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教育部部長 馬敘倫(3 / 3)

馬敘倫對選定新中國國歌極為重視和慎重,他和第六小組副組長沈雁冰向籌備會報告:“經本組慎重研討,認為國歌征集之稿,足以應選者尚少,必須再行有計劃征集一次,將選取者製曲試演。向群眾中廣求反應後再行提請決定,非最近時期可以完成。”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懷仁堂隆重開幕。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誕生,中央人民政府即將成立,而國歌未定是被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

9月25日晚,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南海豐澤園召開座談會,聽取關於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問題的意見,參加者有馬敘倫、郭沫若、沈雁冰、黃炎培等。在這次座談會上,馬敘倫提議用《義勇軍進行曲》暫代國歌,他發言說:“我們政府就要成立,而國歌根據目前情況一下子是創作不出來的,是否我們可暫時用義勇軍進行曲暫代國歌”。

許多委員對馬敘倫的提議表示讚成,一部分委員提出需要修改歌詞,周恩來表示,就用原來的歌詞,他說:“這樣才能鼓動情感。修改後,唱起來就不會有那種情感。”最後,毛澤東拍板,歌詞不改,與會者一致讚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製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毛澤東、周恩來和與會者一起合唱《義勇軍進行曲》,座談會在這首激蕩人心的歌曲中結束了。兩天以後的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未正式製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2004年3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正式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幾十年來,《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響徹中國和世界各地。

(5)獻身教育誌不移

馬敘倫的一生,是一個由受舊文化熏陶的知識分子轉變為民主主義鬥士,後來又竭誠與共產黨合作的典型。他早年追隨孫中山,立誌建設民國,後來又深惡軍閥統治黑暗和國民黨當局的獨裁賣國,同共產黨人由朋友式的同情發展為全身心的擁護。

1949年10月1日,馬敘倫參加了開國大典。這是他多少年來夢寐以求的願望。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三次全體會議任命他為新中國教育部部長,他將這一任命看作是黨和人民對他的極大信任與重托。

此後,馬敘倫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高等教育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主席等職。

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一切百廢待興。恢複和發展中國的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是教育工作麵臨的緊迫任務。

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正式成立,馬敘倫在成立大會上發表講話。他強調,要改變幾千年來封建社會重文輕武,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舊思想,要改變影響和製約中國教育的陳舊思想觀念,使新中國的教育出現新的氣象。同年12月,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馬敘倫致開幕詞時指出,要以新教育代替舊教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就是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馬敘倫非常重視教育理論的研究與傳播,擔任新中國的教育部部長後,他著手籌辦《人民教育》雜誌。1950年春,他寫信給毛澤東,希望能為該雜誌題字。毛澤東接信後,立刻揮筆題字,“恢複和發展人民教育是當前重要任務之一。”然後又附上一封親筆書信:“夷初先生:示悉。遵囑寫了幾個字,是否可用,請酌。此頌日安!毛澤東,四月二日。”

馬敘倫收到題詞後非常高興,同年5月1日,《人民教育》雜誌創刊號發行,前麵就是毛澤東的這幅題詞。

1950年6月,馬敘倫主持全國第一次高等教育會議。毛澤東、周恩來親臨會議,接見了會議代表,周恩來還就教育方針等問題講了話。馬敘倫致開幕詞,他要求學校克服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防止狹隘的實用主義,培養出全麵發展的、有真才實學的、富有分析力和創造力的專門人才。為大力發展新中國的教育事業,他極為重視師資的培養和提高,並提出,土地改革完成的地區,逐漸培養師資,這是整個人民教育事業能否辦好與能否發展的關鍵。經過全國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各行各業的專門人才一大批一大批地被培養造就出來。對此,馬敘倫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力,這充分體現了這位飽經憂患、終生獻身教育事業的老教育家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教育事業的熱愛。

馬敘倫任教育部部長、高等教育部部長期間,積極從事文字改革工作。1951年政務院下設“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馬敘倫任主任委員。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國務院任命他為該委員會委員。他先後發表了《文字必須改革》、《文改筆談》等文章,主張漢字必須改革,必須簡化,必須走世界共同的拚音方向。

