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期間,她參與了“戰時保育院”、“中國婦女聯誼會”等民間組織的籌建和領導工作,為戰火中無家可歸的孩子,為中國勞動婦女的翻身與解放做了多方麵的工作。
抗戰時期,李德全毫不動搖地堅持團結抗戰,反對投降分裂。她發起成立南京女子學術研究會,以宣傳發動團結婦女參加抗日救國運動為宗旨。致力於婦女和難童工作,對他們的情況有較深的了解。
1936年3月8日,南京婦女舉行“三八”紀念大會,當國民黨市黨部的代表大談婦女的責任是當好“賢妻良母”時,李德全針鋒相對予以駁斥,她明確指出,婦女要解放,隻有聯合社會各階層人民,投身民族解放鬥爭,爭取民族獨立,改造整個社會,才有光明的前途。在一個被奴役的弱國裏,婦女沒有權利和能力保護自己的家庭、丈夫、子女,國都亡了,婦女到哪裏去當賢妻良母呢? 李德全的講話如同一聲春雷,一掃籠罩在南京上空陰鬱沉悶的政治空氣,大長了婦女的誌氣。這反映了李德全對中國社會的認識、對婦女問題的認識有了深刻的發展和變化。正因為如此,她和共產黨在許多問題上取得了更多的共識,成為共同戰鬥的摯友。
李德全擔任戰時兒童保育委員會副理事長,她和共產黨的朋友們及熱心兒童事業的進步婦女密切合作,克服了無數艱難困苦,在各地建立了20多個分會、53個保育院,從戰火中搶救出3萬多名飽受戰爭蹂躪的兒童,並將他們培養教育成才。
周恩來同誌曾高度評價她說“李德全等女士,對於搶救難童、保育工作,均有極大的貢獻”。 李德全自覺地承擔起領導國民黨統治區婦女運動的責任,她曾擔任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會常務理事、中蘇文化友好協會婦女工作委員會主任。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她發起成立中國婦女聯誼會,並擔任該會主席。婦女聯誼會在宣言中明確提出:“中國人民,特別是我們婦女,在抗戰中已支付了最大的代價,我們有權利要求在戰後享受民主、自由、和平、幸福的生活……全國同胞必須警惕那些企圖獨占抗戰成果的人們發動內戰的陰謀,並且應該用全力加以反抗和製止。”
在李德全的領導下,中國婦女聯誼會立場堅定、態度鮮明,成為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區婦女爭取民主的旗幟。在反對內戰獨裁、爭取和平民主的鬥爭中,李德全身先士卒,奔走呼號,聲討蔣介石政府踐踏民主、鎮壓群眾的倒行逆施,捍衛人民的民主權利。
抗戰勝利後,李德全組織中國婦女聯誼會,為在中國實現民主和平及婦女解放運動始終毫不畏懼地戰鬥在第一線。
1946年9月,由於受蔣介石政府的排擠,李德全隨同馮玉祥到美國“考察”。她不顧反動勢力威脅,毅然代表鄧穎超同誌出席在紐約召開的世界婦女大會,她用英語憤怒控訴蔣介石堅持內戰反對和平的倒行逆施,宣傳共產黨的正確主張,她發出“聯合世界各國婦女為爭取民眾和平而奮鬥”的呼籲,將中國婦女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聲音傳遍全世界,受到國內外婦女界的熱烈支持和讚揚。她的提案得到了各國婦女代表的支持,極大鼓舞了全國人民反內戰、爭民主的信心。會後,鄧穎超同誌和許多群眾團體讚揚她“為我中華姊妹爭一口氣,為我國爭公道正義”。
1949年1月,李德全應邀從東北解放區來到河北平山縣中央統戰部的駐地——李家莊。隨後,她與鄧穎超、蔡暢等人一起籌備中國婦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3月24日,第一次全國婦女代表大會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這是中國婦女有史以來第一次全國規模的盛大會議,出席代表500多人,她們來自解放區和國統區,來自邊疆各省和海外各地,包括各民主黨派和各種不同宗教信仰的民主婦女和少數民族婦女。
會上,董必武代表中共中央致詞,李德全作了《國民黨統治區民主婦女運動》的報告,大會正式宣布成立中國婦女群眾組織的最高領導機構——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大會選舉蔡暢為全國婦聯主席。因為李德全在中國婦女運動中的突出貢獻和她在實際鬥爭中建立起的崇高威望,她在中國婦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全國婦聯的三位副主席之一,另外兩位是鄧穎超和許廣平。
(3)全民健康為根本
1949年9月,李德全作為民革的領導成員之一,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了《共同綱領》的製定,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的建立,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
10月1日,李德全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出席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召開第三次會議,宣布了中央人民政府各機構的人員任命名單。在政務院首批部長任命書中,女大律師史良被任命為司法部長。與史良一起擔任共和國部長的,還有一位女性,她就是53歲的衛生部長李德全。兩位女性同時“入閣”,表明新中國的領導人履行了“提高婦女地位”的諾言。李德全被任命為衛生部部長,她與司法部部長史良共同開創了新中國女性擔任中央政府部長的曆史。
