治局常委、副主席。

1969年,4月中共九屆一中全會當選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常委。

1973年,8月中共十屆一中全會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1)外交事業奠基人

周恩來被稱為新中國外交事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他參與領導外交工作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戰爭年代的中央外事組,即新中國外交部的前身。

1939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決定,在西南重鎮重慶成立中共中央南方局,周恩來任書記。同年4月,周恩來指示南方局成立對外宣傳小組,由王炳南任組長,陳家康任副組長,組員有喬冠華、龔澎、李少石、章文晉等人。1940年12月後,對外宣傳小組改稱外事組。周恩來既參與外事組的決策指揮,更親身加以實踐。當時,這是中共早期較穩定的開展涉外工作的一支隊伍。

根據周恩來的指示,外事組的主要任務是宣傳、交友、了解國際形勢,重點是弄清美英的對華政策,各國在華人士的政治態度和動向,並設法影響各國對華政策,擴大國際統一戰線,以有利於中國共產黨壯大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促進抗戰勝利。

周恩來所領導的南方局外事工作,是在國民黨當局嚴加限製封鎖的情況下,艱難開展起來的。周恩來除同蘇聯使館保持密切聯係外,同美英使館也頻繁交往,並由外事組向這些使館提供由於國民黨新聞封鎖而得不到的有關中國抗戰情況的資料。周恩來加強對一些外國官方代表的工作,主要有英、美等國的大使及其他外交人員、顧問,軍事人員等。這一時期,他與英國大使卡爾成了朋友,還互贈軍刀。

隨著工作的深入,周恩來領導外事組的交往對象也不斷擴大。開始以外國記者為主,後逐步擴大到外國作家、醫生、商人等各方麵人士,及青年會、紅十字會等團體。周恩來不放過每一個宣傳中共的機會,以民促官,讓外國人真正了解中國共產黨。

周恩來與南方局外事組的同誌們共同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難,進行了大量的外事宣傳活動,讓國際社會逐漸認識和了解了中國共產黨與延安。1944年5月,一個由21人組成的“中外記者訪問團”訪問了延安。緊接著,美軍觀察組也來到延安。隨著這些工作的開展,中國共產黨的外事工作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1947年3月,國民黨軍胡宗南部動用34個旅23萬人大舉進攻延安。隻有2.3萬人的西北野戰軍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暫時放棄延安,誘敵深入,尋機殲敵。

隨著黨中央撤離延安的戰略大轉移,中央軍委和中央機關成立了前委、工委、後委三個工作班子,葉劍英和楊尚昆分別擔任中央後委的正副書記。

中央後委成立之初,周恩來和葉劍英在軍委駐地王家坪召集從北平、南京等地趕來的外事人員開會,組成軍委外事組,其成員有不少是來自重慶的南方局外事組,如王炳南、章文晉等。1947年5月1日,軍委外事組改組為中央外事組,葉劍英兼任外事組主任,王炳南擔任副主任。周恩來根據重慶時期南方局外事組的工作經驗,給中央外事組確定的主要職能是:“搜集整理情報、對外宣傳和國際問題資料編譯,供轉戰陝北的毛澤東等領導人參考。”

成立之初的中央外事組共有20餘名成員,下設編譯、研究和新聞3個處。編譯處主要翻譯毛澤東的著作、編譯介紹土地改革和解放區文化的材料;研究處主要研究國際形勢、黨的外交政策、編寫有關參考資料;新聞處主要編發和油印新聞材料。編譯處翻譯了毛澤東、劉少奇的大量著作,向國外宣傳介紹中共的土改文獻,擴大了我黨我軍和解放區的影響;研究處重點研究美、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問題,供黨中央和軍委領導製定外交戰略時參考;新聞處負責出版《參考消息》,介紹世界新聞,供中央和後委幹部學習參考。

外事組的工作人員在後委的領導下,既給中央了解世界提供信息和參考意見,又使世界了解解放區有了最直接的渠道。外事組的工作,不僅保證了中央和軍委有效地進行決策和指揮,而且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軍各戰區的作戰行動。中央外事組是新中國成立前主管外交工作的具體機構,是新中國外交部的前身。

周恩來跟隨毛澤東轉戰陝北,指揮各戰場的戰役戰鬥,時刻關心中央外事組的建設發展,指示後委加強對外事組工作的指導,給外事組增加力量、補充幹部,及時解決外事組遇到的各種困難。1947年7月和11月,周恩來先後兩次寫信給外事組副主任王炳南,要求外事組抓緊培養外事幹部,強調翻譯工作的重點是翻譯毛澤東著作、中共中央政策文件,同時要求外事組翻譯涉及美國政治、軍事和外交的各種文獻資料。

在周恩來的精心指導下,中央外事組的工作卓有成效,雖然人數不多,卻是一個精幹的戰鬥集體,為新中國的外交事業鍛煉了隊伍,積蓄了力量,培養了人才。隨著全國解放的到來,外事組成員成了新中國外交部的最初人員班底。

1948年春,中央前委、工委和後委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實行三委合並,中央外事組於5月份進駐西柏坡,周恩來兼任外事組主任,王炳南任副主任,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及早培養年輕外事幹部的工作迫在眉睫。1948年6月,周恩來以中央外事組主任的名義報請中央批準,成立中央外事學校,校址設在石家莊市獲鹿南海山村,校長由原華北聯大外國語學院院長浦化人擔任。外事學校的任務是培養初級翻譯和外事幹部,學校隻設一個英語專業,教學重視提高口頭和筆譯的實踐能力。大多數畢業學員在新中國成立後走進外交部,成為了首批外交人才。

