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分享與合作(2)(1 / 2)

九龍倉的母公司怡和,與和記黃埔、太古集團、會德豐並稱為香港四大洋行。怡和在四大洋行坐大,怡和大班同時又兼九龍倉主席,可見九龍倉在怡和舉足輕重。

李嘉誠讚歎九龍倉的創始人以極廉的價格獲得這塊風水寶地,如今水漲船高,身價百倍。九龍倉先後建有海港城、海洋中心大廈等著名建築,但在經營方式上,不足稱道,他們固守用自有資產興建樓宇,隻租不售,造成資金回流滯緩,使集團陷入財政危機。為解危機,大量出售債券套取現金,又使得集團債台高築,信譽下降,股票貶值。

李嘉誠曾多次設想,若他來主持九龍倉舊址地產開發,絕不至於陷於如此困境。自從長江集團上市,李嘉誠在興建樓宇“售”與“租”的問題上,奉行謹慎而靈活的原則。若手頭資金較寬裕,或樓市不景氣,樓價偏低,最好留做出租物業;若急需資金回流,加快建房速度,樓市景氣,樓價炒高,則以售樓為宜。

李嘉誠真正發跡,是靠地產和股市。他看好九倉股票,是因為該集團不善經營造成股價偏低。精於地產股票的李嘉誠算過一筆細賬:1977年年末和1978年年初,九倉股市價在13~14港元之間。九龍倉發行股票不到1億股,就是它的股票總市值還不到14億港元。九龍倉處於九龍最繁華的黃金地段,按當時同一地區官地拍賣落槌價,每平方英尺以6000~7000港元計算,九倉股票的實際價值應為每股50港元。九龍倉舊址地盤若加以合理發展,價值更是不菲,即使以高於時價的5倍價錢買下九倉股也是合算的。

基於這種考慮,李嘉誠不動聲色,買下約2000萬股散戶持有的九倉股。這為李嘉誠進而購得九龍倉,與怡和在股市公開較量,鋪平了道路。購得九龍倉,無疑使長實的老對手置地公司斷臂折翼。

李嘉誠吸納九倉股,是采取分散戶頭暗購的方式進行。九倉股成交額與日俱升,引起證券分析員的關注。嗅覺敏銳的職業炒家介入,九倉股便被炒高。一時間,大戶小戶紛紛出馬,加上股市流言四起,到1978年3月,九倉股仿佛溫度計被火一灼,急速躥到每股46元的曆史最高水平。這已和九倉股每股實際估值相當接近了。這時期,李嘉誠持有的九倉股還不滿2000萬股,他不得不等待股價回落,以稍低的價格將九倉股增至20%的水平。

入主九龍倉董事局的路程,對李嘉誠來說仍然十分艱巨。按照《公司法》,股東對公司的絕對控製權,是其控有的股份在50%以上。否則被收購方反收購,會使收購方的計劃前功盡棄。現在九倉股票的股價已被炒高,要想增購到51%的水平,非李嘉誠的財力所能及。九龍倉的老板已在布置反收購,到市麵上高價收購散戶所持的九倉股,以增強其對九龍倉的控股能力。

20世紀70年代初,怡和係的置地公司輕而易舉地收購了周錫年任主席的牛奶公司,風光百多年的怡和,在當時的香港商界、股市仍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置牛大戰”,被行家譽為香港股市收購戰的經典之作。

實力發生變化也正是在20世紀70年代,一大批華資公司上市,借助股票以小搏大、以少控多的優勢,當初上市公司家族的小矮人,漸漸長成小巨人。現在,這些小巨人正以咄咄逼人之勢,向商界超級巨人怡和頻頻發起攻勢。

今日之怡和,不似昔日之怡和——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數十年來,怡和對中國政府存有太多的戒心,奉行“賺錢在香港,發展在海外”的政策。因海外投資戰線過長,投資回報率低,給怡和背上沉重的財政包袱,將怡和逼入絕境。

現在後院起火,怡和傾資撲救——高價增購九龍倉股票,以保“江山無缺”。怡和的現金儲備也不足以增購到絕對安全的水平。慌亂之中,向香港第一財團——英資彙豐銀行求救。

據說彙豐大班沈弼親自出馬斡旋,奉勸李嘉誠放棄收購九龍倉。李嘉誠審時度勢,認為不宜同時樹怡和、彙豐兩個強敵。日後長江的發展,還期望獲得彙豐的支持。即便不從長計謀,就談眼下,如果拂了彙豐的麵子,彙豐必貸款支持怡和,收購九倉將會是一枕黃粱。

李嘉誠遂答應沈弼,鳴金收兵,不再收購。此時,李嘉誠已收購到近2000萬股。是否是九龍倉的最大股東?李嘉誠也摸不透,怡和一方未透露增購後的持股數。這隻是當時股市風傳的小道新聞。事後曾有記者詢問彙豐斡旋是否屬實,李嘉誠與沈弼皆言稱不知其事。不過,依日後事態的發展,彙豐從側麵參與九龍倉大戰,並起了決定性作用,卻是千真萬確。

李嘉誠退出收購,引來八方強手介入角逐。其中一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包玉剛。

20世紀80年代中期,李嘉誠坐上香港首席富豪的寶座。可當時,李嘉誠論實力和聲譽,都還比不上包爵士。據1977年吉普遜船舶經紀公司的記錄,世界十大船王排座次,包玉剛穩坐第一把交椅,船運載重總額1347萬噸;香港另一位老牌船王董浩雲排名第7位,總載重452萬噸;在世界傳媒界名氣最大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竟屈居第8位;香港還有一位老船王趙從衍則榜上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