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雁冰在長篇小說創作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臨終前他將自己的25萬元稿費捐獻出來設立獎勵基金,以鼓勵中國優秀長篇小說創作。根據他生前遺願,中國作協於1981年設立了“茅盾文學獎”,這是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是中國第一次設立的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獎。
(4)並肩戰鬥讚魯迅
沈雁冰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後,和魯迅成了親密的戰友,共同戰鬥在上世紀30年代左翼的文壇上,為中國現代文學作出了光輝的成績。
沈雁冰是於1930年4月從日本回到上海後不久,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從此,沈雁冰和魯迅在一起,從事革命文藝活動和社會鬥爭。1931年,為抗議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政策,魯迅和茅盾等發表了《為國民黨屠殺大批革命作家宣言》;1932年2月,發表《上海文藝界告世界書》和《為日軍進攻上海屠殺民眾宣言》;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傳來,魯迅、茅盾等8名作家發起《為橫死之小林遺族募捐啟》;7月,致電南京政府營救被監禁的國際工聯的牛蘭夫婦。
1931年間,茅盾和魯迅、馮雪峰按照“左聯”的決議,編輯出版了《前哨》。第二期起改名為《文學導報》。期間,茅盾曾擔任“左聯”的執行書記,曾向黨中央提出恢複黨的組織生活,但沒有得到當時黨的“左”傾領導的答複,不久他辭去了“左聯”的執行書記職務。
沈雁冰以他的崇高聲望和才幹,在文學領域內進行了多方麵的活動,與文學巨擘魯迅並肩戰鬥。他和魯迅支持革新《申報》副刊《自由談》,把這個“鴛鴦蝴蝶派”的陣地奪了過來。他和鄭振鐸籌辦了大型刊物《文學》,約請魯迅、葉聖陶、鬱達夫等10人組成編委會,使之成為《小說月刊》以後上海大型文藝刊物中壽命最長、影響最大的一個,是左翼作家、進步作家馳騁的一個重要陣地。他與魯迅共同支持陳望道創辦以小品文為特色的《太白》半月刊。
1934年9月,沈雁冰與魯迅一起創辦了專門介紹外國文學的刊物《譯文》,為進步文學的翻譯事業開拓了新路。1936年2月,當獲悉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的消息後,沈雁冰與魯迅共同發出致中共中央賀電:“在你們身上,寄托著人類和中國的將來。”同年10月,沈雁冰和魯迅等許多文藝工作者發表了《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號召建立文藝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5)文學巨匠當部長
1946年3月16日,茅盾離開重慶到上海,和葉以群主編中外文藝聯絡社的《文聯》半月刊,並和廣大文藝工作者一道積極參加愛國民主運動。
1948年5月,沈雁冰等發表《致國內文化界同人書》,同年6 月,沈雁冰和香港各界愛國人士聯名響應中共中央“五一”號召,籲請海內外同胞團結起來,促成新政治協商會議早日召開。
1948年底,應中國共產黨的邀請,沈雁冰夫婦離開香港,經大連、沈陽,於1949年2月到達和平解放後的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7月,沈雁冰出席了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並作了《在反動派壓迫下鬥爭和發展的國統區文藝》的報告。會上,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和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後改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沈雁冰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長職務,主編《人民文學》雜誌,當選為曆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曆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和第四屆、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新中國成立之後,他曆任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主席,並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由於各種活動眾多,他已很難分身創作。到了“文化大革命”的那段日子,沈雁冰挨批靠邊站,更無心無力寫作了。但在形勢稍稍平穩之後,他便著手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
