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岡村正在巨大的作戰地圖前琢磨著什麼。他身邊的桌子上,放著一疊文件,標題是《湘贛作戰指導大綱(昭和14年8月15日製訂)》。

這個文件正是蔣介石所憂慮的日軍湘贛入侵計劃的雛形,其作戰目的為擊敗第九戰區的粵漢鐵路沿線中央直係軍主力,乘蔣介石軍力衰敗之際進一步挫傷其繼續戰鬥的意誌,同時加強並確保日軍作戰地區內的安定,並要求日軍主力在隱蔽中做好準備,於9月下旬開始行動,將粵漢鐵路線方麵的中央軍主力消滅在汨羅江畔。

這一次,岡村寧次打算謹慎用兵,將第十一軍所屬的藤田進第三師團、稻葉四郎第六師團、甘粕重太郎第三十三師團和中井良太郎第一零六師團,共四個師團的十萬兵力,分別投入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和湖北南部三個戰區,以湖南北部為主攻方向,在江西北部進行迷惑與牽製,配合主攻方向作戰,在湖北南部出一支奇兵,避開中央軍正麵,沿新牆河、汨羅江防線出現在其側背,與進攻湖南北部的日軍夾擊消滅中國軍隊主力於嶽陽與長沙之間的平江地區。

打出三隻拳頭,但兵力隻有中國軍隊的三分之一,岡村寧次不可謂不自信。這是因為他以少勝多地用兵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三十五歲的岡村寧次清楚地看到,雖然日軍在江南攻占並保住了南昌,又在江北打擊了李宗仁的部隊,但第九戰區和第五戰區對武漢的夾擊包圍態勢並未消除。他知道,僅以武力在戰場上硬拚,是無法解脫這種被動局麵的。於是,他潛心研究以武漢為中心的華中地區的地理特點和中日兵力態勢,以及中國軍隊的心理狀況。他確立的核心思想是:以政治、軍事和派遣特務等各種手段,策反“雜牌”軍,孤立以黃埔軍校少壯派為主的中央軍,然後殲滅中央軍。

他的計劃要領是:

一、對第五戰區的敵軍,置重點於策動廣西、四川軍隊反叛,借此使全戰區走向崩潰;其次對該戰區的中央軍及旁係軍加以影響,也要不失良機進行工作。

二、對第九戰區之敵,可對四川軍及遊擊旁係軍施以懷柔工作,對其他軍隊(直係軍以外)進行積極的謀略宣傳,引導其喪失戰爭意誌和走向投降、逃亡。

但是,岡村寧次根據他在侵華戰爭中的經驗而了解到,在中國這樣的國度,當戰爭的性質上升到民族的對抗時,他的這一套是收效甚微的。與中國軍隊在戰場上兵戎相見,仍然是無可避免的。所以,他在8月15日製定了《江南作戰指導大綱》:

作戰目的:

軍的作戰目的為擊敗第九戰區的粵漢沿線敵中央直係軍主力,乘蔣軍衰退之形勢進一步挫傷其繼續戰鬥的意誌,同時加強確保軍作戰地區內的安定。

指導方針:

一、軍主力(約兩個師團為基幹)在隱蔽中做好準備,大概在9月下旬開始行動,將粵漢方麵之敵軍主力消滅在汨水河畔。在此期間,約以一個師團策應軍主力,事先將高安附近之敵消滅後,轉向修水河上遊捕捉該方麵的敵軍。

二、實施本作戰時以奇襲為主旨,盡量在短期內結束戰鬥,然後恢複大概原來態勢。

現在,岡村寧次決定調整指揮係統,采用聲東擊西的迷惑宣傳,加緊調兵遣將。讓日軍的報紙和廣播電台大肆宣傳他們將要進攻宜昌和福建,重點指向宜昌。另一方麵,第十一軍各部隊卻加速向湘贛預定地點集結。

其集結分為三個方麵:

江西北部,準備進攻高安的是中井良太郎第一零六師團主力和齋藤彌平太第一零一師團一部以及軍直屬部隊一部,計約相當於一個半師團的兵力,由中井良太郎指揮。湖北南部,主要是甘粕重太郎第三十三師團,在通城附近集結。

