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文化部部長 沈雁冰(1 / 3)

沈雁冰筆名茅盾,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代宗師,著名小說家、批評家,其創作以史詩性的氣派著稱,注重作品的社會功能,理性重於感性。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沈雁冰是個重要的精神存在。在早期共產黨人中,他是藝術氣質最濃的人物之一,是公認的具有大手筆和大氣魄的人,除了魯迅之外,他也是對中國現代文學影響最為深遠的大師級人物。新中國成立後,出任首任文化部長。沈雁冰是政治家與文學家完美結合的五四前驅和文壇主將,與同代文學大家相比,既具超前的革命啟蒙閱曆,又具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理論批評與文學創作多元並舉的生命追求與實踐建樹。踏進他已逝的人生之旅,定會感到深邃遼闊,勝若淵海。

簡 曆

1896年,7月4日出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

1904年,入烏鎮立誌書院,後轉入植材高等小學。

1909年,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學堂插班二年級讀書。

1911年,秋季轉入嘉興中學堂。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文科)。

1916年,8月到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

1921年,1月與鄭振鐸、王統照、葉紹鈞、周作人等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

1921年,參加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

1922年,以《小說月報》編務為掩護,從事黨中央聯絡員工作。

1925年,赴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7年,出任漢口《民國日報》主編。

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並一度擔任“左聯”執行書記。

1937年,參加《救亡日報》工作,主編《呐喊》(後改名《烽火》)。

1938年,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學院任教。

1949年,2月到達和平解放後的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

1949年,7月當選為中國文聯副主席和中國作協主席。

1949年,10月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長。

1981年,3月27日病逝於北京。

1981年,8月31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恢複他的黨籍的決定。

(1)誌在鴻鵠美少年

沈雁冰幼年喪父,是由母親養育長大的,他曾說“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的母親”。

7歲那年,沈雁冰跟隨父親進了家塾,在母親的指導下開始學習新學。8歲的時候,父親病重,母親將他轉入烏鎮立誌小學讀書,後又轉到值材高級小學。母親的品格深深地影響了幼年的沈雁冰,所以,他格外敬重自己的母親。

母親名叫陳愛珠,是一位通文理、有遠見、性格堅強的婦女,自小習文,喜愛國學,是浙江烏鎮當年僅有的訂閱《申報》的女性,這在當地並不多見。學生時代的沈雁冰就喜歡看《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誌異》和《儒林外史》等文學名著。在一般守舊人的眼光裏,上述小說之類的圖書被稱為誨淫誨盜的“閑書”。而沈雁冰幼年時對文學的喜愛,卻得到了具有開明和進步思想的母親的支持。沈雁冰幾乎把課餘時間都消磨在看小說上了,終日手不釋卷,中國古典小說啟迪了他的文思,同時也在他的文學格調上顯露出印跡。

沈雁冰在中學時代就已展現出文學天賦,他的中學時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學度過的,1909年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學堂插班二年級讀書,1911年秋季轉入嘉興中學堂,後轉入杭州安定中學學習,並在那裏畢業。中學時代,他寫了一篇文章《誌在鴻鵠》,錢玄同的哥哥錢恂在文後批閱“是將來可為文者”。

後來,沈雁冰還把“誌在鴻鵠”刻在了印章上。

心有“鴻鵠之誌”的沈雁冰,遵循著母親“謹言慎行”的教導,在同學和同事眼中,他的性格幾乎如他故鄉的水一般沉靜,“永遠是毫不出聲地流淌著”。

沈雁冰中學時代,時逢辛亥革命爆發前後,老師常在課堂上灌輸革命派思想,激發了學生反清革命熱情。沈雁冰熱情地迎接了這次革命,在課堂上做起革命的義務宣傳員。沈雁冰認為當時的學校教育彌漫著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東西,於是,他和幾個同學發起反對陳舊教育思想的活動,抨擊一個不得眾望的學監,因而曾被學校除名。

嘉興中學新任校長搞專製,宣布要整頓校風,包括巡視學生自修室,禁止學生相互往來和談論時政。沈雁冰帶領學生們反抗,結果遭到校長“記過”處分。當時嘉興中學發生過“剪辮運動”,沈雁冰所在的那一級學生是剪得最多的。