新中國成立後,作為文化部長的沈雁冰,為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而任勞任怨,鞠躬盡瘁。盡管在“左”的政治路線的影響下,他也曾寫過這樣那樣的應景式文章,但他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貢獻,是光照史冊的。建國後雖然沈雁冰鴻篇巨著式的文學成就不多,但為繁榮新中國的文藝事業和文學創作,他撰寫了大量的理論批評文章,先後編成《鼓吹集》、《鼓吹續集》、《夜讀雜記》、《關於曆史和曆史劇》等集子出版,為開展文學批評、培養青年作家和鼓勵老作家、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文藝事業而殫思竭慮。
就此意義而言,沈雁冰是中國現代文藝園地中培養新人、提攜後人的辛勤園丁,是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良師益友。在他的40卷1200餘萬字的著作中,包含了大量評論作家作品、介紹新人新作的文藝評論力作以及與作者和文藝愛好者的通信和談話,他一生中評論過的作家達300多人,為作家藝術家創作水平的提高和文藝隊伍健康成長付出了長期的辛勞。
(6)恢複黨籍遂心願
沈雁冰是以黨外人士的身份擔任文化部長的。然而,他卻是1921年創黨時期的老黨員,關於黨籍問題也成了他一生的“糾結”。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沈雁冰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一批黨員之一。到了1927年,沈雁冰遭到蔣介石政府通緝,隨之轉入地下活動。
次年7月,沈雁冰到日本避難。按當時中共的組織工作規定,黨組織關係必須跟隨到相應的黨支部,否則被視為“脫黨”。當時中共在東京建有特別支部,但在戰爭年代的特殊時期,中共東京特別支部遭到破壞,相關成員被逮捕或被遣送。沈雁冰的黨籍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落實。秘密回到上海後,沈雁冰遂拿起小說家的筆,隱姓埋名,足不出戶,從此他失去了和黨組織的聯係。
抗日戰爭時期,沈雁冰來到延安,向組織提出恢複黨籍一事。最終被告知目前留在黨外更有利於工作。此後,沈雁冰一直戴著黨外人士的帽子,長期從事紅色文藝宣傳及文藝界的統戰工作。1949年後,他擔任國家文化部部長15年之久,仍然是黨外人士。
1981年3月,沈雁冰在生命最後時刻,向兒子口述了一封給胡耀邦和中共中央的信,希望中央在自己死後追認他為中共黨員。3月27日,沈雁冰在北京病逝。3月30日新華社發表了沈雁冰的兩份遺囑,其中一封信是給中共中央的:
耀邦同誌暨中共中央:
親愛的同誌們,我自知病將不起,在這最後的時刻,我的心向著你們。為了共產主義的理想,我追求和奮鬥了一生,我請求中央在我死後,以黨員的標準嚴格審查我一生的所作所為,功過是非。如蒙追認為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這將是我一生的最大榮耀!
沈雁冰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
另一封信給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他說:
親愛的同誌們,為了繁榮長篇小說的創作,我將我的稿費二十五萬元捐獻給作協,作為設立一個長篇小說文藝獎金的基金,以獎勵每年最優秀的長篇小說。我自知病將不起,我衷心地祝福,願我國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繁榮昌盛。致最崇高的敬禮!
茅盾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
3月31日,中共中央做出決定:“恢複沈雁冰中國共產黨黨籍,黨齡從1921年算起。”至此,沈雁冰的黨籍才得到最後解決。
沈雁冰從青年時代起就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的政治與文學漩渦的中心,他的一生經曆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風雨滄桑60餘年,其人生和文學的道路是艱難曲折的。正如沈雁冰在他50誕辰時所說:“路不平坦,我們這一輩人本來誰也不曾走過平坦的路,不過,摸索而碰壁,跌倒了又爬起,迂回而再進。”因此,沈雁冰的一生,是頑強拚搏和戰鬥的一生。
胡耀邦同誌代表中共中央,為沈雁冰“蓋棺論定”:“我國現代進步文化的先驅者,偉大的革命文學家和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為中國革命事業、中國新興的革命文學事業奮鬥了一生的卓越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
沈雁冰漫長的文學創作和革命生涯令人深深感動,沈雁冰更加漫長的心靈曆程則令人感慨萬千。時至今日,人們閱讀他的作品,依然能聽得見他的喘息與心跳,感受得到他激揚、熱切、困惑與苦悶的目光。通過這些作品,人們能夠踏著他的足跡觀賞品味他一生的輝煌,也能感知他人生的艱難與崎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