湖南北部,為日軍攻擊的主要方向。進攻的日軍是稻葉四郎的第六師團、上村幹男的上村支隊和奈良晃的奈良支隊,計約兩個師團的兵力。這三支部隊準備分三路進攻:左路上村支隊從洞庭湖方向偷襲;上村支隊自漢口乘船溯江而上,在臨湘、城陵磯集結,以切斷第九戰區主力退路,為在營田附近登陸作準備。中路由稻葉師團沿粵漢線進攻,在新牆河北岸結集待命。右路由奈良支隊向平江方麵進攻。奈良支隊在桃林以南地區集結。

一場大戰即將在第九戰區展開。這就是岡村寧次所說的“湘贛作戰”,也就是薛嶽所說的長沙會戰。

也是在同一個8月,廣西桂林和風細雨,天氣宜人。在桂林市的西北郊區,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桂林行營的作戰指揮所設在一個巨大的溶洞內。從千姿百態的石筍、石鍾乳間伸出一條條電線,如同戰場的神經,連接著硝煙彌漫、血肉橫飛的抗日前線。

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正在這裏辦公。他略感意外地展開機要參謀遞上來的電報:

桂林白主任:刪電悉,按甲案部署作戰。中正

離開長沙前,白崇禧就已經得到日軍將要向南進攻的情報,又接到了徐永昌催促製訂迎敵方案的電話。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主張按老辦法,逐次抵抗退卻,撤退限度為長沙以北。他的想法是,正麵阻擊部隊在消耗一部分日軍後,退讓到東西兩側,待日軍繼續南進時,向日軍側背攻擊,與長沙守軍聚殲日軍於城下。如此安排,可使部隊運動不至於過大,作戰時間也不會拖得太久。後來,陳誠需要分管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事務,第九戰區長官由薛嶽暫代,而薛嶽也傾向於陳誠的意見。

但白崇禧認為,武漢地區的日軍分駐在江南江北,與中國軍隊形成對峙的局麵,目前雖然沒有日軍進攻規模的詳細情報,但估計日軍能夠抽調出來的兵力,不會多於實有兵力的半數,而且持續作戰的時間不可能太長。為了能夠吃掉進攻的日軍,應將戰場放開,守軍可且戰且退,撤到衡陽一帶,使日軍深入與分散在縱深約二百公裏的廣大地區。那時,日軍陷入被動,糧食彈藥供應必會緊張,中國軍隊則以九嶺山和幕阜山的部隊向西推進,湘江以西的部隊向東推進,切斷日軍陸上與水上的退路,可以全殲進犯的日軍。

於是,在蔣介石的麵前,出現了兩個理由充分、無懈可擊的方案。白崇禧的為甲案,陳誠的為乙案。

雖然白崇禧深通謀略,有“小諸葛”的美譽,但陳誠是蔣介石的浙江同鄉,又有黃埔班底,在嫡係中要更近三分。白崇禧知道這一點,所以許多事情寧可聽之任之,也不枉費力氣去爭辯。

方案上報至今已有五天了,蔣介石終於決定采用白崇禧的方案,白崇禧心中十分欣慰,趕緊在電報上簽了名字,走到作戰地圖前。

1939年8月21日,長沙上空陰雲密布。

薛嶽已經接到蔣介石、白崇禧和陳誠的電報與電話。蔣介石要求他馬上按照“甲案”部署作戰,白崇禧和陳誠則要求他堅決落實委座的指示。

薛嶽站在地圖前一動不動。

他有一個特殊的日常習慣,就是看地圖。軍人打仗看地圖,本來是家常便飯。但薛嶽與別人不同,他可以整天地盯著地圖出神,而且是有戰事時看,無仗可打時仍然津津有味地看。也許看地圖對於薛嶽,已經由一個軍事指揮員在工作上的需要,變成了一名職業軍人的精神需求,一種寄托情感、排解煩惱的方式,一種承載軍人生命的生活習慣。

