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化的富春堂本保留的靈異情節僅有三處,每處都給予“合理化”。例如在成化本和汲古閣本中蠻橫而滑稽的瓜精在富春堂本也出現了,說自己是漢高祖派他留下的“金劍之精”,因為怕劉智遠“迷戀新婚,誤卻真主”,所以特來“扶助真主”。把靈異傳說“合理化”,是企圖使全劇結構整合起來。相比之下,成化本與汲古閣本的靈異場麵,使全劇顯得支離破碎。
成化本及汲古閣本這兩個較低的文本中科諢頻出,絕大部分與劇情全局沒有關係。而且,由於科諢隻出自眾醜角,“正麵”人物處於滑稽打鬧的包圍之中,顯得特別呆板。
成化本開場是史弘肇請義兄劉智遠吃麵,史妻一路打諢,發現麵不夠,就加土。汲古閣本更甚,史妻最後用“洗裹腳布”之麵粉。
汲古閣本第九出,李兄嫂請和尚為生病的父母保禳,嫂偷吃了麵,然後以鼻涕代之,請和尚吃“糊塗麵”。成化本中兄嫂強迫劉智遠寫休書,然後要劉智遠打手模,兄打腳模,醜嫂則說:“老娘打上一個股印。”在這種肯定哄堂大笑的科諢中,劉智遠哭哭啼啼,受兩個醜角逼迫,萬般無奈寫下休書,這也算“真命天子”?如此場麵隻有一個可能的理解:它們的局部興趣壓倒了與劇情全局的聯係。成化本中李太公夫婦被“拜倒”死亡後,劉智遠與三娘的婚禮照常進行,台上還唱一支聽眾耳熟能詳的滑稽歌曲《撒帳歌》。
每次改寫重印,“新編”的編者都認為自己改進了舊編。這“改進”可以循兩個不同的方向進行:對俗文化持容忍態度的編者願意保留局部化情節(靈異、科諢等),而堅持文人化的編者則盡可能刪除“不合理”情節,對全劇作符合邏輯的統合。
局部化甚至可以作為研究文本係譜的根據。後出本的文人整理者,不太可能自己發明科諢段落:例如富春堂本的母本不可能是成化本,因為其中僅剩的幾段科諢成化本無,很可能是富春堂本所另據的母本之殘留。同樣,汲古閣本雖與成化本共有一些局部性情節,但也有很多差異。像用鼻涕做“糊塗麵”之類的情節,文人編者毛晉不可能自撰,他能賞識並保留之,這已經是明末文人的“思想開放”。早出的成化本沒有這些段落,我們隻能認為汲古閣本的母本不是成化本理道德上的兩重性。
四、中國道德家灰姑娘
《白兔記》的劇情與大量中國才子佳人劇相同,由兩個“成功故事”,構成中國灰姑娘雙線格局:即劉智遠發跡變泰,李三娘苦盡甘來。
據比較民俗學家的總結,“灰姑娘公式”包括以下基本環節:
(1)雖然主人公受到惡人的不公正待遇;(2)她為堅持她的優異品格作出犧牲;(3)因此當時來運轉;(4)她終於得到好報;(5)而惡人受到懲罰。
李三娘的故事嚴格地循此五環節展開。與西方灰姑娘相比,我們可以看到這“時來運轉”(fortunereversed)契機在中國俗劇中,總是靠男的文才武功取得政治上成功。李三娘受苦是因為兄嫂逼她改嫁,這是破壞中國家庭倫理的重大罪惡。西方灰姑娘受後母虐待似乎是一種人性根本弱點之膨脹,而李三娘的優異品格是16年守節,最主要的是她在困苦中為劉智遠生了個兒子。西方灰姑娘似乎是發揮大自然賦予她的條件,中國灰姑娘則是取得堅守公認道德規範應得的報酬。在元明戲劇中,有成百劇目符合中國灰姑娘的公式。
文學作品中的道德邏輯既是表現性的,又是功能性的,中國戲劇中的灰姑娘公式是中國傳統社會中“開放式能人統治”(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