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愛國衛生運動的展開,全國各地也積極行動起來:重點建設和改造衛生狀況差的居住區。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城鄉居民生活環境和衛生狀況得到了極大改善,這與李德全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正是在李德全和她的提案推動下,群眾愛國衛生運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流行性疾病得以消滅和控製,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有了保證,中國人真正甩掉了的“東亞病夫”的帽子。
(4)推保健親力親為
婦女兒童的健康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人口的總體健康狀況。在舊中國,廣大勞動婦女由於長期受到反動統治的壓迫,生活艱難,文化落後,缺乏科學的衛生知識,婦幼衛生工作成為新中國衛生建設中重要卻較為薄弱的環節。
李德全擔任衛生部部長後,特別關心和致力於婦女兒童保健事業,號召全國廣大衛生工作者“必須把預防產褥熱與新生兒破傷風的工作擺在重要日程上”,把防治嚴重威脅母嬰生命的疾病作為工作重點。她作為衛生部長,寫信給自己的同學、在國外工作的婦產科專家楊崇瑞,邀請她回國主持新中國婦幼衛生工作;她親自在廣播中宣講婦女衛生保健知識,並深入農村、廠礦,調查了解勞動婦女的生活狀況。
1954年初夏,李德全受周恩來總理委派,以衛生部長身份到山西長治視察婦女兒童工作,長期跟隨馮玉祥將軍過著軍旅戎馬生活,她一貫艱苦樸素,憂國憂民,反對特殊。她勸說群眾和村幹部撤去歡迎招待使用的桌椅、茶水、水果。並說,大家都很忙,還是幹活去吧。她那樸實的衣著,和善可親的態度,平易近人的作風,受到了人們的稱讚。李德全在長治視察時,一沒警車開道,二沒公安人員保駕,三不在下級單位吃喝,四不要地方送禮,五不住高級房舍,給長治市區的醫務工作者和地方幹部留下了非常親切的印象。李德全在聽取長治建國以來衛生工作的情況彙報後,動情地說:“山西婦幼保健院這種形式很好,在全國還隻有兩個,一個是北京婦幼保健院,另一個就是你們長治專署婦幼保健院了。這種專為婦女兒童服務的衛生醫療保健機構,要在國內推廣……”
李德全在衛生部同副部長、司局長們研究工作時,常常提醒:“哎,別忘了婦女兒童啊。”她出差全國各地,每到一地必定視察托兒所、幼兒園和婦幼保健站。在她的推動下,我國的基層衛生組織機構初具規模。
李德全將婦女與衛生兩種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重視並竭力推進女工的婦女病早期檢查與防治、女工的四期保護、新法接生,改造舊產婆、防治新生兒疾病、降低產婦嬰兒死亡率等。她號召並帶頭加強各級衛生部門與各級婦聯之間的密切合作,促使婦幼衛生保健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她很關心計劃生育,讚同馬寅初的人口理論,特別關心婦女兒童的衛生保健事業,她強調婦幼衛生工作必須依靠婦聯組織,深入發動群眾。她組織衛生部門和婦聯互相配合,保護婦女兒童健康及建立發展托兒所等項工作,在建國後短短幾年內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在李德全的時刻牽掛與不懈努力下,通過加強對兒童保健機關的業務指導,嬰幼兒發病率顯著下降。我國的婦幼衛生事業作為愛國衛生運動的重點之一,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績,為新中國的婦幼保健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全國婦聯主席康克清1982年發表的《傑出的社會活動家李德全》一文中有這樣的評價:“她連任全國婦聯一、二、三屆副主席,雖是兼職,卻很盡職,她把衛生工作和婦女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
李德全去世後,衛生部有關領導曾回憶說:“她當的是實職的部長,既不是有職無權的掛名部長,也不是與黨爭權的特殊人物。她很尊重黨組,黨組也尊重她。她有不同意見也敢提出。她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不搞特殊化,一貫艱苦樸素。她是很難得的女領導人。”
(5)民間外交先行者
李德全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任衛生部長,也是第一任紅十字會會長。在國家初創、百業待興的時候,她領導中國紅十字會,協助政府救濟災民、預防疫病卓有成效,在開展民間外交、維護世界和平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