沈雁冰的學生時代,正值破舊立新的思想文化運動風起雲湧,他是站在曆史潮頭的弄潮兒。1918年,沈雁冰為《學生雜誌》寫作題為《一九一八年之學生》的社論,文章著眼於世界進化的潮流,呼籲學生“翻然覺悟,革心洗腸,投袂以起”,並對學生提出三點希望,即“革新思想”、“創造文明”、“奮鬥主義”。

沈雁冰的父親沈永錫是晚清一個“幼誦孔孟之言,長學聲光化電,憂國憂家”的維新派小知識分子,經常教誨兒子的一句話是“大丈夫要以天下為己任”。病逝時傳給兒子的一本書是譚嗣同著的《仁學》,留給他的遺囑,是要他做一個“理工人才”。沈雁冰後來沒有按照他父親的要求去學理工。他所走的是革命之路、文學之路。但這仍是為了實現其“以天下為己任”的宏大抱負。

翩翩少年,從小立誌就要幹一番大事業。

(2)文藝革命鼓與呼

言及沈雁冰的偉大文學成就,我們見到最多的是關於他在長篇小說上的諸多理論建樹及實踐。其實,相對於中國近代風雲變幻的偉大進程而言,沈雁冰所扮演的角色,遠非一個作家那麼簡單。他不僅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位巨匠,而且是文藝革命戰線上的一名勇士。

沈雁冰文藝革命的生涯,始於北京大學預科畢業,由於家庭經濟的窘迫,剛剛走出校門,他便開始四處求職謀生。他先到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英文部當了一名小職員,因受《新青年》的影響,開始給大報名刊撰寫進步文章,知名度逐日提高。

1920年初,“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深入開展,沈雁冰開始主持大型文學刊物《小說月報》“小說新潮欄”的編務工作。這時,他連續撰寫了《小說新潮宣言》、《新舊文學平議之平議》和《現在文學家的責任是什麼》等論述,顯露了早期的文藝革命見解。同年11月,沈雁冰全麵接手《小說月報》,對其辦刊風格進行更新,由此顯露出他在文學方麵的天賦和特長。1921年1月,他與鄭振鐸、王統照、葉紹鈞、周作人等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正式開啟了文藝創新與文藝革命的道路。他對老牌的《小說月報》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他以救國救民的宏大抱負、深厚的學養、淵博的知識、大無畏的革新開拓精神,首先打出了“文藝為人生”的大旗,在實踐中創造性地吸收、消化中外文藝成果。

當時,沈雁冰主要從事文學理論的探討、文學批評和外國文學的翻譯工作。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於文學革命。與此同時,沈雁冰積極參加社會革命活動。1920年初,中共創始人之一陳獨秀來到上海,住在上海環龍路漁陽裏二號,秘密約見了沈雁冰、陳望道、李漢俊、李達等人。1921年初,沈雁冰參加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同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他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成為新文學隊伍中最早“信奉馬克思主義”的文學家。此後,沈雁冰就成為為中國共產黨早期工作的開拓者,同時又是新文學運動的開拓者。

一天,陳獨秀對沈雁冰說:“中央認為你在商務印書館編《小說月報》是個很好的掩護,決定派你擔任直屬中央的聯絡員,具體任務是,各地給中央的信都寄給你,信封上寫,‘沈雁冰先生轉鍾英(中央的諧音)小姐玉展’,然後由你轉送中央。”

沈雁冰愉快地領受了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從此,在黨的工作方麵,沈雁冰以《小說月報》編務為掩護,從事黨中央聯絡員工作。這時期,也曾先後在中共所辦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學任教,為革命事業培養幹部。

1923年間,沈雁冰和鄧中夏等5人當選為中共上海地方兼區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兼任國民運動委員會委員長,開展統戰工作。

1925年5月10日,沈雁冰在《文學周報》發表長篇論文《論無產階級藝術》,這是繼提出革命文學的口號之後,沈雁冰為了對無產階級藝術的各個方麵試作探討,同時也清理自己過去的文學藝術觀點而寫的。

年底,中國共產黨指令沈雁冰、惲代英等籌組國共兩黨合作的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執行委員會。惲代英任主任委員兼組織部長,沈雁冰任宣傳部長。沈雁冰和惲代英等被選為左派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代表,赴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沈雁冰留在廣州工作,在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作秘書,毛澤東任宣傳部代理部長。次年,北伐軍占領武漢,根據黨中央的安排,沈雁冰赴武漢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教官。這段時間政治鬥爭的經曆,鑄成沈雁冰的時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他的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