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春,沈雁冰出任漢口《民國日報》主編。從4月至7月間,為該刊撰寫社論、述評30餘篇。7月,汪精衛組織“分共會議”,公開叛變革命,沈雁冰撤離武漢,準備參加南昌起義,抵達九江後因路途阻塞,返回上海。這時,又遭國民黨反動派通緝。從此,他以茅盾為筆名,開始文學創作並從事其他文學活動。
抗日戰爭爆發後,在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攻、中華民族麵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全社會抗日救亡的愛國主義思潮高漲。沈雁冰也不例外,他以各種方式號召全國人民奮起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揭露漢奸、親日派的種種罪惡活動,並付諸實踐。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漢口成立後,沈雁冰被選為理事。接著,他在廣州創刊了《文藝陣地》並自任主編,還擔任在香港複刊的《立報》副刊編輯。通過各種進步刊物他反複指出,包括作家在內的全國人民的共同立場是“堅持民主,堅持反法西斯戰爭以求建立獨立自由的民主國家”。當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戰,積極反共,強化獨裁的用心越來越清楚的時候,他又慷慨激昂地奔走呼號:“不民主,中國就沒有前途。”
1940年5月沈雁冰抵達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等地講學。在《中國文化》、《大眾文藝》等報刊撰文多篇。10月份,他從延安到達重慶,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員會常委,在周恩來領導下廣泛團結國民黨統治區的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戰救亡工作,通過《文藝陣地》、中國文藝通訊社、中外文藝聯絡社等文化陣地,團結進步文化人士,為推動抗戰文藝的發展而不遺餘力。
抗戰勝利後,沈雁冰帶頭撰寫爭取民主和平、反對內戰的文章,影響了廣大作家。他說:“偉大的作家,不但是一個藝術家,而且同時是思想家,並且同時一定是不倦的戰士……”這就是沈雁冰既是一位創作力極其旺盛的作家,又是一位革命家、革命勇士的真實體現。
(3)革命者成小說家
沈雁冰的家鄉在浙江桐鄉縣烏鎮,這是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毗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孕育了沈雁冰勇於麵向世界的開放文化心態以及精致入微的文學筆風。
沈雁冰1896年誕生於浙江桐鄉烏鎮。從時代來說,正值新舊世紀交替的時刻。從地域來說,處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沿海。時代環境與地域環境都有利於他接受世界新文化的濡染與熏陶。尤其是1913年至1916年在北京大學預科就讀三年期間,他廣泛接觸了世界曆史與世界文學,為此後投身新文化運動,奠定了思想與學識的根基。
沈雁冰的文學天才在青年時代就已初步顯露,1917年,他花了半年多時間,輯錄了周秦西漢諸書的有關材料,加以注釋,揭示寓意之所在。同年10月出版,定名為《中國寓言初編》。這是中國最早的一本“寓言選”,很受讀者歡迎。
五四時期,沈雁冰開始走上文學道路,開始了他在現代中國文藝發展中披荊斬棘、艱苦奮鬥的過程。1919年8月,他用白話翻譯了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在家裏》,這是沈雁冰的第一篇白話翻譯小說。在以後幾個月裏,他又譯了契訶夫、高爾基和莫泊桑等著名作家的短篇小說及其他一些作品、評論。這樣,沈雁冰就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嶄露頭角,並成為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的積極倡導者之一了。
除了茅盾這個筆名之外,沈雁冰還有許多筆名,大概有幾十個之多,如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刑天、刑風、沈餘、微明、東方未明、石萌等,都是他用過的筆名。不過,茅盾和蒲牢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一代文學巨匠,為什麼對茅盾這個筆名如此喜愛呢?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武漢的汪精衛和南京的蔣介石實行了臭名昭著的寧漢合流,對革命人士大肆屠殺,國內形勢急轉直下,非常險惡。沈雁冰由於參加革命活動,不得不離開武漢,最後到了上海。沈雁冰不便出門,又沒有工作,生活上便遇到了困難,於是就動手寫起小說來。可有許多的報社都不登他的文章,於是他寫文章的時候內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筆名是“矛盾”。後來,他把寫好的小說手稿給葉聖陶看,葉聖陶看後非常高興,就決定在《小說月報》上發表。可葉聖陶認為“矛盾”是個哲學名詞,不像一個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並且在當時那樣的環境下使用如此尖銳的筆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張在“矛”字上加了一個草字頭,改作“茅盾”。
沈雁冰對這一改動也很滿意,以後就一直以此為筆名了。