蔣介石要求薛嶽執行一個他所不讚同的作戰方案,薛嶽在對著地圖想些什麼,誰也無從揣測。

幾個小時後,薛嶽轉過身,叫來參謀處長趙子立,要他撰寫一份電文發給蔣委員長。電文中要寫進堅持“乙案”的三點理由。薛嶽強調,電文的措辭語氣要有力度和韌性,一定要使蔣介石能夠明顯感覺出他的決心。薛嶽口述了堅持“乙案”的理由要點:

第一,第九戰區現有足夠的兵力,有把握將日軍殲滅於長沙以北。

第二,我軍若退至衡陽,日軍在廣州地區的安藤利吉第二十一軍(轄第十八師團、第一零四師團、台灣旅團及各配屬航空兵),則可能沿粵漢鐵路向北策應,對我形成夾擊,使戰局不易把握。

第三,如按“甲案”放日軍南下,則長沙失守,必會為敵人宣傳機構所乘,在國內外造成不良影響。

這三條理由將“甲案” 實施中出現軍事和政治兩方麵不利的可能性,作為一種令人可感可觸、仿佛近在眼前的現實危險擺在桌麵上,比原來他所傾向的“乙案”更具辯駁力和不容置疑的強硬態度。

趙子立迅速記下要點,返身去參謀處擬寫電文。他是黃埔六期的高才生,頭腦機敏,足智多謀,幾仗下來便直線上升,三十一歲已扛上少將肩章,令同期同學們羨慕不已。自然,他很清楚如何貫徹薛嶽的意圖。

麵對即將到來的長沙會戰,時年四十三歲的薛嶽通過幾個月苦讀地圖、驅車實地察看,已經對湖南地形了然於心,慢慢地形成了一些大膽的軍事構想。

敵情判斷:

本戰區基於最近所得關於敵行動及企圖諸情報,有左之敵情判斷:

判決敵似在9月中開始南犯,將以主力由湖北直趨長沙,於贛北、鄂南施行策應戰。方針:戰區擬予敵以嚴重之打擊而開第二期抗戰勝利之先河,決誘敵深入於長沙以北地區,將敵主力包圍殲滅之。

贛北、鄂南方麵,應擊破敵策應作戰之企圖,以保障主力方麵之成功。

指導要領:

1.戰區先於現在位置,以攻擊手段消耗敵人戰鬥力。

2.敵如挾優勢兵力前進猛烈,則贛北、鄂南方麵努力以圍攻及夾擊手段,摧破敵合圍之企圖,不滅不止。湘北方麵利用逐次抵抗,引誘敵於長沙以北地區,捕捉而殲滅之。

理由大要

1.就敵情論:敵目前主力似集結湘北,攻擊重點業已形成,乘勢直下長沙甚便,且同時可得海空軍之協助。

2.就地形論:贛北、鄂南係山嶽地帶,崇山峻嶺,極礙行動,加之道路破壞,補給聯絡非常困難。而湘北方麵,沿粵漢鐵路及其以東地區均為起伏地,頗適於大兵團之運動戰,且距離較近,可於短期中攻下長沙,完成戰果。

3.就政略論:敵利用歐洲列強無暇東顧之機(列強此時均忙於德波戰爭之解決),應迅速攻下長沙,以炫耀於世界,並為漢奸汪逆張目。

4.綜檢上述理由判斷,敵在9月中進攻,以主力使用於湘北方麵之公算確大。

薛嶽將自己對第九戰區戰略部署的核心總結為八個字:後退決戰,爭取外翼。

南京。9月12日,日軍大本營為了加強侵華日軍在政略和戰略上的統轄,確保在中國的占領區,維護重要交通線,扶植汪精衛傀儡政權,在這裏新設了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撤消了原由畑俊六大將任司令官的華中派遣軍的番號。原歸日軍大本營直接指揮的各路侵華日軍,從10月1日起,統由這裏的總司令部指揮。

為了體現阿部信行專門對付中國抗戰這一新的戰略思想,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由日本陸軍三巨頭參謀總長、陸軍大臣、教育總監之中的兩個巨頭擔任統帥職務:教育總監西尾壽造大將任總司令官,陸軍大臣阪垣征四郎中將任總參謀長。派遣軍下轄的部隊有華中岡村寧次中將的第十一軍和西尾壽造大將兼任司令官的第十三軍,華南安藤利吉中將的第二十一軍,以及多田駿中將的華北方麵軍(含筱塚義男中將的第一軍、飯田貞固中將的第十二軍和岡部直三郎中將的駐蒙軍)和木下敏中將的第三飛行集團等。中國派遣軍直轄第七通信隊、華中氣象部和第四鐵道部等。

