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2 / 3)

3.推法

在前用力推動叫推法。常用的,有單手或雙手兩種推摩方法。因為推與摩不能分開,推中已包括有摩,以推摩常配合一起用。象兩臂兩腿肌肉豐厚處,多用推摩。

手指是否可用推摩呢?可以的。不過手指麵積太小,操作時,我們多用左手握住患者腕部,右手食拇二指住患者一個手指進行推摩,或者隻用右手拇指在患者手指上推摩。中醫流傳下來的推拿小兒方法,實際上就是用的推摩法。

推摩的手法是多樣的。把兩手集中在一起,使拇指對拇指,食指對食指,兩手集中一起往前推動,叫作雙手集中推摩法,這種方法,是推摩法中最得手的一種手法了。

4.拿法

用手把適當部位的皮膚,稍微用力拿起來,叫作拿法。

常用的有在腿部或肌肉豐厚處的單手拿法。如果患者因情緒緊張、惱怒,突然發生氣悶,胸中堵塞,出現類似昏厥的情況,可在鎖骨上方肩背相連的地方,用單手拿法,把肌肉抓起來放下,放下再抓起,以每秒鍾拿兩下的速度,連拿二十次,稍為休息,再連拿二十次,則胸中通暢,氣息自漸調和了。

5.揉法

用手貼著皮膚,作輕微的旋轉活動的揉拿,叫作揉法。揉法分單手揉和雙手揉。象太陽穴等麵積小的地方,可用手指揉法,對於背部麵積大的部位,可用手掌揉法。不有單手加壓揉法,比如揉小腿處,左手按在腿肚處,右手則加壓在左手背上,進行單手加壓揉法。

肌肉豐厚的小腿肚上,則可使用下麵的雙手揉法。揉法具有消瘀去積,調和血行的作用,對於局部痛點,使用揉法十分合適。

6.捏法

在適當部位,利用手指把皮膚和肌肉從骨麵上捏起來,叫做捏法。

捏法和拿法,有某些類似之處,但是拿法要用手的全力,捏法則著重在手指上。拿法用力要重些,捏法用力要輕些。捏法是按摩中常用的基本手法,它常常與揉法配合進行。

捏法,實際包括了指尖的擠壓作用,由於捏法輕微擠壓肌肉的結果,能使皮膚、肌腱活動能力加強,能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淺淺捏來,可去風寒,可化瘀血,深深捏來,可以治療肌腱和關節囊內部及周圍因風寒濕而引起的肌肉和關節的疼痛。

7.顫法

是一種振顫而抖動的按摩手法。動作要迅速而短促、均勻為合適。要求每秒鍾顫動10次左右為宜,也就是一分鍾達到600次左右為宜。

顫法與“動”分不開,所以又叫它顫動手法。

將大拇指垂直地點在患者痛點,全腕用力顫動,帶動拇指產生震顫性的抖動,叫單指顫動法。用拇指與食指,或食指與中指,放在患者疼處或眉頭等處,利用腕力進行顫動叫雙指顫動法。

8.打法

打法又叫叩擊法。打法手勁要輕重有準,柔軟而靈活。手法合適,能給人以輕鬆感,否則就是不得法。打法主要用的是雙手。常用手法有側掌切擊法,平掌拍擊法,橫拳叩擊法和豎拳叩擊法等:

側掌切擊法:把兩手掌側立,大拇指朝上,小指朝下,指與指間,要分開一厘米許,手掌落下時,手指合攏,抬手時又略有分開,一起一落,兩手交替進行。

平掌拍擊法:兩手掌平放在肌肉上,一先一後在節奏地拍打。

橫拳叩擊法:兩手握拳,手背朝上,拇指與拇指相對,握拳時要輕鬆活潑,指與掌間略留空隙。兩拳交替橫叩。此法常用於肌肉豐厚處,如腰腿部及肩部。

豎拳叩擊法:兩手握拳,取豎立資式,大拇指在上,小拇指在下,兩拳相對。握拳同樣要輕鬆活潑,指與掌間要留出空隙。本法常用於背腰部。

以上四種打法,主要用子肌肉較豐厚的地方,如項、肩、背、腰、大腿、小腿等處。叩打的力量,應該先輕後重,再由重而輕。當然,這裏所謂重,也不是用極重的力量,而是相對地稍稍加勁的意思。總之,要使患者有舒服感就算合適。在打法的速度上,一般是先慢而後快,慢時一秒鍾兩下,快時逐漸加到六下或八下。應該記住,無論使用那一種打法,開頭第一下都不能使大勁,應當軟中有硬,剛柔相濟,而後逐漸轉強。兩手掌落下時,既要有力,又要有彈性,使患者感覺舒服。叩打時間一般是1~2分鍾,或3分鍾就可以了。極個別情況下,根據病情,延長一些時間,或縮短一些時間。這種手法,也可在按摩後來配合進行,也可同按摩手法夾雜進行。

“抱神以靜,形神自正”,身體和心靈回歸平靜時,自我療愈的本能才會啟動,就好像平靜無波的湖水能清晰反映藍天白雲的美麗倒影,晃動的睡眠隻會激起層層混濁的泥沙。直到死亡來臨,呼吸始終是我們最親密的好友,所以不論何時何地,我們都可借呼吸的幫助來重新凝聚混亂破碎的心神,回歸平靜平衡,甚至舒解身心有形和無形的疼痛。

鳥在呼吸,蜜蜂在呼吸,我們也在呼吸。呼氣的時候,我們將二氧化碳——一種促進植物生長、阻止太陽輻射能返回宇宙的化學物質——釋放到大氣層裏。我們呼出去的氣,讓地球不至於整個變成沙漠。