作為一位偉大的作家和革命現實主義理論的實踐者,沈雁冰創作了《子夜》、《蝕》三部曲、《虹》、《春蠶》、《林家鋪子》、《腐蝕》、《清明前後》等一大批直麵人生現實並反映社會時代的偉大現實主義作品。這些作品展示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社會生活,描繪了社會政治經濟的風雲變幻,尤其是表現了社會大變動時代青年的不同思想變化和發展道路,民族資本家與官僚買辦資本家的不同政治態度與曆史地位,以及農民、小商人的坎坷遭遇,揭露了舊社會製度的黑暗腐朽。沈雁冰作品的廣闊的曆史內容和鮮明的時代精神,將中國新文學創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使之進入了新的曆史階段,確立了現實主義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的主流地位。
沈雁冰新文學的長篇小說成就,主要體現在《子夜》創作上。《子夜》出版於1933年,當時震動了中國文壇,瞿秋白把這一年稱為“子夜年”,稱“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可見它的影響之大。《子夜》是大規模描寫中國社會狀況和人的精神麵貌的小說。它的出版,顯示了左翼文學的實績,是五四以來新文學發展曆史途程上的裏程碑。沈雁冰的小說,素以全景式地展現宏闊的社會生活畫麵見長。這部長篇圍繞著民族資本家吳蓀甫與買辦趙伯韜之間的尖銳矛盾,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繪了30年代初中國社會的廣闊畫麵:工人罷工,農民暴動,反動當局鎮壓和破壞人民的革命運動,帝國主義掮客的活動,中小民族工業被吞並,公債場上驚心動魄的鬥法,各色地主的行徑,資本家家庭內部的各種矛盾……通過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畫麵,藝術地再現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風雲,反映了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風貌。
沈雁冰以《子夜》這部長篇傑作的創作,為中國文學事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曆史功績。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日本著名文學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薦10部20世紀世界文學巨著時,便選擇了《子夜》,認為這是一部可以與《追憶逝水年華》、《百年孤獨》等世界文學巨著相媲美的傑作。沈雁冰對《子夜》的創作,使他成為一位享有世界聲譽的文學巨匠。沈雁冰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如同《子夜》一樣、《林家鋪子》和《春蠶》也是很有代表性的社會剖析小說。它們長期地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是供青少年學習的範文。《林家鋪子》和《子夜》還被拍成電影,在中國廣大城鄉引起強烈反響。《林家鋪子》以林老板經營的小店鋪的興衰沉浮為中心,多方麵地描寫了林老板與整個社會的聯係,闡釋了林家小店鋪的破產是整個工商業共同的前途的重要思想。《春蠶》通過農民老通寶一家人蠶花豐收,而生活卻更加困苦的事實,明明白白地告訴人們:農民真正的出路,須在豐收之外去尋找。
沈雁冰的著作,經人民文學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脫險雜記》、《茅盾論創作》、《茅盾文藝雜論集》、《茅盾文藝評論集》、《茅盾譯文選集》、《世界文學名著雜談》、《神話研究》、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以及長篇《鍛煉》等。人民文學出版社自1983年起陸續出版的40卷本《茅盾全集》收錄了他的全部文學著作。
在有關沈雁冰文學成就的評價中,人們多傾向於用“中國社會剖析派小說的壇主”這樣的論點,來定義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位置。而在這個定義中,“剖析”二字最為關鍵:因為正是有了這與眾不同的兩個字,使沈雁冰成為作家茅盾,也使沈雁冰不僅僅是作家茅盾。
所以,真實的沈雁冰是作家茅盾,但同時也超越了作家茅盾——他和他的作品所擁有並代表的,不是那種浪漫的激情之美,而是那種理智的冷靜之美。沈雁冰那種更偏向於內心自省的敘事風格以及由此蔓延而出的那種冷靜觀察的犀利,對於中國人久習不察的一窩蜂、隨大流心態,尤其具有警醒意味。正如沈雁冰自己所說:“一個做小說的人不但須有廣博的生活經驗,亦必須有一個訓練過的頭腦能夠分析那複雜的社會現象。”
沈雁冰不僅有多部長篇問世,而且還寫了大量的散文和雜文。娓娓道來,言簡意深,既無華麗瑰奇的詞藻,也無劍拔弩張的火氣,卻是字字句句鞭辟入裏,這正是沈雁冰雜文的風格。在署名玄珠的《談獨立思考》一文中,他精辟地指出:“教條主義是獨立思考的敵人,它的另一敵人便是個人崇拜。如果廣博的知識是孕育獨立思考的,那麼,哺育獨立思考的便應是民主的精神。”他反複論析:“井底之蛙恐怕很難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應聲蟲大概從沒有感到有獨立思考之必要。而日馳數百裏的驛馬雖然見多識廣,也未必善於獨立思考。前人的經驗和獨立思考的成果,應當是後人所借以進行獨立思考的資本,而不是窒息獨立思考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