李德全上任衛生部長伊始,麵臨的困難和問題是非常多的,新中國的衛生工作可謂是百廢待興,百業待舉。舊中國遺留下來的醫療基礎十分薄弱,僅有的少數醫療設施幾乎全部集中在大城市,廣大農村幾乎沒有醫療設施,農民缺醫少藥,鼠疫、霍亂、黑熱病、血吸蟲病、瘧疾、傷寒等傳染病和地方病肆虐,嚴重危害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衡量一個國家人民健康水平的三大指標(人均壽命、嬰兒死亡、孕產婦死亡率),中國1949年統計結果是人均壽命隻有35歲,而嬰兒死亡率高達200‰,孕產婦死亡率為15‰,這兩項都遠遠高於當時世界平均水平。對比之下,更可見新中國衛生工作麵臨形勢之嚴峻。
那麼,想要改變這種現狀,新中國衛生工作的切入點在哪裏呢?作為新中國第一任衛生部長,李德全經過調研和反複征求意見,確定首先要抓兩件事:一是集中力量預防那些危害人民健康的流行性疾病和嚴重威脅母嬰生命的疾病;二是整頓衛生工作隊伍,建立健全農村、工礦和城市的基層衛生組織。
1950年,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召開,李德全提出了“第12號提案”和“第13號提案”,內容分別是《為建議設立縣以下基層衛生組織機構,以加強防疫醫療而利生產事業案》和《請全國各黨派各群眾團體,協助發動群眾衛生運動,以減少人民疾病及死亡率,而保證生產建設案》。
這兩項提案,抓準了新中國衛生工作的薄弱環節。建國初期,醫療條件較差,衛生工作隊伍和機構很少,藥品、器械供應嚴重不足,難以應對疫病的猖獗。為了應對這一局麵,李德全指出,基層衛生組織機構是貫徹衛生工作的重要環節,是直接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機構,是哪裏有人哪裏就應當有的機構。隻有基層組織普及了,才能有效地保證我們憲法上規定的勞動者在生病時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這也正是她在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上提交“第12號提案”的初衷。為了能夠更有效地應對傳染病的蔓延,也需要在完善基層衛生組織機構上下功夫。
在李德全的主持下,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作出了《關於健全和發展全國基層衛生組織的決定》,提出“應該有步驟地發展和健全全國的基層衛生組織,特別是工礦區和農村的基層衛生組織。為此目的應當有計劃有步驟地動員全國醫務人員,培養大量的衛生幹部,並與當地人民群眾相結合,共同來進行這一重大工作”。《決定》還要求:應當有計劃地健全與發展現有的縣衛生院、所。此外,在可能條件下,各縣可逐步建立區衛生所,及選擇經過初級訓練的鄉村小學教師及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員等,在不脫離生產的條件下,擔任鄉村衛生工作。《決定》為基層衛生組織的設立與發展,指明了方向。
李德全十分清楚,過去大量的疾病之所以在中國長期存在並嚴重危害人民健康,主要是由於客觀的衛生環境惡劣以及人民群眾貧窮愚昧、缺乏衛生常識和個人衛生習慣不好造成的。想要消滅危害人民健康的流行性疾病,首先需要強有力的方針、政策做引導,把愛國衛生運動切實開展起來。李德全倡導在全國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並把工作重心放在防治危害人民健康最嚴重的流行性疾病上。
1952年,李德全報請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同意,組建全國愛國衛生運動領導機構,於是,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的前身——中央防疫委員會正式成立,周恩來總理親自擔任主任。隨後,全國各省市地方也相應建立了自己的愛衛會機構。
在李德全的帶領下,衛生部首先進行自身建設,對衛生機關的恢複與建立、組織編製、衛生人員管理等工作,作出了部署,迅速發布了在各城市免費推廣卡介苗接種、預防結核病的決定、《關於血吸蟲病防治工作的指示》、《關於預防霍亂的指示》等一係列有關衛生工作的決定和指示,使新中國的衛生事業逐步走上了麵向廣大群眾、以預防為主的軌道。
在李德全倡導的“防治疾病,逐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這一方針指導下,通過發動群眾開展衛生運動和預防性的衛生宣傳監督,我國在預防和控製急性傳染病和地方病的流行方麵,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全國的衛生事業得到迅速發展,全國城鄉人口逐步上升。愛國衛生運動由此逐步開展,中國人的麵貌因此發生了巨大變化,講衛生、愛清潔,逐漸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早晚刷牙、飯前便後洗手等衛生觀念得到普及。愛國衛生運動功不可沒。李德全在“第13號提案”中希望通過發動群眾運動,減少人民疾病和死亡率的願望,最終也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