出於確保占領區安全和扶植傀儡政權的需要,中國派遣軍總部對華中地區極為重視,在武漢方麵配置了有力的機動部隊,企圖采取以攻為守的戰略,適時打擊湖南、湖北和江西的中國軍隊。

這一任務,自然落在岡村寧次的第十一軍頭上。

江西北部,第一次長沙會戰拉開了序幕。

1939年9月14日,第一次長沙會戰拉開了序幕。

早晨7點鍾,中井良太郎第一零六師團中的兩千多人,在會埠萬堡邦出現,向中國守軍第一八四師陣地發起猛烈攻擊。

五個月前攻占了南昌的日軍中井師團和和齋藤師團,與反攻南昌未成的中國第九戰區前敵總指揮羅卓英的部隊,在對峙了整整五個月後,重新廝殺起來。這是岡村寧次“湘贛作戰”計劃中的第一步,即首先在江西方麵發起攻擊,吸引和牽製中國軍隊,為緊接著在湖南北部的攻勢做好充分的準備。

日軍的槍炮聲打破了令人窒息的寂靜和期待,中國軍隊在江西北部的指揮官羅卓英,拋開了困擾他多日的焦慮,反而有如釋重負的感覺。

羅卓英早就感到大戰迫在眉睫。9月初,他根據軍事委員會和戰區司令長官部的指示,製訂了《作戰計劃大綱》和《作戰指導腹案》,等待著日軍發起攻勢。他一直在揣摩著日軍的主攻方向會選在哪個方麵,但他無法確定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這就是他受到困擾的原因。因此,會戰前的靜默,使他的神經高度緊張,而他接到日軍進攻的報告後,終於深深地籲了一口氣。

現在看來,他的布防措施大致上是正確的。高安方向,他部署了宋肯堂的第三十二軍,防守錦江口至高郵市和錦江南岸一線;孫渡的第五十八軍防守高郵市至祥符觀一線;安恩溥的第六十軍防守祥符觀至故縣一線。他將王耀武第七十四軍的主力,控製在上高附近。

高安方麵的防禦,羅卓英覺得是有把握的。幾個月來,守軍構築了相當堅固的陣地,其中包括據點式的半永久性野戰工事,各點連成一線,然後連結成麵。各種火器掩體都有掩蓋,掩體前有鐵絲網和鹿砦,陣地前和陣地內火網編織嚴密,陣地後的反斜麵構有掩蔽部和草柵,以利休息。

兵力部署較弱的是修水方麵。王陵基的第三十集團軍,下麵隻有兩個軍,大部分部隊是新改編的,裝備不良,戰鬥力不強。不過,修水一帶易守難攻,日軍大部隊不易展開,戰略地位也不如高安重要,羅卓英覺得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戰端一開,薛嶽就給羅卓英下達命令,要求他指揮所部,進行逐步抵抗,相機轉進。薛嶽強調,情況非常緊急。如果讓東邊的日軍三個師團主力成功地馳援包圍長沙的日軍,長沙保衛戰隻能以失敗而告終,第九戰區也隻能接受棄守長沙的事實。

羅卓英從薛嶽的話裏聽明白了一點:江西北部的戰鬥,隻許成功不許失敗,決不可一失足成千古恨。薛嶽說:“既然敵人要死戰西進,我們就不能活著看他們入湘。拚死了,我不究;活著失敗者,我見一個斃一個!”

