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周恩來的做法恰恰相反,他對代表團做出規定,如果在外交場合碰到美國人,我們不主動上前跟他握手,但是如果對方來跟我們握手,也不要拒絕,要禮尚往來。所以,日內瓦會議結束後,與會各國代表中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當今世界,解決任何重大國際問題都不能離開中國和周恩來。”
1955年的萬隆會議,周恩來展示了新中國外交部長的風采。
這年春天,中國政府應亞非會議五個發起國邀請,決定派出以周恩來為團長的中國政府代表團,參加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市舉行的亞非會議。台灣的國民黨特務得到情報,開始密謀策劃謀害周恩來,周恩來受到緬甸總理吳努的邀請先期經昆明去緬甸首都仰光,參加六國總理的會晤。緬甸潑水節笑迎周恩來一行,他興致勃勃地換上緬甸民族服裝參加了潑水節。
國民黨特務策劃了謀害周恩來的險惡計劃,並對其嚴密追蹤。
這時,中國政府租用的印度“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從香港啟德機場起飛後被國民黨特務密謀在飛往印尼途中炸毀,機上10餘名中國代表團的先遣人員和外國記者全部遇難,舉世震驚。
得知“克什米樂公主”號包機淩空爆炸,嚴厲譴責國民黨的無恥行徑,並明確表示:臨陣不換將!
麵對紛紜複雜的國際形勢和國民黨特務的破壞,周恩來不顧個人安危,決定按原計劃繼續乘坐印度飛機“空中霸王號”飛往印尼。
時刻惦念周恩來的鄧穎超也致信表示擔心。周恩來複信道:“感謝你的好意和諍言……文仗如武仗,不能無危險。”
當周恩來一行冒著重重危險抵達雅加達瑪腰蘭機場時,受到了當地群眾和華僑的熱烈歡迎,整個機場被圍得水泄不通。印度尼西亞的華僑們懷著極大的愛國熱情為歡迎祖國的總理和代表團的到來做著各項籌備工作,在印尼的華僑聯合會為代表團捐車捐物,並且組成了各種服務小組。周恩來抵達素有“花城”和“東方小巴黎”之稱的萬隆,下榻位於市郊的達曼沙裏街10號,這是一位華僑資本家慷慨奉送的別墅。
亞非會議召開後,美國政府也派出了一個龐大的所謂記者代表團參加了這次會議。在複雜的國際政治背景下,大家懷著良好的願望而來,卻又意見很不統一。
麵對這種情況,周恩來臨時請求大會發言,他說:“中國代表團是來講團結的,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的,不是來立異的……”語驚四座。對立情緒很強的一些國家政要,也心悅誠服地承認:“這個演說是出色的,態度和解,表現了民主精神。”周恩來的無比真誠打消了與會代表的疑慮,也使亞非國家找到了共同團結的基礎。
在萬隆會議期間,台灣特務組織了一個28人的敢死隊鐵血團,密謀殺害周恩來,但在印尼政府和華僑的保衛下他們的陰謀未能得逞。
會議期間,周恩來日理萬機,利用一切機會廣交朋友,7天時間隻睡了13個小時。頻頻的會外接觸與交往,和無時不在的深蘊內涵的微笑,使他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美國記者鮑大可在報道中驚呼:“周恩來在萬隆的表演完全證明了他是世界上最有經驗、最有才幹的外交家之一”。
經過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國政府代表團的努力,亞非代表終於確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使之成為以後國與國之間交往的基本準則,同時,也確立了新中國在紛紜複雜的國際政治舞台上難以動搖的地位。
(5)禮儀之邦顯特色
新中國外交部成立後,周恩來諄諄教誨外事幹部“外交工作無小事”,他同時提出了“站穩立場、掌握政策、鑽研業務、遵守紀律”的四項要求。
禮賓工作是外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個文明古國,素稱禮儀之邦。古代封建王朝也設有掌管外交禮儀的機關稱為“鴻臚寺”,當然它與新中國的禮賓機構不可同日而語。
