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國防部部長 彭德懷(1 / 3)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共設立21個部,國防部並未進入政務院計劃設立的“部”機構名單。中國國防部的誕生和發展,經曆了曲折的過程;國防部長職能、責任的變遷,相應地也走過了一條特殊的曆史軌跡。彭德懷征戰南北,戎馬一生,他率部反“圍剿”奪關斬隘,保衛延安力挽狂瀾,解放大西北勢不可擋,抗美援朝戰功卓著。可遠離戰火硝煙之後,他竟多次想脫離軍界,自願當農墾部長,卻被毛澤東提名為新中國第一任國防部長。

簡 曆

1898年,10月24日出生於湖南湘潭縣。

1916年,進入湘軍當兵。

1922年,考入湖南陸軍講武堂,畢業後在湘軍中任排長、連長、營長。

192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8年,7月與滕代遠、黃公略等發動平江起義,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任軍長兼第13師師長。

1930年,6月任第3軍團總指揮。

1931年,11月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34年,1月補選為中共第六屆候補中央委員,10月率部參加長征。

1935年,7月任紅3軍軍長,11月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任紅一方麵軍司令員。

1936年,1月補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1937年,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成員、八路軍副總指揮、第18集團軍副總司令。

1938年,11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常委。

1942年,7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

1945年,中共七屆一中全會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

1945年,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

1947年,任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

1949年,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50年,10月任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委。

1954年,9月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和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9月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1956年,被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9年,八九月受到錯誤批判調離中共中央軍委領導崗位。

1965年,9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第三副主任。

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逝世。

(1)運籌帷幄保延安

1947年3月10日,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親臨洛川,召開旅以上軍官會議,宣布進攻延安的計劃。胡宗南十分興奮地對與會的將領揚言:“總裁授命我等攻克共產黨老巢延安,爾等須奮勇作戰,為黨國建功立業,切莫辜負總裁的重托。”

胡宗南命令西路軍先以8個旅的兵力進犯關中地區,接著又調5個旅進犯隴東分區的慶陽、合水,企圖吸引野戰軍西調,爾後采用鉗形攻勢,向延安發起進攻。胡宗南出動50架次飛機對延安狂轟濫炸之後,國民黨整編第1軍軍長董釗和整編第29軍軍長劉戡,率領15個旅的兵力從洛川、宜川兩路北上,揚言“三日內占領延安”。

果不其然,胡宗南僅用3天時間,就將部隊推進到距離延安60公裏處。革命聖地延安,此時已經處在敵人重兵壓境的危急形勢之中。

國難思良將。毛澤東此時考慮,必須要有一位有威望強有力的指揮員來統率邊區所有部隊,唯有此,才能拖住胡宗南集團,保衛陝甘寧。

1947年3月16日,中央軍委撤銷陝甘寧野戰軍番號,所屬陝甘寧解放區二野戰部隊和地方武裝組成西北一野戰兵團,統歸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彭德懷和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習仲勳指揮。

3月19日中午,毛澤東命令我防禦主力部隊撤離延安。毛澤東對指戰員們說:“敵人占領延安絕不是他們的勝利,少則一年,多則兩年,我們還要回延安來的。”

3月20日,彭德懷在青化砭西北主持召開西北野戰兵團指揮機構成立大會,會場上“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的口號震天動地。

彭德懷命令張宗遜、廖漢生所率的“張廖縱隊”,擔任保衛延安右翼的任務。他在延安王家坪對前來領受任務的張宗遜、廖漢生說:“黨中央、毛主席和延安群眾已經安全撤離,野戰部隊也將轉移到延安東北隱蔽待機。你們1縱的任務是,今晚連夜撤出延安,明天上午放棄延安,然後向西北方向轉移,把敵人引到安塞以北。”

根據彭德懷的指示,張宗遜和廖漢生命令部隊按照彭德懷規定的時間相繼撤離延安。中午,國民黨軍整編第1軍軍長董釗的先頭部隊侵占延安時,已是一座空城。

張宗遜和廖漢生率領1縱撤出延安後,大搖大擺地向安塞方向行進,誘敵主力北進安塞。

胡宗南果然中了彭德懷的計,誤認為我軍主力部署在安塞,於是,親率前沿指揮所從洛川趕往延安督戰,並令董釗率第1師和第90師共5旅兵力撲向安塞。

3月24日上午10時,敵整編31旅和另1個團全部進入青化砭伏擊圈。突然間,我軍軍號嘹亮,伏兵四起,槍炮齊鳴,手榴彈和炮彈在敵群中開花。經過1小時又40分的激戰,我軍全殲敵第31旅旅長李紀雲及手下官兵2900餘人,青化砭首戰告捷。

胡宗南得知他的第31旅被殲,急令進入安塞的整編第1軍5個旅調頭向東,會同延安以東的整編第29軍進犯延川、清澗、瓦窯堡,繼續尋找我軍主力。4月13日,彭德懷命令廖漢生所部1縱在羊馬河設伏,殲敵135旅4700餘人,活捉敵代旅長麥宗禹和兩個團長。