羅卓英知道,薛嶽的這番話決非說說而已,他一定是衡量了全局,才會發出這樣的決戰死令。羅卓英必須讓部下官兵都知道,守不住江西北部,就是守不住長沙。江西北部不是消滅日軍的戰場,就是他們自己的墳場。

日軍在江西北部兵分兩路,分別攻向高安和修水,高蔭槐的第一集團軍和羅卓英的第十九集團軍嚴陣以待,一場激戰在丘陵與叢林之中展開了。

日軍開始攻擊就很凶猛,先是飛機轟炸,然後是炮火射擊,最後是步兵攻擊,陣地上頓時硝煙彌漫。

羅卓英連連得到前線告急的電話報告,但他本人並不緊張。他每接到一份報告,沒有對照地圖察看,因為地圖早就爛熟於心。他下達一道道死硬的命令,但聲音卻很平靜,連記錄命令的機要參謀都感覺到,羅總司令的語氣與命令的內容不相吻合。

“著令各部嚴守陣地,以各自預備隊增援危急區域,不得指望總預備隊,失守陣地由各部自行奪回,為敵突破防區累及作戰全局者,殺無赦!”口述完畢後,羅卓英叫來參謀處副處長楊秀琪,吩咐道:“其他什麼事都不要辦,你就給我盯住高安。”

高安是中國軍隊手中距離南昌最近的城鎮,因而成為日軍傾全力要拔掉的釘子。但是激戰一天,各部都頂住了日軍猛烈的步、炮、空聯合攻擊。

羅卓英沒有想到的是,不慣於夜戰的日軍,到夜間還沒有停止攻擊,以步兵和工兵強行突襲。他由此判斷,日軍急於突破防線。這時候,日軍還沒有在湖南北部和湖北南部發動攻勢,這樣看來,日軍莫非是要從他防守的江西北部攻入湖南,進而攻占長沙?

如果是這樣,羅卓英肩頭的擔子就更重了。在幾個月前的南昌會戰中,他按照蔣介石的命令,率領部隊反攻南昌,沒有奏效,他對此一直耿耿於懷。現在,他隻有把日軍死死地阻擋在江西北部,才能夠彌補南昌會戰中的過失。因此,他密切地注視著防線,冷靜地觀察著戰局。

9月15日,日軍突破宋肯堂軍在高安周圍的幾個陣地,從東、西、北三麵向高安攻打過來,宋肯堂軍下轄的李兆英第一三九師與唐永良第一四一師的官兵們,冒著日軍飛機和大炮的猛烈火力,在殘破的工事中頑強堅守。

一批批傷員和烈士被抬下陣地,日軍也成片地倒在陣地前沿。軍長宋肯堂雙眉緊鎖,正打算將部隊撤出高安,暫時避一避日軍的鋒芒,楊秀琪奉命前來督戰,並帶來了羅卓英的命令:堅守高安,決不能撤離。

9月16日,日軍發瘋似的連續組織強攻,守軍前沿陣地被炸成一片廢墟。官兵們在廢墟中堅持到黃昏時,部隊傷亡都已過半。經過兩天的攻防戰,在羅卓英眼中,日軍的攻擊形勢已經明朗化。他發覺日軍隻是對宋肯堂軍和孫渡軍的陣地進行牽製性攻擊,他們的企圖是以主力包圍安恩溥軍的第一八四師。

但是,宋肯堂軍的損失已很嚴重。這天夜裏,宋肯堂一臉嚴峻的神色,對楊秀琪說:“請你轉告羅總司令,如果沒有增援部隊攻打日軍側翼,我軍很難堅持到明天晚上了。我建議,還是先撤出來再說。”楊秀琪連夜將戰況和宋肯堂的意見電告羅卓英,但直至17日中午,都沒有得到回複。

羅卓英知道前方部隊在嚴重減損,但他手裏還有過硬的預備隊,即王耀武的第七十四軍。他也曾起過動用王耀武軍的念頭,但總覺為時尚早。這場阻擊戰才打到第三天,可以預料,日軍還會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更加險惡的形勢還在後頭。如果他手中沒有過硬的預備隊,他就無力控製整個戰局。王耀武軍是整個戰區最過硬的力量,如果過早地拿出去硬拚,未免得不償失。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羅卓英還要依靠這支部隊建立功勳。

羅卓英遲遲不肯動用王耀武軍,隻能靠原在前線的部隊拚死抵擋日軍的進攻。孫渡軍在高郵市和楊莊的陣地,遭到日軍炮火覆蓋性的攻擊,傷亡很大,守軍漸漸難以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