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時,香港報刊還沒有進行富豪榜編製工作,根據海外傳媒,包爵士是香港第一富豪。他擁有50艘油輪,一艘油輪的價值就相當於一座大廈。包爵士集團總部辦公室裏掛滿了他與世界各國王室成員、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各界名人的合影照片。他是本港商界與世界政要交往最多的一位。然而至此時,李嘉誠還未單獨會見過哪一國的元首和首腦。
包玉剛起念登陸,並非一時衝動。1973年的石油危機,促使英國開發北海油田,美國重新開發本土油田,同時,亞洲、拉美都有油田相繼投入開采。這樣,世界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將減少,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越來越多的油輪閑置。油輪是包氏船隊的主力,包氏從油輪閑置,聯想到世界性的造船熱,預示一場空前的航運低潮將會來臨。
“先知先覺”的包氏決定減船登陸,套取現金投資新產業,他瞄準的產業是香港百業中前景最誘人的房地產。李嘉誠雖不明包玉剛吸納九倉股是作為一般性的長期投資,還是有意控得九龍倉?但他可以肯定包玉剛會對九龍倉感興趣。九龍倉碼頭雖遷址,新建的碼頭氣勢更宏偉、設備更現代化。執世界航運業牛耳的船王包玉剛,何嚐不願擁有與其航運業相配套的港務業?在華人商界,論實力,論與銀行業的關係,能與怡和抗衡的,非包氏莫屬。
李嘉誠權衡得失,已胸有成竹,決定把球踢給包玉剛,預料包玉剛得球後,會奮力射門——直搗九龍倉。於是,就演繹出在港九流傳甚廣的瀟灑故事: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兩位華商俊傑在中環的文華酒店一間幽靜的雅閣晤麵。一位是具有學者風範的未來地王李嘉誠,另一位是洋溢著海派作風的登陸船王包玉剛。
五星級文華酒店是怡和集團的一項重要產業,文華以其高貴豪華、優質服務而數次被評列為全球十佳旅店榜首。現在,兩位華商俊傑坐在怡和的酒店裏,決定怡和台柱——九龍倉的前途命運。
李嘉誠秘密約見,包玉剛猜想有重要事情——他們那時的私交並不密切。包玉剛欲減船登陸,苦於無門,當他將目標瞄準九龍倉,發現李嘉誠已捷足先登。九龍倉對包氏來說,簡直太重要了,它的碼頭貨倉,更有利於他發展海上航運;它的地盤物業,可供他在陸地大展拳腳。
冷夏、曉笛在《世界船王——包玉剛傳》一書中記敘道:經過簡短的寒暄,李嘉誠即開門見山地表達了,想把手中擁有的九龍倉1000萬股股票轉讓給包玉剛的意思。
轉讓?包玉剛想,天上沒有掉下來的餡餅。包玉剛低頭稍加思索,便悟出了李嘉誠的精明之處。李嘉誠很清楚包玉剛的情況,知道他需要什麼。於是,用包玉剛所需要的來換取自己所需要的,這一“轉讓”,可真是一家便宜兩家的好事。
從包玉剛這方麵來說,他一下子從李嘉誠手中接受了九龍倉的1000萬股股票,再加上他原來所擁有的部分股票,他已經可以與怡和洋行進行公開競購。如果收購成功,他就可以穩穩地控製資產雄厚的九龍倉。而從李嘉誠這一方麵來說,他以10~30元的市價買了九龍倉股票而以30多元脫手給包玉剛,一下子就獲利數千萬元。更為重要的是,他可以通過包玉剛搭橋,從彙豐銀行那裏承接和記黃埔的股票9000萬股,一旦達到目的,和記黃埔的董事會主席則非李嘉誠莫屬。
這真是隻有李嘉誠這樣的腦袋才想得出來的絕妙主意!包玉剛在心裏不禁暗暗佩服這位年齡比自己小但精明過人的地產界新貴。
沒有太多的解釋,沒有冗長的說明,更沒有喋喋不休的討價還價,兩個同樣精明的人一拍即合,秘密地訂下了一個同樣精明的協議:“李嘉誠把手中的1000萬股九龍倉股票以3億多的價錢,轉讓給包玉剛;包玉剛協助李嘉誠從彙豐銀行承接和記黃埔的9000萬股股票。”
一個決定兩家英資企業命運的曆史性協議,在華商兩強低聲密語中順利達成。 最終結果,他們都如願以償地坐上英資洋行大班的寶座。
人生一世,每個人都希望能出人頭地,事業有成,然而要實現自己的追求,除了自身的不懈努力之外,更需要借助外力,比如,借助別人的資金、別人的智慧與才幹、別人的渠道,等等。善於借勢者,一順百順,事事如意;不善於借勢者,處處掣肘,舉步維艱,淒風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