1950年,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心下,中國紅十字會進行了改組,總部從上海遷到北京,曆盡滄桑的中國紅十字會以人民衛生救護團體的嶄新姿態出現在新中國的大地上。李德全接受周恩來聘請,擔任改組後的第一任會長。
在李德全的積極努力下,改組後的中國紅十字會電告國際紅十字組織,要求恢複中國紅十字會的合法席位,並於1952年7月,在第18屆國際紅十字大會上成為中國唯一合法的全國性紅十字會。這是新中國在國際組織中恢複的第一個合法席位。
愛國愛民、仁者愛人的心胸和追求,使李德全在新中國成立後積極投入到救助勞苦大眾的紅十字事業中;也正是由於她的聲望和社會影響,新中國紅十字會選擇她擔任會長,並一幹就是15年。15年間,李德全忠實地履行了“人道主義”的宗旨,中國紅十字會在她的領導下,為維護人道尊嚴、促進世界和平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剛剛解放的新中國,人民群眾翻身解放成了國家的主人。但是在很多地方,戰爭的創傷還在,帝國主義的威脅還在,各種疾病的危害還在。在這種情況下,李德全帶領中國紅十字會,出入最危險的水災現場、戰地前線,給最需要幫助、最需要醫治的人們送去溫暖和希望。這些工作,為建國初期國家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對外交往工作麵臨著很多困難。中國紅十字會作為國際性組織,充分發揮民間外交的巨大作用。李德全不顧高齡,多次出訪各國和出席國際婦女會議,熱情地宣傳新中國的巨大變化,通過各種機會宣傳新中國的和平外交政策,為維護世界的持久和平而不遺餘力,她將中國婦女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呼聲傳遍各大洲,把中國人民友誼的種子撒向世界,為宣傳新中國、提高新中國的國際聲譽和地位而奔走呼號。
朝鮮戰爭期間,李德全在國際紅十字會執委會上義正辭嚴地揭露美軍在朝鮮的暴行,呼籲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製止美軍在朝鮮屠殺平民的行為。美軍在朝鮮戰場發動大規模的細菌戰爭,李德全代表中國紅十字會,率領由醫學專家、生物學家及社會各界人士組織的“美帝國主義細菌戰爭罪行調查團”和由各國權威人士組織的國際科學委員會到朝鮮進行實地考察,以無可辯駁的事實揭露了美國政府使用細菌武器屠殺中、朝人民的罪行,引起了各國人民對美帝的強烈義憤和嚴正譴責。
舉世皆知,優待並保護失去戰鬥力的俘虜,是戰時國際公法的基本要求,這是美國政府參加簽字的1929年和1949年日內瓦戰時俘虜待遇公約所明確規定的。但是在朝鮮戰爭期間,美軍虐待和殘殺俘虜,卻遠較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法西斯和日本帝國主義者更為毒辣,更為殘酷。美軍在巨濟島和水原等地所設的俘虜營中,用汽油燒身,電光射眼,毒蚊咬齧,火烙水蒸等酷刑來殘殺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誌願軍被俘人員,陰森恐怖,令人發指。
李德全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名義發表聲明,抗議美軍在巨濟島瘋狂屠殺我方被俘人員。聲明說:“這種慘絕人寰及滅絕人性的殘酷迫害、集體屠殺我手無寸鐵和受盡淩虐的被俘人員的卑劣的暴行,正是美軍在瘋狂掙紮中膽敢向人類文明的尊嚴、人道與正義挑釁,不惜與全人類為敵的又一明證。”
接著,李德全在日內瓦舉行的國際紅十字會協會執行委員會上提出議案,揭露美軍暴行,號召68個紅十字會員國和全世界人民,一致奮起,為製止此種野獸罪行而奮鬥。並號召全世界1億以上的紅十字工作者,采取實際而有效的行動,予以強有力的製裁。
同時,李德全在出席第18屆、19屆國際紅十字大會時,嚴詞痛斥美國企圖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維護了祖國的尊嚴和統一,體現了她鮮明的政治立場和凜然的民族氣節。
50年代初,我國決定通過“民間外交”的途徑,逐步開展與日本的友好往來,中國紅十字會是最合適的民間團體。1954年,中國紅十字會在團長李德全、副團長廖承誌的率領下訪問日本,首次叩開了中日交往的大門。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紅十字會都發揮了中日交往主渠道的作用,有力推進了中日兩國恢複邦交的進程。
李德全還組織國內力量開展國際援助。僅在改組後的頭十年,中國紅十字會就救濟了38個遭受自然災害和帝國主義侵略國家的災民,接受救濟的國家遍及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歐洲。
李德全從紅十字會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以後,仍然以高度負責的精神,關注著中國紅十字事業的發展,關注著國際紅十字運動的前景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