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非常重視外交禮賓工作的細節。外交部正式成立後,周恩來指示成立外交部辦公廳交際處和國家典禮局,具體管理外交禮賓工作,同時製定了《對外賓交際須知》,並以政務院通令形式,要求各級政府遵照執行。1955年外交部辦公廳交際處和國家典禮局同時撤銷,改設外交部禮賓司,禮賓司成為專責禮賓工作的職能部門。
根據周恩來的指示,1956年5月9日,外交部以國務院名義下發了《接待外賓注意事項》,共列12條,其中包括迎送貴賓演奏國歌時,“應該肅立、脫帽、行軍禮”,“貴賓飛機起飛或專車開動時,應該揮手致意;在送行的主要領導同誌和各國使節未離開的時候,不要先行離場”。另外對參加宴會、晚會、陪同外賓參觀、聽外賓演講以及各種交際場所,應該注意的種種禮節細節,都提出具體要求。
1956年2月19日,中國政府在機場為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送行。西哈努克的專機起飛後,未待盤旋飛去,周總理和各國駐華外交使節都還站在原地未動,而我方參加送行儀式的很多負責幹部卻紛紛離去。周總理把他們叫回來,嚴厲批評他們無組織、無紀律,是大國主義的表現,是外交上的失禮行為。
1959年,在國慶10周年的對外活動中,周恩來夜以繼日地忙碌,甚至連招待會前三桌的座位也是周恩來親自排列的。如今,外交部檔案館還保存著周恩來總理用紅藍鉛筆勾畫和書寫的座位圖原件。
截至1959年底,已有32個國家與中國建交,外交往來十分頻繁,這讓禮賓司的工作不堪重負,且浪費許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周恩來積極倡導“禮賓革命”,他指出,國事禮儀在繼承發展中國優良禮儀傳統的基礎上,要適當借鑒國際好的做法和慣例,他讓禮賓司的同誌將“禮賓革命”四個字寫在辦公室的牆上,以時刻提醒大家。周恩來對禮賓工作做出多項改革,如取消機場講話和儀仗隊的分列式表演,取消國宴上外交團團長祝酒和使節敬酒,簡化到任的駐外使節遞交國書儀式,外賓參觀不組織迎送,不安排群眾歡迎大會,降低涉外贈禮標準等。
國宴是最隆重、規格最高的正式宴會。新中國成立初期招待國賓的國宴裏,幾乎都有燕窩、魚翅之類的名貴菜。“清湯白燕、紅燒魚翅、冬菇圍扁豆、炸雞腿、鬆鼠桂魚、蓮茸香酥雞、冬瓜帽、核桃酪”,外加水果、冷盤、點心,這是外交部解密檔案披露的伏羅希洛夫所率蘇聯代表團1957年訪華時的國宴菜單。
周恩來按照“禮賓革命”的思路,規定國宴為四菜一湯的標準,一直延續至今。
1949年至1950年的兩年,到任大使向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遞交國書後,毛澤東都要親自宴請大使夫婦,周恩來要陪同;駐華大使舉行的國慶招待會,毛澤東和其他領導人均參加。這些外交禮賓工作自然要占去他們很多時間和精力。1951年初,毛澤東主動提出今後他將不再出麵宴請到任的駐華大使,不再參加駐華大使舉行的國慶招待會。於是,周恩來規定,從1951年起實行新做法:新到任的大使向毛澤東主席遞交國書後由外交部副部長出麵宴請。而駐華大使舉行的國慶招待會改為:社會主義國家由劉少奇、朱德副主席輪流代表毛主席出席,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慶招待會由周恩來參加。
經過這一係列的改革後,我國外交的禮賓儀式簡化了很多。
(6)外交工作無小事
周恩來把“外交工作無小事”的思想貫穿於他日常工作的每一個環節。有一次外事活動,周恩來突然問道:“諾曼底登陸是哪月哪日啊?”在座的人都答不出準確的日期。當時曾任駐美國大使的韓敘在場,他也不知道,便立即打電話詢問,當聽到回答“是1944年6月6日”時,周恩來滿意地說:“韓敘這點好,他能勤問,不知道的就要問。”
周恩來“周到、細致”的工作作風在外交界非常令人欽佩。對外交業務,周恩來提出“準確、細致、主動、及時”八個字。一位領導同誌曾說,“周到、周到”,隻要周總理一到,什麼事都已辦好了,什麼差錯都不會出。即使周恩來辭去兼任的外交部部長職務,作為主管外交工作的國務院總理,他仍然堅持對外交工作嚴格要求。
