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衛生部部長 李德生(1 / 3)

李德全出身清貧,自幼參加勞動,養成了堅強樂觀豁達的性格。依靠執著的追求和奮鬥,她從農民的女兒成長為中國政壇上的女傑,從基督教教徒轉變成無產階級忠誠的戰士。帶有傳奇色彩的豐富經曆,充分展示了這位不平凡的女性堅如鋼、清如水的高尚品質和自強不息、拚搏奮進的足跡。她追隨時代發展的脈搏,有如淩風傲雪的冬梅,臨大難而不苟。她出任新中國首任衛生部部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有了保證,中國人真正甩掉了的“東亞病夫”的帽子。

簡 曆

1896年,出生於河北通縣草房村(今屬北京)。

1911年,進北京貝滿女子中學讀書。

1915年,考入北京私立協和女子大學。

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曾任協和女子大學學生會會長。

1922年,1月擔任北京基督教女青年會學生部幹事。

1924年,2月與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結婚。

1925年,在北京創辦求知學校,招收貧家子女免費入學讀書。

1936年,在南京組織“首都女子學術研究會”任常委。

1938年,發起籌辦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任副理事長。

1939年,任中蘇文化協會常務理事負責婦女工作。

1945年,抗戰勝利後組織中國婦女聯誼會任主席。

1946年,發起組織中國兒童福利事業協進會。

1946年,10月出席在美國召開的世界婦女代表大會。

1949年,3月出席中國婦女第一次全代會當選全國婦聯副主席。

1949年,9月參加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全國政協委員。

1949年,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部長。

1950年,8月任中國紅十字總會會長。

1952年,6月當選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副主席。

1953年,2月增選為全國政協常委。

195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5年,1月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

1972年,4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1)傾慕名將馮玉祥

李德全出生在北京通縣草房村一戶農民家庭,家境貧苦,弟妹眾多,她自幼參加家務和田間勞作,養成了堅強樂觀豁達的性格。她靠雙親向教會貸款,得以入學讀書。由於她發憤學習,有幸成為20世紀初葉中國極少數女大學生之一。

此時,帝國主義加緊對中華民族的侵略,李德全目睹祖國危機四伏,國勢衰微,內心湧動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臨近畢業時,北京爆發五四運動,作為協和女大的學生聯合會主席,她滿懷愛國熱情,組織女學生上街演講,抗議軍閥政府鎮壓學生運動。李德全雖信奉基督教,但她的民族自尊和對政治的關注,已將她和上帝的距離拉遠。

李德全人生第一個重大轉折,發生在1924年初。經人介紹,她結識了剛剛喪偶的愛國將領馮玉祥。李德全成為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的夫人,也成為他並肩作戰的革命戰友。

馮玉祥是安徽巢縣人,清末入淮軍當兵,曾任河南督軍等職。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推翻曹錕政府,驅逐清遜帝溥儀出宮,並電請孫中山北上。馮玉祥響應北伐發動“首都革命”,組織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反對蔣介石賣國獨裁等許多進步言行無不凝聚著李德全的心血。作為丈夫的至愛親朋,李德全不懼生死,出色地完成了無數艱巨而複雜的使命。

李德全與馮玉祥的結合,也頗具傳奇色彩。

1922年10月,馮玉祥調任北洋政府陸軍檢閱使,將部下第7旅開至通州南門外駐營。馮玉祥選中南門外的窯場村,在這裏建起了營房,作為第7旅第4營官兵的營地。

馮玉祥的結發夫人名叫劉德貞,於1905年與馮玉祥結為伉儷,婚後夫妻相敬如賓,他們育有兩男三女共5個孩子。劉德貞與馮玉祥共同生活近20年,身為官太太,沒有一點官太太的架子,平時與孩子們吃的都是粗茶淡飯,穿的是粗布衣,出門從不坐轎,在家裏照樣縫縫補補。因此,人們都稱她為“平民夫人”。

1923年,劉德貞因病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留下了兩個兒子和三個女兒。馮玉祥中年喪妻,非常傷感,他的子女還未成人,需要重新建立家庭。當時,由於他握有重兵,舉足輕重,因此許多顯貴都想和他攀親,不少人家的姑娘都想嫁給這位率領千軍萬馬在沙場上衝殺的將軍。也有許多達官貴人張羅著為他做媒,一時間,上門替馮將軍做媒的或親自求婚的人幾乎是絡繹不絕,當時陸軍元帥曹錕也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當馮將軍問及這些姑娘們為什麼要嫁給他時,她們的回答是:“因為你的官大,和你結婚就是成為官太太了”或“你是英雄,我愛慕英雄”等之類的話,聽了她們那酸溜溜的回答,馮將軍都一一搖頭謝絕了。

