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長的轉移命令已經發布,有的已經行動了……”顧祝同這位第三戰區的副司令官,對幾十萬大軍負有不何推卸的責任,他不得不提醒蔣介石。
“我知道!”蔣介石不耐煩地說,“撤退命令我現在收回,重新命令他們返回原來陣地!”
這樣一來,淞滬地區的戰場混亂極了,九十萬大軍擁擠在一個狹小地帶,爭先恐後,不顧你死我活,大家拚命搶路,鬧得人仰馬翻,打架鬥毆,真是空前的浩劫!
從滬西,經過青浦、南翔,到昆山一帶地區,河汊縱橫,沒有準備船隻擺渡過河,也沒有一處可以徒涉,四麵八方的部隊都擠到僅有的一條狹窄的公路上,沒有接到新的命令的部隊在繼續後撤;已經接到新的命令要再堅持死守一下的部隊向原來的陣地返回,都在這條公路上相遇了。兩邊向相反的方向前進,全都堵塞了。人吵馬叫,亂成了一團。本來有組織有紀律的部隊,現在變成一堆亂麻,理不出一個頭緒來,分不清誰是這一部分的,誰是那一部分的。大家混在一起,誰也管不了誰,沒有組織,沒有紀律,這樣的部隊沒有指揮,當然發揮不了戰鬥力。
將士們怨聲載道,大家罵罵咧咧:“蔣介石一會兒命令撤退,一會又下令死守,這麼一折騰,再好的部隊也讓他給搞垮了!”
“這樣的地形能打仗嗎?”將士們指著一望無際的平原,河流交叉,小橋,流水,人家,無險可守;傷亡人員,到處都是,還有那敵人飛機炸死炸傷的,給自己人推倒在地上踩死踩傷的,東倒西歪,陳屍狼藉,放眼望去,看不到邊緣。他們失望地說:“這樣的統帥,這樣的部隊能打仗?”蔣介石的指揮,部隊的混亂,給敵人造成了圍殲的絕好機會。在敵機狂轟爛炸和地麵部隊炮火的猛烈打擊下,幾十萬大軍,聯絡中斷,失去指揮,因而潰不成軍。11月12日,上海市區陷於敵手。蔣介石所指望的九國公約會議也完全落空了。會上通過的宣言說:“就法律而論,實與全世界所有國家有別。日本為幹涉他國內政而使用武力,既無法律根據,且此項權利一經公認,將永為糾紛之淵源。”
蔣介石看了猶如“天書”一般的“宣言”也驚了。他一心指望九國公約會主持正義,譴責和製裁日本政府,認為可以保住上海,結束戰爭,迎來和平。他把賭注都押在這上麵了,現在上海已失守,宣言空空洞洞,他的希望破滅了。
日軍號稱“流石九州健兒”的第六師團在師團長穀壽夫率領下北進,主力於黃昏前到達鶴港鎮,其中一部分渡過蘇州河占領了北岸地區,因“戰績突出”,受鬆井石根通電嘉獎。穀壽夫,福岡縣人,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五期步兵科。陸軍大學第二十四期。參加過日俄戰爭。“七·七”事變後,受命率第六師團侵華。先入東北,旋即進犯華北,10月被編入華中方麵軍第十軍戰鬥序列。穀壽夫的部隊以凶殘、暴烈著稱,在切斷上海的中國守軍退路後,沿鬆江——湖州——廣德——牛首山一線強行軍,直插中國首都南京的雨花台和下關。狼煙千裏,燒殺掠搶,陷六朝古都於火海、血海!
12月12日,蘇州河方麵第六師團日軍繼續向西、向南追擊潰敗的中國軍隊。中國在南市及浦東擔行掩護任務的部隊也最後撤離。上海陷落。
連日陰雨,南國的冬季來得很早。寒風蕭蕭,被炮火和彈雨打得破破爛爛的青天白日旗,條條縷縷飄在風中,似在傾訴著一個民族的災難。日軍繼續西犯。12月19日,上海派遣軍第十軍所部隊,幾乎未遇任何阻攔,便進入常熟——蘇州——嘉興一線。至此,鬆滬會戰落下帷幕。保衛上海的戰士們,英勇頑強,寸土必爭,堅持上海達三個月之久,迫使日軍從原有的八九千人陸續增加到二十多萬人。據日本陸軍省自己宣布,至1937年10月底,日軍在上海戰場上已死傷四萬多人。我軍傷亡三十多萬人。這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曆史上,犧牲之巨、之壯烈都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