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日軍已衝到跟前,多處負傷的張敬舉槍擊斃幾名日軍,被蜂擁上來的日軍用刺刀捅死。
日軍戰史資料記載了這場戰鬥的最後情節:
第四分隊的藤岡元一等兵,是衝鋒隊伍中的一把尖刀,端著刺刀向敵方最高指揮官模樣的大身材軍官衝去。這人從血泊中猛然站起,眼睛死死盯住藤岡。衝到距這個大身材軍官不到三米的距離時,藤岡一等兵從他射來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威嚴,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
這時,背後響起了槍聲,第三中隊長堂野射出了一顆子彈,命中了這個軍官的頭部。他的臉上微微地出現了難受的表情。
與此同時,藤岡一等兵似乎被槍聲驚醒,也狠起心來,傾全身之力,舉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軀深深紮去。在這一刺之下,這個高大的身軀再也支持不住,像山體倒塌般轟然倒地。
張自忠倒下後,南瓜店一帶槍聲驟停,格外寂靜。硝煙彌漫的戰場上,屍體橫七豎八,細雨無聲地飄落。殷紅的血隨著雨水緩緩流淌,染紅了黑色的泥土。曆史定格了一個靜穆的場麵,一個永恒的瞬間。張自忠無愧地死去了,時年四十九歲。五百多人與他同時殉國,包括張敬、洪進田和馬孝堂。
日軍開始打掃戰場,他們估計剛剛死去的這位軍官,一定是位將軍,便翻動遺體搜身,從他身旁的手提保險箱中,翻出了“第一號傷員證章”,還從胸兜中掏出一支派克金筆,上麵刻著“張自忠”三字。藤岡和堂野大為震驚,不禁倒退幾步,啪的立正,恭恭敬敬地向遺體行了軍禮。
張自忠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為國捐軀的幾位上將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陣營五十多個國家中戰死沙場的最高級將領。張自忠的死,向日本侵略者昭示了中國軍人的莊嚴人格,顯示了不畏強暴的英雄氣概和誓死救國的堅強決心。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張自忠為中國人所崇仰,他經得起生與死的考驗,把個人生死與民族存亡合為一流。
日軍在宜城東北地區反撲得逞後,乘機從棗陽及其東北、西南一線向西北方反攻。第五戰區部隊猝不及防,有利的態勢再度喪失,便退往白河以西。日軍渡過白河,進入鄧縣、老河口以東地區及樊城西北地區後,停止追擊,開始撤退。
日本第十一軍在漢水以東作戰,遭到第五戰區的抗擊和反擊,部隊損失很大,園部和一郎準備放棄第二階段在漢水以西宜昌地區作戰的計劃。但是,他又擔心失掉權威,他和幕僚們經過激烈爭論,決定執行繼定計劃。
5月31日夜間,日軍村上啟作第三十九師團在漢水強行渡河。第二天,山脅師團輕易地攻占了襄陽。6月3日,兩個師團並列南下,進攻遠安和荊門一線。
