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1 / 3)

營造環境氛圍,改變人生,人的幸福完全可以由改變空間位置、工作單位、氣氛場合、光線陰暗程度、風水、色彩、磁場等,而達到改變心情,增進幸福的目的。

米卡爾是美國加州有名的富翁。他有美麗的洋房和大片的花園。但米卡爾也有一個令自己頭痛的難題:這麼多的財富肯定有好多人在打自己的主意。怎麼辦呢?於是米卡爾讓仆人在房子四周築起高高的圍牆。

春天一到。花園裏鮮花怒放,濃香飄過圍牆,令全鎮的人都很神往。幾個好奇的孩子想:院子肯定種著奇花異草,聽說有一種長著大眼睛的花還會給孩子唱歌呢。於是孩子打起主意,決心探個究竟。

朦朧的夜晚,孩子們搭起人梯跳到院子裏,他們在花叢中尋找著,踏壞了許多鮮花和嫩草。後來,他們被仆人發現,趕出院子。

富翁大為發火,把這事講給朋友聽。

朋友笑著說:“為何不把圍牆拆了呢?”

富翁說:“那我會丟失好多的財產!”

朋友笑了,說:“有圍城又怎樣?連一群孩子都攔不住,何況身手不凡的大盜呢!”

富翁終於聽從了朋友的勸告,徹底拆掉了圍牆。於是,孩子們首先衝入花園。他們仔細尋找心中的神花,結果,根本沒有什麼奇花異草。富翁的朋友把孩子們請到客廳,並讓他們美餐了一頓,然後對孩子們說:“在花園中種下你們心中的神花吧!”孩子們高興得跳起來,然後跑到花園裏去了。

因為富翁拆掉了圍牆,全鎮的人都可以欣賞到花園的美麗。富翁得到了全鎮人的愛戴和尊敬。

一天。一夥大盜闖入米卡爾的家,準備將他家洗劫一空,剛闖入花園不遠就被守護神花的孩子們發現。小盧比跑到洋房報告情況;小比爾跑去鎮上通知大人們。結果大盜們被及時趕到的富翁和鎮上的人們捆綁起來。

慶功宴上,富翁對所有人說:“我要感謝你們,你們使我懂得了一個偉大的道理——這個世界上隻有敞開的花園最安全最美麗。”富翁的話博得了所有人最熱烈的掌聲。

同樣,人生也需要開放,人生開放所帶來的重要優勢之一,就是幫助我們擁有廣闊的視野,並獲得最廣泛有用的信息、資源、機會。人生的開放,主要要做到一下幾點:

——有兼容心,打破個性限製;

——讀萬卷書,打破時間限製;

——行萬裏路,打破空間限製;

——上萬維網,打破信息限製;

——交八方友,打破圈子限製;

——做多元事,打破專業限製。

比如讀書,簡單說來,其功能有兩個方麵:

——實用功能。提供打破時間限製的智慧和信息,承載超過個人容量的知識和技術,成為人生教材和信息傳遞平台,能為我們破除視野中時間和空間的“盲點”。所以中國還有句古話:“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修身功能。讀書能夠修身養性,能夠陶冶性情,能夠供人娛樂休閑,是很好的精神食糧,這能讓我們超越性格和情商上的盲點。

還有行萬裏路,可以打破空間限製。

英國人培根曾有一句名言:“對於年輕人來說,旅遊就是一種學習的方式。”

中國近代的著名學者嚴複則說:“大抵少年能以旅遊觀覽山水名勝為樂,乃極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進許多閱曆學問,激發多少誌氣,更無論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

唐代大詩人李白年少時即走出蜀地,26歲“仗劍出國,辭親遠遊”,花3年時間“南穹蒼梧,東涉溟海”,用了16年漫遊大江南北。這些豐富多彩的遊曆生活和廣泛的社交活動也造就了他自由傲岸的性格和雄奇豪放、瑰麗絢爛的詩風。其詩歌題材之廣袤無垠,想象力之奇特豐富,感情之激越澎湃,語言之清新俊逸,在中國詩歌史上無人能及。

古代沒有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各類傳媒,交通閉塞,通訊工具落後。因此,人類要擴大視野,增長見識,實現遠大的抱負,也隻能通過“讀書”和“行路”這兩個主要途徑,以打破時間和空間對自身的限製。

