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聰穎過人,一生治學嚴謹,學識淵博,於文字學、金石學、訓詁學、老莊哲學、詩詞等皆有建樹。喜好書法,擅長楷書、行書兼及篆書,作書時腕肘並懸,指臂齊運,作品凝練、大氣,於秀麗中含勁健之姿,人稱書法恣情水墨,超逸繩檢,但求意盡,片紙隻字,得者寶之。終身追求革命與進步,是中國民主促進會的創始人。1949年之前,他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教授,並且先後三次出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第一任教育部部長和高等教育部部長,是政學兩界左右逢源的一位傳奇人物。
簡 曆
1885年,4月27日出生於浙江餘杭。
1902年,畢業於杭州養正書塾,後以教書為生。
1911年,赴日本,在東京由章太炎介紹加入同盟會
1913年,任北京醫學專科學校文職教員並在北京大學文學院兼課。
1913年,為反對袁世凱複辟帝製辭職南下回上海。
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應邀任北大哲學係教授。
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任北京中等以上學校教職員聯合會主席。
1922年,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次長。
1930年,在北京大學任教。
1932年,應聘為國難會議議員。
1936年,1月發起組織北平文化界救國會並擔任主席。
1945年,在上海發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並任主席。
1946年,6月參加上海各界反內戰遊行示威被推舉為請願團團長。
1947年,到香港籌建民進港九分會,繼續從事反蔣民主運動。
1949年,與李濟深等赴北平,出席政協會議並當選為政協常務委員。
1949年,任新中國教育部第一任部部長,並任高等教育部部長。
1970年,5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1)嚴父慈母育少年
馬敘倫自幼喪父,是母親把他養育成人。身兼嚴父之責的慈母,經常教育馬敘倫要承繼祖輩的“書香”。母親一往情深地對他說:“你爸爸沒有得誌,是他一生的憾事,你要替你爸爸爭爭氣。”
父親去世時,馬敘倫才剛剛11歲,為了繼承父親的遺願,他堅持跟隨父親生前好友到蘇州去讀書。別人都擔心馬敘倫年紀太小,母親卻深明大義,說:“不是我不愛他,隻是愛在心裏罷了,讀書是孩子的大事,何況有可靠的老師可托啊!”
來到蘇州,馬敘倫師從當地的一位劉先生。劉先生善於用溫故知新、循循善誘的方法,教育馬敘倫讀書、習字,學對課。因為那時科舉考試要做“五言八韻”的詩,講求對仗工整,所以當時的讀書人從小就要學習對課,也就是掌握作文時字句的對仗。經劉先生點撥,對讀書“向來一竅不通”的馬敘倫茅塞頓開,“一忽兒覺得讀書很有意思了”。
少年時,馬敘倫進入杭州的養正書塾,師從陳介石先生。他天資敏捷,精力過人,文史皆優,是班裏的“翹楚”,曾在半年之後連升兩級,以成績優異被聘兼任初級班的教師。馬敘倫求學時代,清朝政府極端腐敗,他深感中國內憂外患,災難深重,產生了強烈的愛國革命思想,於是和一些同學相約在養正書塾畢業後去日本學陸軍,以便回國後從事革命活動。不料臨畢業前由於為同學鳴不平,觸怒了學正和監督,竟被開除出校,他渴望赴日本留學的願望也就落了空。
由於家貧不能繼續上學,馬敘倫開始走上社會。他深知學問和知識的重要性,走出校門後仍然艱苦自學,致力六法訓詁、經史、韻文、兼治新學,宏深淵博,無所不精,經友人推薦到上海任商務印書館擔任《東方雜誌》編輯、《新世界學報》主編以及《政藝通報》的主筆等。
當時的上海,是維新派雲集,革命黨活躍的場所,各種思潮不斷湧入。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和活動,也經常通過革命黨在日本出版的刊物介紹進來。社會上的人們日益同情革命黨,強烈要求改革政治。
擔任報刊編輯的馬敘倫,比較廣泛地接觸了社會。除接觸當時的革命黨人、維新派人物外,他還接觸了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物。馬敘倫讀了很多進步書刊,深受日本人所著《孫逸仙》一書的影響,決心追隨孫中山,走上“驅除路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的革命道路。
上海的革命黨人除了文字宣傳外,每逢發生帝國主義欺淩我國的事件時,都會舉行盛大集會,抨擊清朝政府,鼓吹社會革命。對於這些愛國活動,馬敘倫都積極參加,每會必到,而且由始至終。他傾心蔡元培、章太炎等革命黨人的主張,並時常與他們討論國事,受到許多教益。