很顯然,我們在地球的任務之一便是做個園丁。就在無意之間,我們變成了脆弱生態係統的照料者。人類也許在其他方麵造成了環境的破壞,但是當我們把肺部的氣排出去時,卻能夠讓草長得更綠一些。

基於某種理由,我們的文化對“吸”氣的重視遠超過“呼”氣。我們把吸入氧氣視為對我們有利的事。卻把呼出二氧化碳當成是丟垃圾一般——捏著鼻子,張著嘴,匆忙地把它丟出去。因為太過著重於吸氣,所以我們幾乎無法從放鬆胸部、淨化呼吸道、將無色的二氧化碳送入遙遠晴空中,獲得任何樂趣。

不費力地深吸一口氣,然後立刻吐掉它。將呼吸視做一種給予,而非索取。告訴自己,讓肺部充氣的目的隻是為了盡量把氣釋放出去。不要太吝嗇。盡力給出足夠的二氧化碳。你這不就是在促成光合作用嗎?!想像一棵你最愛的樹,讓它的葉子有柳會製造出頂級的氧氣。

在你還沒注意之前,你的肺部已經鼓脹了起來,你的胸腔擴大了,肩膀也放鬆了。等你開始要期待肺泡裏灌滿氣時,那一瞬間,肺葉已經像個小型降落傘般打開來了。你好久沒體驗過這麼不費力的快感了,但這仍然比不上呼氣時所感受到的那股甜美的下沉感。那是_種舒緩而溫柔的滿足,就像長長久久地浸泡在寂靜裏的感覺,生命中沒有幾件事能比得上。

永遠不要驅策自己去深呼吸:自主神經負責調節血液和氣體之間化學物質的交換,這個機製會在內部或外界的刺激下,產生非常複雜的神經反應,而這一切,都由你的頭腦掌控。因此,改變一下我們對呼吸的思維方式吧!那比強迫胸腔擴張要有效得多。

思想會操控一切。心靈圖像對呼吸模式的影響,遠遠勝過腹肌隆起、橫膈收縮、瑜珈強力呼吸練習,或是在時髦的臭氧酒吧吸上幾口氧氣。

雖然科學無法證實從血液中快速去除二氧化碳可以解除痛苦,但醫生還是堅持告訴病人,在接受不愉快的侵入性(甚至令人尷尬的)檢查時,要深深地吸一口氣。每當醫生對我們說:“現在請深呼吸。”我們就會渾身緊繃。我們很清楚(我們的內科醫師也很清楚),不論他們將要做的是什麼,都會令我們不舒服。但馴服的我們,還是乖乖地壯起膽子來深吸一口氣——咬緊牙關、滿懷焦慮地縮緊自己的肌肉。

深呼吸,這種治療痛苦的民俗療法,其實是一種觀想練習。每當胸部隆起的時候,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像痛苦被吸進了肺裏,而目將會借由嘴巴和鼻子將它們排出去。

為什麼不呢?飽含氧氣的肺葉,就像一個外表有吸附力的大海綿——又像一間有著雙主臥室的公寓一樣,的確能抹去生理上的緊張;它借著每一次的呼氣,將緊張的能量解散到大氣裏。

另類醫學相信呼吸有止痛效果。主流醫學則隻相信它能讓我們分散注意力,因此會建議病人利用呼吸來轉移痛感。其結果都是一樣的:當我們的身體感到痛苦時,快速呼氣是很有用的止痛劑。

如今,我們的生活充滿了躁動,充滿了壓力。麵對逆境,大多數人選擇了全力與之鬥爭,結果隻會給你製造更多的壓力。“人們氣急敗壞,就是常常忘了呼吸。”

人想要解決緊張的問題,他們學習的方式就是“當他們緊張的時候,他們就試著叫自己要放鬆”。這種練習的方式有一個核心的特征,它是當外在的刺激讓當事人緊張的時候,當事人就試著去抵抗這樣的刺激,讓自己放鬆下來。這種練習的方式基本上是一種防禦。很多人都發現這種練習很難成功,因為當刺激出現的時候,當事人往往很緊張,根本沒有辦法放鬆。因此,這種防禦型的對抗效果會比較差。

因此,最好的克服緊張的方式是主動出擊。換言之,不要等到焦慮來找您,您自己主動去找焦慮。怎麼去找呢?比如說:您看恐怖片的時候會緊張,那麼您就可以練習在看恐怖片的時候把緊繃的肌肉放鬆下來。您也可在自己心情平靜愉快的時候,故意去想一些您會感到緊張焦慮的事情,讓自己緊張起來之後再試著放鬆。

結果您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當您主動要去找焦慮“挑釁”的時候,焦慮反而就會退縮了。對於焦慮或者恐懼,逃避它們往往隻會讓您變得越來越膽怯,害怕的事物也會越來越多。但是一旦您選擇要反擊它們,它們就開始敗退了。

主動進攻的方式,最簡單的莫過於深呼吸。

為了培養勇氣,當麵對觀眾時,不妨就表現得好像真有勇氣一般。可是,當然除非有所準備,否則再怎麼表演也是無用的。不過,如果已經定下並熟悉了自己所要講的內容,那就大踏步而出,並深深地呼吸吧。事實上,在緊張之時,應深呼吸30秒,這樣所增加的氧氣供應可以提神,並能給你勇氣。

深呼吸確實具有這樣的功效。每隔幾小時深呼吸幾次,同時放鬆肩膀、雙臂,伸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