一個人不可能在孤立中成長,就像一個國家不可能在孤立中發展。青蛙一直呆在井裏,所以才會成為“井底之蛙”。一個人要是永遠呆在一個地方,從來沒出過遠門,就會“孤陋寡聞”。一個學生隻生活在校園和家庭之間,就可能習慣“閉門造車”,成為不適應社會的“溫室裏的花朵”。一個人的一生隻能習慣一種單極的人文背景,’很可能就會形成一元化的思維,變成“樹挪死,人挪也死”。

行路,打破的是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社會、人與文化價值體係之間的圍牆,有助於成就自己的開放式人生。對於學生來說,必須要學會充分利用暑假、寒假的時間,出外實習和打工,或者出外旅遊,見識世麵。尤其對小城市出生和小城市讀書的學生來說,出遠門更有必要——假如你不希望自己未來也在這個小城市。

當然,對於個人視野來說,網絡在信息上的資源也是很重要的,這主要體現在發布和接受兩個方麵。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提供者,也可以成為信息的受益者,並且還不受地域、文化、官方和編輯主觀意誌等的限製。

因此,如果能夠善加利用,將極大地充實自己的信息庫,開拓自己的視野,使生活各個方麵都會由此收益。

交八方友,打破圈子和經曆對個人視野的限製,也是開拓視野的重要途徑。

交際是現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使人的思維能力、溝通能力、身心健康逐步提高,也為人的思想、思維、觀念、視野的“新陳代謝”提供各種信息來源。就算從朋友那得來的大多是“道聽途說”,顯然也比自己“不聞天下事,兩眼一抹黑”好。

此外,人情世故在東西方無論哪個社會都永遠也免不了,所以古人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現在,人們能夠自由換專業、換行業、換職業、換工作、換愛好,這正是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許多人總以為自己在學校所學的專業,不可以輕易改變,所以必須專業對口,才能取得成功,結果隻會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事實上,目前中國有三到四成的人從事與專業無關的工作,哪怕在專業能力很強的高學曆人才當中也是如此。如2007年((中國青年報》跟蹤中國傳媒大學的“文科碩士研究生就業狀況問卷調查”,發現在落實接收單位的被調查者中,46.3%的人認為自己目前的工作和所學專業無關。

許多人改行也並不是因為難找工作。因為中國的大學不像西方進了學校可以再自由改換專業,許多中學生選專業時並不清楚社會形勢,或者幹脆就是父母和老師代選,甚至是“專業調劑”。因此,許多人畢業後再改行就很正常。總之,為了多掙錢,為了個人興趣,出於個人特長或者人生重新定位而換專業,也沒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很多人還因為改變專業而獲得成功:譬如做互聯網的張朝陽學的是物理專業,做寬帶的田溯寧在學校學的是環境管理專業。

通常來說,人們交友有兩個技巧:

1.追求同質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無論君子還是小人,選擇朋友的首要標準都是同質性,譬如誌同道合、性格相投、興趣相同、門當戶對,或者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經曆等。知己往往也就產生在這類朋友當中。

2.保持互補

這正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功利原則,這種交際,實際是在追求個人的能力、視野、信息、資源不足的彌補。人們也經常會尋找對自己事業有所幫助、對自己人生可能有用、對自己的不足能有補益的朋友,或者說援軍和盟友。

你一定聽說過不少人聽了《黑色星期五》後想自殺的傳聞吧。如果音樂可以殺人,那麼同樣也可以救人,這就是音樂。

冼星海說:“音樂是人類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英國的威 康格裏夫說:“音樂的魔力能使猛獸溫順、岩石軟化、硬木彎曲。”作曲家貝多芬說:“音樂是苦惱的控訴處,同時也是苦惱的避難所。”

音樂在醫學和心理治療領域的廣泛應用和令人振奮的臨床治療效果證明了人類的一個古老的信念:音樂是具有驅病健身的作用,對於人類的生存本身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音樂活動被用來幫助那些肢體受傷的傷兵恢複肌肉和關節的功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美國的一所野戰醫院裏,當時的醫療和生活條件都十分惡劣,因此傷兵們的情緒都非常糟糕,每天叫罵不止。手術後的感染率很高,死亡率也很高。有一個醫生用留聲機播放士兵們熟悉的家鄉歌曲。很快傷兵們的情緒穩定下來了,令人意外的是,手術後的感染率大大下降,死亡率也隨之下降,甚至手術後的愈合期也明顯縮短。這一發現受到美國國防部的重視,在各個野戰醫院推廣這個辦法,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