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提升氣場5個關鍵點(1)(2 / 3)

有人問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是什麼呢?生物學家給出的答案是:人可以自由使用手,可以直立行走。最根本的區別是人類擁有語言能力並且會思考,人是有思想的動物。勤於思考,越多地挖掘人類的潛質,就會越接近人類的本質。

生活,真的需要思考,很多時候,人算不如天算。當遇到突發情況的時候,得求助別人,在求助別人的時候首先要和自己作一番鬥爭,作一番思考,作一番衡量。通過整理自己的思想,我們能夠更好地維護自我主體性,更好地培養自己的氣場。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祖輩就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老木匠,他的技術高超,遠近聞名。不過,這位老木匠一生隻收了兩個徒弟。

這一天,老木匠把心愛的小徒弟叫到跟前,笑著說:“徒兒,你可以出師了,你不但學到了我全部的技術,而且還在很多方麵都超過了我。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啊!”小徒弟聽完師傅的話,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師傅。

老木匠的大徒弟很不服氣。大徒弟找到老木匠質問道:“師傅,師弟可以出師,為什麼我不能出師呢?我比師弟早來半年呀!”

“可你的技術比你師弟差遠了。”老木匠平靜地說。“為什麼?”大徒弟不解地問。“你跟我學手藝,隻是一直在模仿我,從來沒有任何創新。而你師弟呢,則是用腦,做活善於思考創新,這樣才是一名真正的好木匠。”老木匠解釋說。

大徒弟還是氣不過,便趁著夜黑,偷偷走了。幾年以後,小徒弟成為一名出色的木匠。而大徒弟呢,再沒有人聽到過關於他的消息。

小徒弟的成功不僅是因為認真學習,更重要的是他善於思考,具備很好的思考力。書本給我們提供學習的工具,如何把書本知識轉化為能力,運用到現實工作中去,靠的就是思考。會不會學習,愛不愛學習,絕不僅僅取決於讀了多少書,做了多少筆記,更取決於能否從書本中跳出來,不讀死書,不死讀書。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說過同樣道理的話,“學而不思則罔”,意思是說隻學習而不進行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收獲,學習是件難事,難就難在要開動大腦這台機器,多思考、多質疑、多聯想,沒有思考的能力,沒有思考的學習,就不是學習,也就不能用思考力培養氣場。

今天的世界是個分分秒秒都在變化的世界,在新的形勢和環境下,我們往往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思考力是能力的一種直接體現,善於思考,則事半功倍,不善於思考,則事倍功半,甚至走向學習的反麵。

擁有了卓越的思考力,方能引爆無限潛能。有些沒成功的人不可謂讀的書不多,但缺乏思考力,不善於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解決不了新形勢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不勤於思考、思想懶惰的人,既不刻苦學習和鑽研理論,又不深入掌握和分析實際情況,對工作敷衍了事,混一天算一天。真要遇到一點新情況、新問題,很難有什麼獨立見解,要麼是搬出肚子裏的那點舊貨,生搬硬套地弄出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來應付,要麼就是一推六二五,不聞不問,久而久之,氣場就會逐漸被削弱,因此,一個人必須具備思考的能力,要用思考力去培養自己的氣場,這樣才能提升氣場。

徐特立說過:“世界上的一切都需要創造,要前進就不能坐著等待,就要去創造。”而創造的前提也是思考,因為靈感是不會自己跑進腦子的。必須抓住很細微的,哪怕是一瞬間的想法,然後慢慢地推敲,逐漸使之充實。而其中推敲的過程就叫做思考。在掌握具體思考方法的時候,萬萬不要忘記最有價值的思考方式,即獨立性思考、創造性思考。

事情不能一舉成功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思考力。真正思考過的失敗其實也是一種前進。美國實業家羅蘭·布歇內爾,生於1940年,60年代進入鹽湖城猶他大學工程係學習。暑假期間,在馬戲團門口擺攤叫賣彈子球、口香糖等小玩意。穿著花裏胡哨的T恤衫,細腿牛仔褲,長發蓬亂,一臉大胡子,懨懨的,絕沒有半點發跡的福相。羅蘭·布歇內爾喜歡玩電子遊戲“太空爭霸戰”,這種遊戲讓人上癮。他漸漸有了一個很好的想法:如果在計算機上開了裝硬幣的槽,那他很快便可成為百萬富翁。發財的夢想一直在羅蘭·布歇內爾的腦海中盤旋,他始終沒有放棄思考如何成為百萬富翁。

1971年,25歲的他耳聞目睹了惠普、英特爾的創業故事。集成電路大幅降價,使他感到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近。這個擺攤的人想自己創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