羊馬河大捷後,敵軍判斷我軍主力和中共首腦正東渡黃河,彭德懷為給敵人造成我軍正渡黃河的假象,命令2縱各旅抽調精悍部隊,配合晉綏軍區的第3縱隊向綏德撤退,吸引胡宗南的兩軍主力9個半旅尾追。此時,蟠龍隻留下敵167旅部和499團及保安總隊駐守。彭德懷抓住戰機,集中1縱和2縱精銳,從東西兩麵於5月3日向蟠龍守敵發起攻擊。4日全殲敵精銳167旅旅部、499團及保安隊等共6700餘人。號稱胡宗南“四大金剛”之一的旅長李昆崗被1縱358旅活捉。

從3月19日我軍撤出延安到5月4日攻克蟠龍鎮,為時一個半月,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兵團,連續在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三戰三捷,總計殲敵1.4萬餘人,活捉敵軍3個旅長,顯示了毛主席“蘑菇”戰術的神威,證明了彭德懷機動靈活的正確指揮。為了慶賀三戰三捷的巨大勝利,彭德懷在安塞縣真武洞主持召開祝捷大會,在陝北指揮作戰的黨中央副主席周恩來,專程從百裏以外趕來祝賀。經過這三次連續作戰,我軍初步穩定了西北戰局。蔣介石設想的“3個月解決西北問題”的計劃宣告徹底破產。

(2)力挽狂瀾震西北

1947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在陝北靖遠小河村召開工作會議。會議之後,中央軍委於7月31日致電彭德懷,決定西北野戰兵團正式定名為西北人民解放軍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西北野戰軍成立後,彭德懷遵照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指示,率領野戰軍全部人馬,共3個縱隊2個旅北進,準備攻占陝北戰略要地榆林。榆林是國民黨在晉陝綏邊的反共堡壘,守敵是鄧寶珊的第22軍的15000餘人。

8月6日,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軍主力包圍了陝北的戰略要地榆林。

蔣介石得知我軍圍困榆林後,急調胡宗南整編第36師以“快速兵團”增援榆林,孤軍向米脂縣的沙家店冒進。

毛澤東於8月12日致電彭德懷:“我軍即在榆林、米脂間休整待機,隔斷劉(戡)、鍾(鬆)兩部,吸引該敵,以利陳、謝大軍行動。”彭德懷主持召開西北野戰軍縱隊和旅以上幹部會,命令各部隊“作好一切準備,發揚英勇無畏的精神,立即消滅36師,活捉敵師長鍾鬆,使西北戰場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遵照毛澤東的命令,彭德懷立即指揮部隊從榆林撤圍,選擇戰機,準備殲擊前來增援的敵36師。

胡宗南被彭德懷的行動所迷惑,摸不著頭腦,誤認為我軍是“彈盡糧絕”,“倉皇逃竄”,將渡黃河東去,隨即嚴令各軍“迅速追擊,勿失良機”。

鍾鬆率領的整編36師號稱胡宗南集團的“三大主力”之一,於13日進入榆林城即口出狂言:“共軍可以吃掉別的部隊,就是吃不掉36師。”鍾鬆自恃援榆有功,聲言要“一戰結束陝北問題”。

彭德懷認為,敵整編36師雖是胡宗南的主力部隊,但經過長途行軍,嚴重減員,十分疲憊,而鍾鬆剛愎自用,利令智昏,遠離主力,孤軍奮戰,又是一支驕兵,於是迅速下達了徹底消滅36師的命令。

8月20日拂曉,彭德懷命令西野第1、第2兩個縱隊向沙家店的敵36師師部和165旅發起攻擊。下午5時,敵軍36師師部及所屬兩旅全部被殲,除師長鍾鬆和165旅旅長李日基乘亂逃跑外,斃傷俘123旅旅長劉子奇等共6000餘人。

沙家店戰役告捷,我軍消滅了胡宗南三大主力之一的36師,粉碎了國民黨對陝北的重點進攻,實現了毛澤東“打過山坳”的願望。為此,毛澤東高度評價這一戰役的影響,指出:“經此一役,局勢即可改變,利於陳(賡)謝(富治)南進。”

沙家店戰役是扭轉西北戰局的關鍵一仗。彭德懷指出:“這是陝北戰局的轉折點,基本上改變了敵我態勢,西北野戰軍從此由被動態勢轉為主動地位,並開始了內線反攻,而敵人則開始走下坡路,從此一蹶不振。”

8月23日,彭德懷在東原村召開旅以上幹部會議,毛主席、周恩來、任弼時等領導同誌從40裏外趕來祝賀,毛澤東高興地說:“同誌們,這一仗你們打得好啊!對西北戰局的發展有著決定性意義,你們已經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

對沙家店戰役的作戰指揮,毛澤東極為欣賞地說:“側水側敵本是兵家所忌,而我們的彭老總指揮的西北野戰軍英勇奮戰,僅僅短短一天的時間,就取得了空前的勝利。”

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軍經過沙家店戰役之後,經過8、9兩個月的連續追擊作戰,共殲敵3萬多人,完全打退了國民黨在西北的重點進攻,並從此造成了西北戰場大舉反攻的新局麵,為大西北的全麵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194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統一編製,西北野戰軍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野戰軍,彭德懷改任為第1野戰軍司令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