中國江防軍縱深的幾線防禦陣地,都是正麵向東。日軍從襄陽南下,從左翼橫插守軍第二線和第三線陣地,構成很大的威脅。當陽和荊門以北的幾個縣城,是不設防的後方城鎮。防守宜昌和當陽一帶的兩個軍又被調走,宜昌幾乎成為一座空城。與江防軍左翼相鄰的第三十三集團軍河西部隊,由於總司令張自忠陣亡而受到影響,雖然奮力抵抗日軍的進攻,仍然沒能守住陣地,退往湖北省西北部的山地。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將第五戰區分為左右兩個兵團,分別由李宗仁和陳誠兼任兵團長。兩個兵團從西北向西南,從側背攻擊渡襄河進犯的日軍,將他們壓迫到襄河與湖沼地帶加以殲滅,以確保宜昌和襄樊。
6月3日,孫振的第四十一軍收複了襄陽,馮治安的第七十七軍在第二天收複了南漳和宜城。同一天夜間,日軍內山英太郎第十三師團、池田支隊和漢水支隊,從舊口鎮以南地區渡過漢水西進,與從北麵南下的豐島房太郎第三師團和村上師團遙相呼應。南北兩線的守軍向後撤退。
日軍池田支隊相繼攻占了江陵和沙市。蕭之楚的第二十六軍沒有利用既設陣地逐次抵抗,而是脫離戰場,致使日軍長驅直入。
日軍村上師團向當陽發起攻擊,彭善第十八軍的第十一師激戰到黃昏,放棄了當陽。
6月10日,準備擔任宜昌防守的中國軍隊陸續抵達宜昌地區。第二天拂曉,日軍內山師團展開全麵進攻,突破守軍第十八師第五十二團陣地,趁勢直撲飛機場,致使城區守軍孤立,第一線部隊腹背受敵。宜昌城守軍主官動搖,沒有指揮部隊頑強抵抗,隻經過一天戰鬥,宜昌就陷落了。
園部和一郎見作戰目的已經達到,命令部隊迅速摧毀宜昌的軍事設施,於6月15日撤回漢水東岸。在這前一天,德軍攻陷了法國首都巴黎。日本陸軍參謀部得到消息後,大受鼓舞,認為占領宜昌有利於更有效地轟炸重慶,又命令日軍暫時確保宜昌。此後,守軍在江陵、宜昌、當陽、荊門、鍾祥、隨縣和信陽外圍的戰線上,與日軍形成對峙。棗宜會戰到此結束。
百團大戰,讓蔣介石又驚又喜
宜昌被日軍占領之後,對於中國軍隊非常不利。本來,針對華中的日軍,中國軍隊構成了銅牆鐵壁似的防禦體係。而現在,負責這個防禦體係的第五戰區和第九戰區,已經被劈為南北兩半。盤踞在宜昌的日軍,如同一把鋒利的鋼刀,鋒尖直指陪都重慶。
這是國民政府不得不麵對的嚴峻形勢。
華中日軍攻占宜昌的同時,華南日軍又向法屬印度支那國境線出動,切斷了經由越南進入中國廣西和雲南的國際援助路線。
到了7月中旬,英國政府做了一件雪上加霜的事情。他們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與日本簽了一個協定,宣布封閉滇緬公路三個月,並規定在此期間內,禁止軍械、彈藥、汽油、載重汽車等抗戰物資經緬甸運入中國。
與此同時,日軍加強了對中國西南大後方的轟炸。重慶和整個西南各大中城市的上空,幾乎每天都有上百架日軍飛機編隊臨空,向下傾倒著炸彈。
空前的壓力,伴隨著重慶燥熱的夏季,使蔣介石心情更加沉重。
就在這些令人沮喪的日子裏,蔣介石突然收到朱德的第十八集團軍發來的捷報,頓時又驚又喜。
在這份電報中,朱德和彭德懷向他報告了百團大戰的情況。
蔣介石獲悉八路軍進行了百團大戰,喜的是,在此危難之時,八路軍在日本人的背後狠狠地捅了幾刀,百團大戰的結果,無疑減輕了長江方麵中國軍隊的壓力。
讓蔣介石吃驚的是,中國共產黨現在已發展壯大到如此程度,能組織起這樣大規模的作戰行動,真是不可思議!
