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還能影響人的情緒。當情緒壓抑時候,到外邊走一走,去逛逛公園,野外散步、爬山、旅遊,或到娛樂場所做做遊戲,看看電影、戲曲、電視劇;也可以拿起你的包,淘衣去;或去商場購物,如果沒有購物的愛好,那麼就去遊泳館或體育館或健身房鍛煉去,大汗淋漓盡致時,心情就會好轉;如果口袋裏卡裏沒有足夠的錢或者不想過失性花錢,那麼就穿上運動服跑個3000米吧。環境的改變可消除煩惱情緒。將過分關注自我的精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去,就可以減輕心理壓力。
1994年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家納希博士成為當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這位經濟數學學者在1955年前後正是出成果的黃金時期,不幸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障礙,剛滿30歲時就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在以後的10多年中,他病情反反複複,成了這家醫院的常客。他常在校園中徘徊遊蕩,煩躁地在圖書館中出出進進,在黑板上莫名其妙地塗寫一些數學公式,成了學校中孤獨的“幽靈”。
納希在嚴重的心理困頓中,得到了周圍群體的熱情關照和嗬護。學校的親朋同道們常熱情邀請他參加聽講座、研討會等學術活動。人們對他親善、友好,一點都不歧視他,這使他逐漸遠離孤獨。
置於被人關心的氛圍中,納希感到自己被承認是“社會的人”。他從自我抑鬱的陰影中走了出來,開始主動與同事和學生們接觸交談了。他社交麵越來越廣,對事業的傾注之情越來越深。他的鬱悶之心漸漸被化解,能正常地投入科研活動中,他在電腦的操作中,學會了編程等複雜的方法。周圍人熱情的關心和他對工作的迷戀,使他增強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氣,他的心理障礙漸漸被排除了。
諾貝爾獎的獲獎成果,必須要有該領域中的積極支持者、推薦者。當該獎評委會調查時,庫思教授高度肯定了納希的成果,而且力陳己見,認為若因其患有心理障礙而剝奪了他獲獎的機會,那是極為不公的。
納希走向諾貝爾獎殿堂的經曆啟迪我們:心理病症患者所在單位、集體和友人的“愛心”,是治療這種疾病的“特效藥”;周邊良好的“心理生態環境”,是心理康複導向事業成功的保證。
如果要真正改變自己,要改變的是自己最最熟悉的生活環境。改變環境,比改變自己更加的現實與真實。改變環境,才能真正改變自己。因為新的環境,有了新的視野、新的挑戰、新的朋友、新的未知、新的坐標、更重要的是一個新的自己。在這個環境下是好是壞,給你帶來的就是改變。不是說,所有改變都是積極美滿的。就如騎自行車,不是向前走就是向後退,如果長久的釘在一個地方不動,早晚會摔下來。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出類拔萃,其實就是一次再一次麵臨新環境降臨時,不得不去挑戰與前進,即使是恐慌、危機。看是否有長進時,就看看是否一直有新的朋友進入你的世界。
人是環境的動物,人很難直接通過改變自己的心態直接超越原來的自我。所以一個人如果想改變自己,先從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開始:改變自己的朋友;改變自己的工作;改變自己居住的環境;改變自己學習的內容。
人生在世,能不能麵對現實,敢不敢麵對現實,每個人可以有選擇的自由,但由於態度不同,其結果是迥然相異的。
切 格瓦拉告訴人們:“在這個人類最不合理的時代,我們都被痛苦征服了。”
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是密不可分的。許多心理障礙的產生都與當事人不能明晰地“洞察世事”有關。這些人總愛從主觀上認定現實應該是什麼什麼樣子的,可現實卻偏偏不像他們所認為的那樣“完美”,於是現實中出現的各種不如意讓他們耿耿於懷,氣鬱結心。
對於這類人來說,他們總在那裏希望和要求,要求社會應該怎樣怎樣,希望別人應該如何如何。可他們偏偏忽視了要求自己,沒有要求自己認清現實社會的時代規定性並做好積極的適應。他們中有的人尤其是一些青年人總愛感歎“生不逢時”,其實他們更應了解這一事實,即在任何地代任何地點都會有人感歎“生不逢時”。生活一定要是花好月圓的才能使自己稱心如意,這種觀念對人生是十分犯忌的事,因為這一觀念必定會削弱堅強、智慧、奮發等許多寶貴品質的培養。
