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2 / 3)

戰爭結束後,很多醫院開始雇用音樂家來參與治療工作,美國的醫生們也開始認真地研究音樂對人的健康究竟起著什麼作用?

1944年和1946年,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和肯薩斯大學先後建立了專門的音樂治療課程來訓練專門的音樂治療師,於是音樂治療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誕生了。1950年美國成立了世界第一個國家的音樂治療協會。

最近,日本兒童醫院醫生提出了一種有效的方法,即利用唱歌來治療哮喘病。因為唱歌采用腹式呼吸,從而使氣喘的痛苦得到緩解。由於歌唱結束時常常延長最後音節10秒鍾以上,自然慢慢地發展為腹式呼吸,病人呼吸順暢,症狀也就會減輕了許多。

日本野依福利村醫院山本寺之醫生認為,在目前治療老年性癡呆尚無特殊效果的情況下,應重視音樂欣賞和護理。盡管音樂療法的作用因人而異,但歌唱指導原則是重建癡呆老人情緒的一種積極措施,尤其流行歌曲可喚起個性和主觀感情。研究人員讓癡呆老人聽了一段時間的音樂之後,發現腦電圖改善率達47%左右。

不久前,德國馮 克羅醫學博士認為,由於吹口琴時不斷變化肺部的運氣,從而改善了大腦皮層的功能,提高了耐缺氧能力,擴張了冠狀動脈流量,因此能起到強氣活血、心情舒暢的作用。

每個人都能生成音樂,每個人都能感受音樂,每個人也都有運用音樂來為自己服務的能力。隻是有些人的這種能力因為長期的未開發而休眠了。

一個喪子的父親,一直不願再要孩子。在音樂治療中,他似乎聽見孩子叫爸爸,但是他克製了讓自己不回頭,爬過山頂,他看到了豁然開闊的天空、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他遠遠看到父母和妻子,在對麵等著他。於是這個一直不願意再要孩子的父親打電話告訴音樂治療師說,他決定再要一個孩子。

這是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治療研究中心主任高天在接受《東方之子》訪談時講的一個故事。從故事中,我們似乎能夠感受到音樂無形中的一種強大力量。

音樂治療對於不同年齡、知識背景、社會身份的人群,針對不同的疾病會有不同的方法。比如同樣是抑鬱症,有的人是因為頭腦中的錯誤觀念導致的消極情緒,例如追求完美的人常常自責自罪,這時也許治療師可以通過談話方式更好地幫助患者改變觀念;而對於另外一些患者出現了“道理我都明白,但是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的情況,比如因為失去親人、失戀、失業或婚姻失敗等,這些人就更適合音樂治療。音樂治療的重點在於調節情緒。

而且,不同樂曲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由於樂曲的旋律、速度、音調等不同,可分別產生鎮靜安定、輕鬆愉快、活躍興奮等不同的作用,從而能調節情緒,穩定內環境,達到鎮痛、降壓、催眠等效果。

1.針對性聽音樂

提高學習效率:與心跳同步,每分鍾60拍的巴洛克時代的音樂,如巴赫的《G弦上的詠歎調》,威瓦爾第的《四季》,約翰 巴傑爾貝的《D大調加農》。

消除疲勞:德彪西的《海》,亨德爾的《水上音樂》。

促使注意力集中:羅西尼的歌劇《威廉姆 泰爾》序曲和鮑羅丁的《韃人的舞蹈》。

減輕頭痛:巴赫的《F大調意大利協奏曲》,斯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

有助睡眠:莫紮特的《搖籃曲》《催眠曲》,德彪西的《夢》。

減輕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莫紮特的《嘻遊曲》、舒伯特的輕歌劇等樂曲。

激發創新思維: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

增強自信心和鬥誌: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英雄》,海頓的《創世紀》,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愴》。

幫助鎮定:巴赫的《幻想曲和賦曲》(G小調),聖桑的交響詩《死亡舞蹈》。

解除憂鬱:西貝柳斯的《悲痛圓舞曲》,舒伯特的《弦樂四重奏d小調 死神與少女》。

緩解壓力:艾爾加的《威風凜凜》。

2.不同心情時選用的名曲

先拿西方古典音樂來說。在你感到抑鬱的時候,可以聽一聽莫紮特的《b小調第四十交響曲》、西貝柳斯的《悲痛圓舞曲》、巴赫的《A大調意大利協奏曲》、施特勞斯的《藍色的多瑙河》、比才的《卡門》組曲;在你感到焦慮的時候,可以聽海頓的《皇家焰火音樂》、羅西尼的《威廉 退爾》、鮑羅廷的《韃靼人的舞蹈》;失眠的時候,可以聽莫紮特的《催眠曲》、門德爾鬆的《仲夏夜之夢》、德彪西的鋼琴協奏曲《夢》……