他拿著電報,愣怔了許久,還沒有回過神來。
在百團大戰中,八路軍先後投入一百多個團的兵力,攻擊日本華北方麵軍的部隊。戰役開始後的二十一天裏,八路軍的中心任務是破襲交通,重點摧毀正太鐵路。八路軍擊破了日偽的交通命脈,使其聯絡中斷,漢奸和偽軍惶惶不可終日。後來的十幾天裏,八路軍重點攻擊交通線兩側和深入根據地的日偽軍。在以後的半個月,八路軍著重反擊日偽軍的報複性“掃蕩”。
正定到太原的鐵路,全長二百四十九公裏,橫貫太行山脈,日軍在侵略戰爭中不可缺少的煉鐵用煤基地陽泉和井陘煤礦,都在這條線路上。日軍華北方麵軍司令官多田駿將八個混成旅團派駐鐵路沿線,分守五十個據點,還派裝甲車長期巡邏。他自吹這是一條“鋼鐵封鎖線”。
8月20日晚,聶榮臻指揮十九個團、五個遊擊支隊和三個獨立營組成的左、中、右縱隊,對正太路全線準時發起攻擊。
右縱隊主攻天險娘子關,這是正太鐵路線河北與山西兩省交界的咽喉。日軍在1937年侵占娘子關以後,在國民黨構築的舊有工事上,加修了四個大堡壘。右縱隊潛入娘子關村,先解決了村裏的偽軍,然後強攻據險頑抗的日軍。
日軍火力密集,據守地形有利,攻關部隊架起的雲梯被炮火打斷,隻好搭人梯攀登懸崖,正麵攻擊一時受挫。這時,向娘子關側後迂回的部隊已接近日軍堡壘群,從翼側向展開猛攻。攻擊部隊乘勢爆破日軍堡壘。黎明時分,八路軍殲滅了日軍大部,紅旗插上了娘子關天險。
中央縱隊重點進攻井陘煤礦,與礦區工人裏外配合,切斷了礦區的電源,靠著夜幕掩護,向守敵展開猛攻。通過一夜激戰,黎明時將日軍全部殲滅。戰士們從戰火中救出兩個日本小女孩,姐姐五六歲,名叫美穗子,妹妹還在繈褓中。她們的父親是井陘火車站的日本人副站長,經搶救無效死亡,她們的母親死於炮火中。
美穗子的妹妹傷勢嚴重,經過八路軍醫務人員搶救和治療,小女孩終於脫離危險。聶榮臻指示要專人照顧,隨後將她送還井陘城日軍據點,並附信一件,譴責日軍的侵略罪行,號召日本士兵和人民起來反對日本軍閥發動的這場不義戰爭。聶榮臻的信在日軍內部引起強烈反響,被俘日軍士兵願意留下來的越來越多,他們組成了一個“反戰同盟”支部,同中國軍民一起反對日本侵略者。
從8月20日到23日,晉察冀軍區的部隊破壞了正太路東段的鐵路,消滅片山省太郎獨立第四混成旅團和水源義重獨立第八混成旅團一千多名日軍。日軍變得道路不通,電話不靈,到處挨打。
由劉伯承和鄧小平領導的晉冀魯豫軍區的部隊,組成左翼破擊隊、右翼破擊隊和總預備隊,對正太路西段的片山旅團和越生虎之助獨立混成第九旅團各一部展開攻擊。8月25日,除少數據點外,正太路西段已基本被八路軍控製。日軍立即組織反撲,駐陽泉的片山旅團派出一千五百多人,進攻八路軍的獅堖山陣地,持續激戰六晝夜,最後狼狽而歸。
賀龍率領第一二零師等部隊二十二個團的兵力,破擊同蒲路大同至陽曲段和汾離公路全線,阻止日軍向正太路增援。
百團大戰第一階段延續二十多天,到9月10日,共殲滅七千多名日偽軍,攻克九十一座日軍據點,破壞三百多公裏的鐵路和七百多公裏的公路,同時繳獲大批軍事物資。
接下來,八路軍發動了東團堡之戰。9月22日,晉察冀軍區楊成武的一分區部隊向淶源城發起攻擊。一夜激戰,第一團攻占了城關東、西、南三麵,大部守敵退進城內防守。第二天夜晚,八路軍在炮兵配合下,猛攻日軍碉堡,衝進村莊,殲滅了全部守敵。第三團則集中兵力攻擊東團堡。
東團堡守敵是日軍士官組成的井田部隊,抵抗非常頑強,不斷向八路軍施放毒氣。打到24日夜晚,八路軍把村子周圍的堡壘全部攻下了,殘敵退進村子裏,死守幾間房屋,繼續施放毒氣。八路軍傷亡很大。
25日黎明,日軍撤到村邊。八路軍再度發起猛攻,同日軍展開白刃戰。日軍支持不住,還是不願投降,將據點內所存的武器、物資和糧食全部縱火焚燒,然後跳火自盡。