馮玉祥被稱為“布衣將軍”,雖然身居高位,但一生節儉,他在為自己挑選伴侶時,也堅持要找一個貧寒之家的女子。為了拒絕顯貴們的拉攏,馮玉祥將軍給自己定了三條擇偶標準:一是不許穿綾羅綢緞,隻穿粗布衣裳;二是會紡紗織布;三是要精心撫養前房子女。對於這三條,貴家小姐們當然無法接受。馮玉祥的擇偶標準也在當時傳為美談。

而馮玉祥與李德全的婚事經人介紹,一拍即合。李德全女士也是貧苦家庭出身,父親出身清貧,靠省吃儉用供女兒讀書。李德全考入京師女子協和大學,畢業後到北京貝滿女中當教師,而馮玉祥勤勉好學,經常和其他人到貝滿女中聽李德全的課,對李德全頗有好感。馮玉祥又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沒事的時候就上教堂做禮拜,那時李德全在教會工作,兩人經常碰麵。李德全出眾的口才,生動悅耳的聲音,特別是她那率直天真的神情、氣質,給馮玉祥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使馮玉祥頓生愛慕之情。李德全對馮玉祥的人品也十分賞識,兩個人之間的來往愈加頻繁。

1924年2月,馮玉祥在他的部下第7旅張之江旅長等陪同下,來到位於北京東單北麵的史家胡同,與李德全交換了婚約。2月19日,馮玉祥與李德全在其兵營舉行了簡樸的婚禮,正式結為夫妻。新婚妻子李德全身穿淺藍色棉布大褂,頭戴白紗,顯得樸素大方。在場的官兵無不稱讚馮將軍這位夫人。由於他們的婚禮熱烈而節儉,在奢侈成風的北京城一時傳為佳話。

第二天上午,馮玉祥的眾多部下紛紛前來賀喜,馮玉祥設宴款待營長以上軍官及其夫人。李德全在婚宴上致謝詞,感謝兄弟姊妹前來祝賀。她說:“男人、女人都是人,夫妻應該平等;和睦相處,互敬互愛。”

李德全不僅氣質不凡,回答問題也石破天驚。

一天,李德全問丈夫:“你怎麼會喜歡上我了?”馮玉祥聽後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看你天真率真。”

馮玉祥反問李德全為什麼要嫁給他。李德全笑著回答說:“是上帝怕你不為民做事,派我來監督你的。”

妙問妙答,十分精彩。一句話征服了馮玉祥。

新婚後不久,李德全於1926年跟隨馮玉祥將軍訪問蘇聯。在蘇聯參觀學習的一年時間裏,她參觀了工廠農場,結識了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的中國同誌,還會見了列寧的夫人和妹妹。在蘇聯,李德全看到一個嶄新的世界,工人和農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婦女和男子一樣平等地工作學習,奉獻自己的智慧和才幹。這一切深深地觸動了李德全,她在思想上認識到一個國家的改變,靠的是全體人民共同努力奮鬥,個人的奮鬥微不足道,更不能靠上帝的拯救。她初步接觸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規律的學說,確立了為婦女解放奮鬥的誌向。

馮玉祥是個“為人所不敢為,說人所不敢說”的耿直善戰的軍人。他們的結合,使李德全走進更廣闊的社會政治生活。在婚後的共同生活中,他們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經曆了北京政變、北伐戰爭、抗戰建國、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籌建新中國等重大的曆史事件。他們擁護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張,支持共產黨的基本立場,維護民族的利益,在中國現代曆史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屈指算來,李德全和馮玉祥婚後共同生活了24年時間,直到1948年馮玉祥去世。

1948年夏天,李德全和馮玉祥夫婦為了盡快投身於祖國的解放鬥爭和新中國的建設,應邀回國參加新政協大會,從美國搭乘蘇聯客輪“勝利號”借道埃及從蘇聯回國,不幸途中輪船突然失火,馮將軍和他的一個愛女罹難。馮玉祥將軍不幸遇難後,李德全懷著熱愛祖國、關懷祖國的赤子心腸,強忍巨大創痛,以國事為重,謝絕美、歐一些國家的挽留,自己傷勢稍愈便毅然回到多事之秋的中國,投入人民解放鬥爭。

(2)婦女運動當先驅

早在讀書期間,李德全就立誌將個人成功與民族命運緊密結合起來,在協和女子大學任學生會主席期間,她帶領同學們奔走呼籲,全力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中。上個世紀20年代,她在北京、山東等地創辦求知中學等公益學校,招收貧家子弟入學,大力推行平民教育。她說:“我們沒有理由不把今天的教育向廣大貧民的孩子敞開大門,他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但他們和其他的孩子一樣需要受到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