如果你喜歡中國古典音樂,可選擇具有舒緩、低回、輕柔、婉轉、幽雅等特點的樂曲,比如《春江花月夜》、《月夜》、《南渡江》以及《病中吟》、《催眠曲》、《漁光曲》等。中國古典音樂中也不乏節奏明快、旋律流暢、音色優美的樂曲,可以振奮精神、愉悅心情,比如《流水》、《喜相逢》、《賽馬》、《光明行》、《喜洋洋》、《百鳥朝鳳》、《八哥洗澡》等,另外,還可以選擇一些反映天地人間生機盎然的音樂聽聽,比如《百鳥行》、《空山鳥語》、《蔭中鳥》,等等。

應注意的是不同的音樂療法適用的時間不同。

一般來說,鎮靜性的音樂應在晚上臨睡前聽,有助於睡眠和休息。

興奮性的音樂宜在早上或上午聽,使人精力充沛,意氣風發。

解鬱性的音樂受限製較小,可在任何時間聽。

但音樂的秉性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兼容的。人們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在專家指導下選擇。

環境,與我們的生活、工作息息相關。

假使是一部奔馳車,跑在高速路上,和跑在戈壁灘上,哪裏會更快?更舒服?為你的奔馳車找一條良好的車道,也就是為你的成功找一個良好的環境。

環境對人的影響和暗示,其力量之大、之深刻,不容忽視。積極成功的良性循環與消極失敗的惡性循環,區別正在於環境。

托爾斯泰的作品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女人,為了報複一個曾深深傷害過她的男人,劫走了他的嬰兒。她把孩子交給一個巫師,要求巫師在這個孩子身上,用最凶殘的方法施行報複。不久,巫師通知這個女人說,已經用了最殘酷的方法,要她到指定的地方看一看。女人不看則罷,一看大怒——那個孩子居然被當地一位富翁收養了!她立即跑去責問巫師。巫師叫她不用急,等著瞧。而最後的結果,連這個凶狠的女人,也覺得如此報複太過分了。原來,孩子在驕奢中成長,沒有強健的體魄、堅韌的意誌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家庭突然破產和貧困的沉重打擊下,軟弱無能,每況愈下,卑賤汙穢,生不如死。在徒然掙紮一段時間後,終於瘋狂自殺。

就巫師所使用的報複方法,能給我們以極大的啟示:最凶殘的方法,是把人放到一個消極(失敗)的環境中,然後讓他從肉體到靈魂均被徹底摧毀。

“孟母三遷”的千古佳話,說明人們很早就認識到了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孟子幼年喪父,全靠母親一個人含辛茹苦把他撫養成人。被後世稱為“亞聖”的孟子,其實小時候非常頑皮淘氣。為教育他學好,孟母花費了很多心思。起初,孟家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埋葬死人的事情孟子看得多了,便學著玩挖墳、抬棺材、埋死人一類的遊戲,有時甚至還學著送葬的人哭號。看著兒子整天玩這種把戲,孟母感到這樣下去對兒子的成長不利。思來想去,孟母決定搬家,使兒子遠離這種環境,讓他的身心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於是他們將家搬到一個新地方去住,不料居所靠近市集,孟子成天接觸的是一些競相牟利的商人,又學著商人的樣子做起經營買賣的玩耍,並對商人賺錢的一套辦法羨慕起來。孟母覺得這個地方對兒子的成長同樣不利,於是再一次搬家,搬到一所學校的旁邊居住。自此,孟子才開始學習詩書禮儀,逐漸懂得禮貌和要求上進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就這麼簡單。

所以,要成功,就要有一個成功的環境。你在什麼環境裏,就會受什麼環境的影響。你在好的環境裏,會受到好的力量推動;在不好的環境裏,會受到不良環境的阻力。

公園裏的老樹雖然受到移栽的諸多痛苦,但得到了人們的賞識,實現了自身的價值。這是值得肯定的。如果環境不適合自己,努力去改變環境,不失為良策。“好鳥擇木,賢才擇主”也是這個道理。

韓信當年在項羽麾下隻是一名侍衛,為了能施展自己的才華才去投奔劉邦,當他發現劉邦也不能讓他實現報複,於是月夜逃走,才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因為劉邦采納了蕭何的建議,委以韓信重兵,蕭何也就追回來了漢朝的半壁江山。豹子頭林衝在汙濁的官場上屢遭挫折,妻子被玷汙羞辱而死,自己被栽贓發配到草料場,風雨的夜裏又突遭仇人的襲擊;如果他逆來順受,一味屈服,而不是幡然醒悟,挺身而出,報了家仇,投奔梁山,怎麼會有智勇雙全的梁山好漢林衝的傳奇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