東團堡的殲滅戰,讓日軍淶源警備司令小柴俊男不寒而栗,痛心疾首。聶榮臻說:“東團堡之戰,是以頑強對頑強的典型戰例,充分顯示了我軍的戰鬥力,對敵人震動很大。”
晉冀魯豫軍區的部隊,從9月23日至10月3日,劉伯承師主力發動了榆遼城役,攻克榆社城和榆遼公路沿線的各個日軍據點。為配合這次戰役,冀南軍區部隊與太行和太嶽部隊,對各交通線展開連續破壞,並襲入長治機場。
百團大戰第一和第二階段的作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使華北日軍陷入大混亂,偽軍和偽組織搖搖欲墜,淪陷區人心振奮。多田駿急於扭轉局勢,匆忙拚調兵力,集結十幾萬人,在飛機和大炮掩護下,以坦克開路,於10月初開始進行報複性“掃蕩”,企圖消滅八路軍的主力,摧毀抗日根據地,恢複交通線。八路軍以反擊日軍的報複性“掃蕩”為中心,構成了百團大戰的第三階段。
9月31日,遼縣日軍四百多人猛攻狼牙山,劉伯承師新編第十一旅第三十二團在這裏阻擊日軍,使日軍損失慘重。日軍正麵攻擊不成,便迂回到主陣地側後攻擊,上午10點突破狼牙山陣地,實現了西援的企圖。
戰役結束後,劉伯承找第三十二團團長宗書閣、政委李震和副團長周明國談話,傳授打阻擊戰的方法。他說:阻擊戰有兩種打法。一種是占領陣地,擺開決戰架勢,大量殺傷敵人,迫使敵人展開主力,與我軍決戰。待敵人主力展開,我軍則迅速轉移陣地,在新陣地上阻擊殺敵。這樣反複多次,節節抗擊,達到殺傷和遲滯敵人的目的。另一種打法是組織正麵防禦,大量殺傷敵人,同時派出部隊迂回側擊,迫使敵人後退,同我軍側擊部隊作戰,使敵人主力無法迅速前進。這兩種打法才是積極防禦。
10月6日,日軍片山旅團和井關仞第三十六師團各一部近一萬人,對太行抗日根據地的榆社、遼縣和武鄉區進行連續“掃蕩”。14日,劉伯承師新編第十旅一部在和順到遼縣公路旁的弓家溝設下埋伏,殲滅了一支日軍運輸隊,擊毀四十多輛日軍汽車。
日軍岡崎大隊五百多人於26日從黃煙洞西進左會和劉家嘴。29日夜,劉伯承指揮第三八五旅、第三八六旅、新編第一旅及決死一縱隊等部隊,將岡崎大隊包圍在關家堖高地。30日早晨,總攻開始。在關家堖及其附近另一高地鳳堖頂,雙方展開激戰。
日軍飛機輪番掃射轟炸關家堖地區。八路軍異常勇猛,迅速突破日軍防禦陣地,將岡崎大隊壓縮在一個小地區,展開肉搏。少數殘存的日軍逃到一個台地上,據險固守。台地四周開闊平坦,邊沿峭岩壁立,日軍在壁沿挖了不少貓耳洞藏身。八路軍多次進攻,都沒有奏效。劉伯承命令部隊朝洞裏扔炸彈,用燃柴朝洞裏熏煙,想盡辦法消滅日軍。
這時,鳳堖頂的日軍向攻擊關家堖的八路軍側射,產生嚴重威脅。劉伯承多次組織反擊,遏製了日軍火力。31日下午,日軍增援部隊趕到,八路軍主動撤出戰鬥。這一仗,共殲滅日軍二百八十多人。
幾天後,劉伯承帶領部分幹部回到關家堖,實地察看“貓耳洞”,對大家說:“別小看了這小小的招式,憑我們現有的武器還真難對付。這個辦法,我們也可以學習嘛。”從此,八路軍又學到了一招。
11月17日,日軍井關仞師團、田道盛武第四十一師團和越生旅團各一部七千多人,分路對太嶽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所到之處都遭到八路軍沉重打擊,日軍於12月上旬分途撤退。
到1940年12月5日,八路軍粉碎了日軍的報複性“掃蕩”,百團大戰勝利結束。
百團大戰中,八路軍得到民眾的熱情支持。壽陽縣景上村自衛隊員王蟬餘等三人,在火線上冒著日軍密集的火力搶救傷員,第一個上去犧牲了,第二個上去犧牲了,第三個上去終於把傷員搶救了下來。
在反“掃蕩”鬥爭中,民眾不顧安危,保護八路軍和傷員的安全。順縣寺溝村的劉大娘,在日軍逼近村莊時,一連把七個傷員背進山溝隱蔽,細心護理。
子長縣東峪村十三歲的男孩小疙瘩,被日軍抓住,逼他做向導找“八路”。小疙瘩把日軍帶到和八路軍去向相反的大山上,日軍發現上當,開槍把小英雄打死。