(2)告別屈辱開新篇

從重慶中共南方局外事組到新中國外交部,從陝北延安窯洞到北京外交部街33號,在周恩來的領導下,新中國外交的航船,在開國大典的隆隆禮炮聲中,劈波斬浪,駛向嶄新的航道。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當天,毛澤東在勤政殿召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王稼祥、李克農、章漢夫為外交部副部長,王炳南為外交部辦公廳主任。會議結束後,周恩來以新中國第一任外交部長的身份,親自率領王炳南、賴亞力等人,開始籌備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開國大典後,10月8日報紙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通告外通字第1號》:本部擇定北京市東城外交部街33號為部址,自即日起開始辦公。電話5局383-3839。特此通告。

周恩來麵臨的任務異常繁重,組建外交部的具體工作,甚至每一個細節,他都親自過問,一方麵要選定外交部的辦公地點、建立機構、配備幹部、建立內部規章製度和工作秩序,另一方麵要執行對外政策、爭取國際承認、建立與世界主要國家的國際聯係。

10月9日,周恩來敲定了外交部機構設置和人員的配備草案。外交部設辦公廳、6個地區業務司、兩個專門委員會,這個方案經政務院第11次會議通過。

11月3日正午1時整,中南海西花廳,周恩來主持召開新中國外交部成立以來的首次會議,李克農、王炳南、董越千、柯柏年、喬冠華、龔澎、賴亞力等人參加會議。周恩來與大家一起,討論了外交部科長以上的幹部配備,確定了外交部“六司兩委一廳”的具體人選,會議最後決定:1949年11月8日在外交部的正式地址北京東單外交部街33號召開外交部成立大會。

1949年11月8日晚8時許,初冬的北京已經有了些絲絲涼意。剛剛舉行過開國大典的北京城,仍然沉浸於興奮之中。一輛黑色小轎車沿著長安街向東疾駛,經東單路口向北,拐進一條狹窄的胡同,在一座古舊建築的西式洋房前麵停了下來。

這是一條位於北京東城區的東南部全長721米、寬9米的窄長胡同,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至東單北大街,看上去並不起眼,但卻曆史悠長,聲名顯赫。這條胡同名為“外交部街”,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成立的地方,1949年11月8日成立至1966年初外交部便在此辦公。第一任外交部長周恩來也曾經在這裏辦公。

“外交部街”在元朝即已形成,稱石大人胡同,明朝天啟二年,工部在此建立寶源局。清宣統末年,為了迎接訪華的德國皇太子,清外務部在寶源局的舊址上興建了迎賓館。1912年迎賓館成為袁世凱的臨時大總統府,孫中山北上會晤袁世凱時,曾作為孫中山的臨時行轅。1912年9月18日,袁世凱將東堂子胡同的北洋政府外交部遷往石大人胡同迎賓館,從此石大人胡同改名外交部街。

這幢灰色西式建築,石基磚牆,氣勢不凡,但卻飽嚐中國近代屈辱外交的淒風苦雨,隨著新中國的誕生重獲新生。

早已在此等候的外交部副部長李克農、辦公廳主任王炳南趕忙迎上前去, 時年51歲的周恩來,走出轎車,與大家一一握手並互致問候,一起朝屋裏走去。

新中國剛剛成立,擔任政務院總理的周恩來,工作千頭萬緒。王炳南抓緊這難得的時機,邊走邊向周恩來彙報外交部的工作人員、辦公地點及組織條例等各項籌備工作。新中國成立前夕,涉外工作的臨時辦公地點分別在東交民巷玉河橋的原日本使館和北京鬆樹胡同。實際上,在成立大會舉行之前,中國已經完成了同蘇聯等9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的重要工作。

周恩來邊走邊聽,不時點頭,對同誌們的辛苦工作給予了高度讚揚。外交部建部成立大會上,周恩來說,“世界上有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我們外交部才有200出頭的人員,新中國外交隊伍亟待壯大。”

周恩來在李克農、王炳南的陪同下健步走進會場,微笑著向大家招手致意,燈火通明的大廳裏響起熱烈的掌聲。主席台牆壁上掛著毛澤東像,台上鋪著藍色地毯,放著兩盆鮮花。參加大會的有近170多人,大家圍坐在桌子四周,周恩來和部領導坐在前麵。周恩來打開花名冊逐一點名,遇到不熟的詢問一下,點到熟人,還開一兩句玩笑。會場時常發出笑聲,氣氛融洽、輕鬆而熱烈。

周恩來習慣性地看了看手表,側過頭去向王炳南說:“差不多了,可以開始了!”

成立大會由外交部辦公廳主任王炳南主持,王炳南以開幕詞的形式,首先報告了外交部的籌備情況及主要工作,在一個來月的時間內,周恩來與籌備班子做了大量工作,辦理了新中國首批外交公函送並達各國,與9國建立了外交關係,辦理了蘇聯大使羅申遞交的國書,準備並歡送王稼祥大使赴任,周恩來以外交部部長名義宴請了法捷耶夫代表團,舉辦了慶祝十月革命節酒會等;內部工作也取得進展,草擬了外交部組織條例,與政務院建立了聯係彙報製度。外交部建部工作,到現在為止,基本上已經順利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