1972年中美破冰,世界矚目,周恩來雖已不兼外長,但作為一個大國的總理,他對此事極為重視,連尼克鬆居住的房間都要親自檢查。在尼克鬆訪華之前,周恩來給外交部確定了接待方針:不冷不熱,不卑不亢,待之有理,不強加於人。尼克鬆車隊經過的沿途,不組織群眾歡迎,但又不能無人,路過天安門廣場那一段,他組織了部分群眾,人數也不太多,看上去像自發迎接的,氣氛就非常好。
尼克鬆訪華遊覽長城這件事,更是不同尋常。在原定遊覽八達嶺長城的前一天,北京紛紛揚揚地下起了大雪。八達嶺長城距北京市區80餘公裏,一半以上路程山高坡陡,正常情況下尚需多加小心,路麵積雪的情況下就更難保證行車安全。而登長城是尼克鬆的一個宿願,美國客人當時也已聽說這句話:不爬長城,不嚐烤鴨,等於沒來中國。
周恩來總理親赴接待班子辦公處——人民大會堂南門二樓,參加接待小組例會。會上,周恩來定下決心,連夜發動北京市民掃雪。會議結束時已是夜裏10點鍾。
周總理拍板進行掃雪之後,命令一層層通知,主力是在京駐軍。一夜過後,第二天7點鍾,馬路全都清了,雪都堆在兩邊。北京市還連夜動員上百輛灑水車噴灑鹽水,促雪融化。清掃80餘公裏的積雪,保守估計也要動用六七十萬市民,甚至有說百萬人的。這一天,市民們騎著自行車彙成上班的滾滾人流,一切照常,就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住在民族飯店的美國記者對掃雪一事很感興趣,拍了不少照片。
次日早晨8點,尼克鬆一行去長城的車隊準時出發了。車隊浩浩蕩蕩走在路上,尼克鬆等美國客人得知中方掃雪一事後,大為震驚。此事對他們的影響超過去長城本身。一件在美國不可思議的巨大工程,在中國悄無聲息地一夜之間就完成了。
(7)外事活動重細節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坐落在東交民巷的蘇聯駐華使館內設立了靈堂。毛澤東主席發布了命令,從3月7日到9日,全國停止一切娛樂活動,下半旗誌哀。
蘇聯大使館邀請中國領導人和各國使節到靈堂吊唁。公安部警衛局派了一些戰士到蘇聯大使館加強保衛,門衛也由儀仗隊的戰士擔任。7日早上,警衛局的戰士們剛剛到達崗位,9時左右,周總理的車便在大使館門前停下了,他下車後沒有進使館,而是直接向戰士們走來。警衛局的帶班幹部見到周總理走了過來,非常激動地上前敬禮。
周總理點了點頭對這位幹部說:“你們警衛局的幹部,就沒有工作服嗎?”
“沒有。”
“你看你穿的這套舊棉軍裝,還不如哨兵的軍裝好呢!你要知道,除了我國的領導人之外,各國駐華使節都要到這裏來吊唁,外國人看見你這身舊軍裝會笑話我們,建國三四年了,解放軍軍官還帶著遊擊習氣,有損國家的儀容,他指示給警衛局的幹部每人做一套工作服,按各自的身材,選用各種不同顏色的毛料,不要搞清一色,個人使用公家保管。他說:“我們國家雖然困難,幾套毛料服還做得起吧!警衛局的幹部執行外事任務,是代表國家的,要保持國家的尊嚴。這不是叫你們警衛局的幹部搞特殊,保持國家的尊嚴總是應該的,對幹部要進行這方麵的教育。”
說完之後,他就邁步走進蘇聯大使館。
公安部羅瑞卿部長得知此事,當即指示按周總理的要求辦。從此,警衛局的幹部每人都有了一套合體的工作服,大家都說周總理想得真周到。
1953年11月12日,朝鮮勞動黨領導人金日成率領朝鮮黨政代表團來我國進行國事訪問,周總理和其他領導人要到車站歡迎。那時的車站,還是前門旁邊的老車站。
不一會兒,一輛轎車在站台口停下,周總理下了車,走進站台。總理一抬頭,看見站台上橫掛的彩旗,有一麵被風吹得卷在鐵絲上了。他轉身對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說:“那麵彩旗卷在鐵絲上了,你去找個竹竿把它挑開。”
正在工作人員用竹竿挑旗的時候,周總理繼續往前走。他走在站台中間,看見地上有兩片樹葉,就彎下腰撿了起來,順手裝進褲兜裏。
周總理邊走邊對工作人員說:“像站台、機場這些地方的整潔,都是代表我們國家精神麵貌的,你們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接著,他指著站在東頭的哨兵說:“你去讓他站在隱蔽一點兒的地方。站台上除了兩個門以外,不要再出現一個哨兵。”
工作人員感慨地說:“越是偉大的人物,越是平凡而又非凡,周總理就是這樣一位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