民眾是八路軍克敵致勝的源泉,是八路軍無堅不摧的力量。
百團大戰進行大小戰役一千八百二十多次,擊斃日偽軍兩萬五千八百多人,俘虜大批日軍和偽軍,破壞鐵路四百七十多公裏,公路一千五百多公裏,使日軍進攻晉察冀的後方援資交通徹底癱瘓。
至百團大戰結束,蔣介石立即發出通電,嘉獎朱德、彭德懷和所有參戰將士。
這年年底,參謀總長何應欽向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報告:
“1940年,我軍傷亡嚴重,據各戰區全年曆次戰報統計,傷亡共為三十三萬九千五百三十人。是開戰四年來傷亡最重的一年。”
蔣介石做了一件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時間進入了1941年。這一年的第四天,新編第四軍的《抗敵報》發表長篇社論,題為《臨別之言》,同時還發表了葉挺和項英等人的《告皖南同胞書》。這是因為,上一年12月9日,蔣介石發布命令,限長江以南的新四軍於31日前開到長江以北,黃河以南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於第二年1月30日前開到黃河以北。
當晚,新編第四軍軍部將九千人馬編成三個縱隊,分三路進發。從雲嶺駐地先向東南行進,繞道茂林,準備經三溪、旌德、寧國和郎溪,沿著天目山麓,推進到溧陽蘇南根據地,然後待機北渡長江,向江北轉移。
連日大雨,皖南部隊行動受阻,第二天才到達茂林地區。與此同時,國民黨七個整師八萬多人,遵照顧祝同和上官雲相的命令,正日夜兼程向新四軍皖南部隊進逼。
7日,新四軍在星潭附近遭到國民黨第四十師攔擊,第二天被迫改向西南廉嶺和高嶺方向行動,又遭到國民黨第七十四師阻擊,無法前進,便改向茂林方向突圍。
1月8日,理應是一個吉祥的日子。然而,由於蔣介石同室操戈的可恥行為,它將新四軍的悲壯犧牲記入了抗戰的史冊。
這天清晨,項英率領軍部撤退到丕嶺以西的裏潭倉。也是這一天,國民黨頑軍新編第七師和第一四四師已經占領雲嶺和茂林等地,第四師和第一四四師加緊從東西兩麵對皖南的新四軍部隊發動進攻。葉挺指揮部隊頑強抵抗,激戰一天,將頑軍擊退。
葉挺率領部隊轉移到茂林以東五公裏處的石井坑,準備整頓隊伍繼續突圍,又遭到頑軍四個師的圍攻,石井坑失守。與冼星海齊名的音樂家任光,在石井坑戰役中壯烈犧牲。他的不屈的靈魂寄托在《漁光曲》、《大刀進行曲》和《打回老家去》這些歌曲裏,強烈地影響著抗戰時的中國,一直流傳至今。
周恩來驚聞皖南事變,立即分別向蔣介石、何應欽、白崇禧和顧祝同等人提出嚴重抗議。在給蔣介石的信中,周恩來要求他立即命令國民黨部隊撤圍,給北上的新四軍讓路。蔣介石表麵答應,背地裏卻督令顧祝同加緊圍攻,務必“一網打盡,生擒葉項”。
國民黨軍五個師在12日對新四軍皖南部隊實施向心合擊。14日晚,戰鬥基本結束。皖南新四軍九千多人,除一千多人突圍外,大部分犧牲或被俘。葉挺在與頑軍作最後談判時被扣,項英和周子昆在一個山洞裏被貪財的叛徒殺害,袁國平突圍時犧牲。被俘的新四軍官兵被押送到上饒集中營,遭到慘無人道的迫害。
皖南事變發生後的第十天,中共中央發言人發表談話,全麵揭露蔣介石摧殘抗日力量的罪行。周恩來和廖承誌等人在重慶和香港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新華日報》衝破山城的重重濃霧,將皖南事變傳遍了重慶,轟動了國民政府的陪都。第二版上,周恩來的題詞占六欄地位:為江南死難者誌哀。第三版用五欄登出了周恩來針對皖南事變的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