1951年1月23日,馬敘倫給毛澤東寫信,在談漢語拚音問題的同時,希望毛澤東能為正在籌辦的《學文化》半月刊題寫刊名。隨後,毛澤東在回信中寫道,“夷初先生:一月二十三日信收到。學文化三字照寫。不知可用否?注音問題采取慎重考慮的態度是對的,我亦尚無成熟意見。順致敬意。” 馬敘倫接到信後,立即將毛澤東的題詞作為《學文化》半月刊的刊名。

(6)著述甚豐興趣廣

馬敘倫不僅是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他的興趣廣泛,著述甚豐,在書法、詩詞等方麵,皆為有名的大家。上世紀50年代他出版過《馬敘倫墨跡選集》,自書詩居多,人民美術出版社線裝影印,印數極少。著名書法家沈尹默曾為《馬敘倫墨跡選集》寫作序言,其中介紹說:“石屋先生天資強敏,精力過人。早歲蜚聲文苑,震驚諸老輩。從事人民革命事業,棲遑奔走,夷險如一。而博覽群書,著述不輟,臨池弄翰,特其餘事耳。”

馬敘倫在從事政治活動的同時,不忘致力於中國文化的研究。在我國傳統語言的文字、音韻、訓詁各方麵有很深的造詣,尤其對文字學的研究貢獻卓著。他一生中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中國語言文字學,對音韻、訓詁、金文、石鼓文、古籍整理、校勘、注疏,以及老莊哲學、古典詩詞和書法各方麵都有很深的造詣,尤其對文字學的研究作出了卓越貢獻。

馬敘倫的《說文解字六書疏征》計30卷240萬字,在我國文字學研究中享有突出的地位,被譽為《說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冠軍”。該書從開始寫作到1957年正式出版,數十年間三易其稿,其最大功績是糾正了《說文》根據小篆形體,解釋形義的謬誤。

馬敘倫經過對中國文字的源流進行深入研究後認為,中國的文字是從圖語變來的,我們所用的字,並非出於一個人造的。造字的人,也不一定都是精通小學的。他舉出很多實例,說明在圖語時代這些本是圖語,後來取了它們造成的文字,便成了指事、會意的字,而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六個名詞,是後來研究文字的人們發現了它們相當的規則追加的。他把文字本身作為研究的對象,積極地探索新的研究方法,主張用科學的方法並借助於社會學、人類學的幫助,開展語言文字的研究。

有趣的是,世人多知馬敘倫是革命家、政論家、哲學家、教育家,還兼擅古文、詩詞、書法,殊不知他還是一個美食家。

馬敘倫的信仰誠如他自己所雲是為社會“生死不計”,但他的興趣也是多方麵的。從他早年出版的兩種隨筆集《石屋餘沈》、《續沈》中,竟然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美食家,竟善治佳肴美饌。

在老北京餐館的食譜中,有三種以名人命名的肴饌:趙先生肉、張先生豆腐、馬先生湯。而其中的“馬先生湯”即為馬敘倫先生所創。當時北平中山公園辟有茶座,為當時社會名流茗談雅集之處。馬先生常光顧那裏的川黔館長美軒,看到那裏菜燒得好,唯獨湯不甚佳,遂將己之所手創“三白湯”製作方法告訴廚師。長美軒仿製後命名為“馬先生湯”,到此品嚐者無不稱譽,以後便成為長美軒的名肴。

何為“三白湯”?其實用料很簡單,“三白”就是白菜、筍和豆腐。因皆為白色之物,故名。原料看似簡單,做法卻十分複雜,不但主料要選最好的,還要配以雪裏蕻等20餘種佐料。此湯燒製後,味極鮮美。馬先生在《石屋餘沈》中說:“此湯製汁之物無慮二十,且可因時物增減,惟雪裏蕻為要品。”

看來佐料中最重要的是雪裏蕻,別的尚可“增減”,惟此不可或缺。據說,長美軒仿製的馬先生湯雖然鮮美,但比馬先生親自所製“三白湯”的味道仍要略遜一籌。

從此軼聞可以看出,馬敘倫是位學識淵博,興趣廣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