現實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活生生的存在。你高興也罷,不高興也罷;承認也罷,不承認也罷,他都在那裏存在著,無法改變。唯一正確的態度是麵對現實,承認現實,並以現實為依托、為條件、為基點,考慮和處理一切問題,周密思考、審慎決策、腳踏實地、艱苦奮鬥,經過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方才有助於開辟新的天地,抵達新的時間和空間。
接受現實,並非說可以對命運之神逆來順受,不奮起抗爭。而是說對現實采取明智的態度,首先承認它、接受它,以樂觀的態度對待之;然後從容考慮、從長計議,研究改變現狀的方法;繼續拚搏奮鬥、克服和戰勝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千般苦、萬般愁,雨雪風霜,艱難險阻。也就是要麵對現實,想著未來,奮力拚搏,“挖山”不止。要充滿信心,相信“麵包會有的”,從而在困難和挫折麵前保持樂觀情緒和抗爭精神,使現實朝著有利自己的方向發展。
心理學家早已發現:一個人被擊敗,不是因為外界環境的阻礙,而是取決於他對環境如何反應,“態度決定一切”就是這個意思。埋怨不會改變現實,但是接受現實這種積極的心態和行動可能會改變一切。
消極的人允許或期望環境控製自己,喜歡一切聽別人安排,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可能擁有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也無法避免失敗的厄運;相反,積極的人總是以不屈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麵對現實,他的成功是指日可待的。積極的人總是使用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驗支配、掌握自己的人生;消極者則剛好相反,他們的人生總是處在過去的種種失敗與困惑的陰影裏。
麵對困難時,不是過多地埋怨命運的不公,也不是怨恨他人的無情,而是從現實的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把握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
人生在世,誰沒有煩惱、痛苦的時候?誰沒有恐懼而想逃脫的時候?但正如段義孚在《逃避主義》這本書導言中所說的,“如果說有什麼東西讓人感到更真實一些,那就是生命的坎坷、殘酷或苦境”,他告訴我們“苦”是人生的真相,並不是要我們沉溺於痛苦中,一蹶不振,或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地及時行樂,而是為我們找出煩惱的根源,勾勒出生命的本來麵目,引導我們捫問自己——既然我們無從逃避,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做呢?那就是應該少一點絕望,多一點希望與光明,用愛的思想去對待這個世界,對待他人,對待自然,對待我們所麵對的一切,使我們這個世界變成美好的所在。
人生從總體上來說是充滿艱辛和坎坷的。所以生活的人們要有這種心理準備,既懷著希望,又敢於接受殘缺,重要的是永遠不被生活的挫折所打垮!同時,當我們放棄以“社會應該是這樣”的視角去看待社會,而換之以一種客觀冷靜的目光時,我們就會在一種平穩的心態下生出許多適應並改造社會的智慧來。
一個美國投資高手(投機高手),也有一個很好的態度。他說,他的成功經驗就是,“見到了一條龍時,應該回避它,而不是去消滅它”。同樣,無論麵對什麼樣的現實,你不能去改變它,隻能去接受它。
現實就是現實,它不會問你為什麼,也不會告訴你為什麼。
有人說:麵對現實就是麵對殘酷,其實不然。
現實,比曆史更清晰。麵對現實,可以超越過去。
現實,比未來更直接,麵對現實,可以把握明天。
麵對現實中的挫折,知發奮而後自強,麵對現實中的錯誤,知改進而後自新,麵對現實中的成功,知思索而後自力。麵對別人的現實,可以知是非,麵對自己的現實,可以知得失。
接受現實,不是逃避,不是推諉,不是左右曆史,不是盲目的怨天尤人,不是一味的杞人憂天。
接受現實,就是實事求是,就是敢於承擔責任,就是敢於認清自我,就是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就是樹立自己的人生信念。
敢於接受現實,就會少一些淚水,多一些歡樂,就會少一些煩惱,多一些開心,就會少一些空虛,多一些寧靜,就會少一些糊塗,多一些清醒,就會少一些非分之想,多一些拚搏跋涉。
敢於接受現實,你就不會盲目崇尚,也不會愁觀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