章太炎也是餘杭人,民國初期的國學大師,算是馬敘倫的同鄉。章太炎有一個外號,叫章瘋子,意即他個性孤傲狂狷,難得有人能入他的法眼。不過,他也有幾個知己,馬敘倫就是其中一個。在以後的歲月裏,他倆有過淵源頗深的交往。
(2)“掛冠教授”憤離職
踏入社會的馬敘倫,目睹清政府極端腐敗,國家內憂外患,萌發了愛國革命思想。此時,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日本出版的刊物秘密向國內傳送,各地的革命活動方興未艾,這一切都給馬敘倫以深刻的影響。
1908年,馬敘倫的老師陳介石當選為浙江谘議局議長。應陳老師以及杭州兩級師範學堂之邀,馬敘倫回到杭州,任兩級師範學堂教員,並兼任《浙江日報》社論主筆。他除忙於教學,為報社撰寫評論文稿外,還積極參加杭州的秘密革命組織在西湖組織的活動,與那些愛國進步人士一起集會,討論革命的理論和實際鬥爭問題。
辛亥革命前夕,受孫中山先生革命活動的影響,柳亞子等人發起組織“南社”。此團體以江南知識分子、知名人士為基礎,以文學為陣地,鼓吹人權,排斥專製,喚起人民獨立思想,增強民族觀念,成立後發展很快。馬敘倫對“南社”組織的各項活動非常積極和熱心,經常和“南社”成員交談思想,研究革命活動,並交結軍界人員,努力積蓄革命力量,策劃舉行武裝起義,醞釀以武裝力量推翻清朝統治。後來,他曾寫詩:“燈下頻看寶劍,夢中時擊天閭。舳艫十萬王扶餘,年少氣真如虎。”描述了他這時的革命熱情和淩雲壯誌。
馬敘倫深受著名學者章太炎革命思想和行動的影響,1911年夏,他追隨章太炎東渡東京。在章太炎東京寓所,交流暢談國內形勢和國家前途。他們的談話,忽而笑語風生,忽而慷慨激昂,章太炎激動地說;“必須革命,不可不革命,不可不革命!”
章太炎的革命激情感染著馬敘倫,他請章太炎介紹自己加入同盟會,章太炎當即應允。
很快,馬敘倫經章太炎介紹,正式加入了同盟會。
從日本歸國後,恰逢護路運動興起,江浙人民反對清政府把商辦的滬杭市鐵路收歸“國有”,實際上這是清政府將已歸民辦的粵漢、川漢等鐵路幹線的路權出賣給英,法、德、美四國。馬敘倫堅決支持反對帝國主義特權的護路運動,在集會上他慷慨陳詞,揭露清廷出賣路權的陰謀,力主堅持抗爭,不交路權。在愛國誌士們的據理力爭、正確主張下,“反對鐵路收歸國有”的運動取得最後勝利。
武昌起義爆發,各地革命黨人紛紛響應。在浙江省谘議局任職員的馬敘倫,暗地裏征得他的老師谘議局議長陳介石的同意,計劃以維護治安為名,成立民團,以便武裝起義。為此,馬敘倫把全家老小送往鄉下,並著手籌備槍支。他以維護治安名義,正式申請巡撫發槍。但因起義風聲走漏,巡撫阻止了發槍的行動。結果,馬敘倫組建民團的願望未能實現。
武昌起義之後,南方各省紛紛宣布“獨立”。馬敘倫也受革命浪潮的影響來到上海,此時正值章太炎攜數名留日學生歸國,住在愛麗園(即哈同花園)。馬敘倫辦起了《大共和報》,請章太炎任報社社長,自己擔任主筆。通過興辦報刊這個平台,他經常與章太炎討論國事和革命前途問題。
1912年2月,清帝“遜位”,袁世凱當上了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馬敘倫離開了《大共和報》,又回到杭州,任都督府秘書及印鑄局局長。
這時,馬敘倫認為,清廷統治已被推翻,中國的封建君主專製製度結束了,共和也已建立,革命已成功,今後隻是建設中華民國了。自己本來不曉得什麼是政治,本行就是教書,還是做教書匠為好,並認為“教育辦好了,政治也就辦好了”,於是他產生了“超然物外”思想。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一心想著回歸自己的教育本行,他辭去了官職,到浙江第一師範教書。隨後,馬敘倫到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做國文教員,後又到北京大學文學院教課。
事實上,北洋軍閥袁世凱竊取了大總統的職位以後,很快就暴露出他陰謀複辟帝製的狂妄野心。1915年冬天,在袁世凱“登極”以前,馬敘倫毅然辭去北京大學和北醫專科學校的職務,離開北京回上海。
馬敘倫因對袁世凱稱帝不滿而大憤離職而去,在教育界一時有“掛冠教授”之譽。
(3)革命運動當先鋒
馬敘倫在青年時代即擁護“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的主張,與柳亞子、陳佩忍、章太炎、蔡元培等人,撰文鼓吹革命思想。一次,他在回到自己的家鄉西湖遊覽時,想起自甲午戰敗簽訂《馬關條約》以來,美麗的杭州在帝國主義的淫威下已淪為“通商口岸”,不禁義憤滿腔,遂寄詩言誌:“一擊滿湖煙雨破,誰家天下舉杯看。”抒發他對清廷統治者的仇恨,和對革命前途的堅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