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分享與合作(3)(2 / 2)

勞生聽了當然很生氣,但他沒有立刻表態,他要看看他的助手有什麼反應。那位久病初愈的年輕人上班後很快明白這些流言蜚語是一位與自己爭職位的人散布的,他覺得有必要向勞生闡明情況。在一個周日,他請勞生吃飯。

這位助手重複了公司裏對他的流言,並解釋自己雖然飲酒,卻從沒有沉溺於此,他不停地申訴著,把自己的心裏話都掏出來,但勞生隻是靜心聆聽,他一言不發,那位助手以為勞生再也不會相信他了。

這時勞生說道:“你要告訴我的話都說完了嗎?你的困擾我都知道了。”於是,他叫侍者拿來一瓶香檳和兩個酒杯,斟滿後,勞生對他的助手舉起酒杯說:“我相信你,祝你健康!”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交往時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信任別人。勞生雖然對飲酒極為討厭,但他卻沒有“由物及人”,他置流言蜚語於不顧,完全相信他的助手不是一個為酒所困的酒鬼,他的寬大胸懷,令那位助手感激涕零。以後無論發生什麼事,相信助手也會對勞生絕對忠誠的。

信任是朋友間友誼的開始,也是友誼發展的推動器,又是維持友誼的根基。如果朋友間相互猜忌,彼此間架起一道“電網”,那朋友關係也會宣告破裂。

信任是雙向的,當別人對你有所委托,有所期待,你千萬要盡力去完成,不要辜負了朋友對你的信任。在公司裏也是如此,無論是對上司的命令還是對方的委托,你都一定要接受下來,即使對方是口頭托付,你也要聽在耳裏,記在心上,不要當做“耳邊風”,既然答應了就要努力去做,認真對待,如果難以完成全部工作,最好事先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向對方說清楚並表示歉意;答應對方的時候,態度要積極主動,腦子要沉著冷靜,一旦接受委托就要不惜代價完成好,這樣才能不斷地得到上司的信任與嘉許。

7.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李嘉誠說:“商業合作必須有三大前提:一是雙方必須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須有可以合作的意願,三是雙方必須有共享共榮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

成功者大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廣闊的人脈網絡。而要想使自己擁有廣闊的人脈網絡,惟有大度量,能容世上形形色色之人才可以。清代有首詩說得好:“駿馬能曆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保長以就短,智者難為謀。生才貴適用,幸勿多苛求。”所以,要想以強大的人脈來助自己成大事的話,就要有容人之量,胸懷全局,不可因一己之好惡,被隨意的“情緒”牽著鼻子走,以致失去他人之心,誤了大事。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要想成為人上之人,必須要能容人、容言、容事,看人長處,讚其優點,求同存異,以大局為重。在《三國演義》中蜀國宰相蔣琬在這方麵就做得很出色,他以德報怨,化敵為友,對不認同自己的人,對汙蔑、誹謗自己的言論,都寬容對待,大度能忍。最後終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出色的治國才華,征服了眾人,收攏了人心,建立自己強大的人脈網,更使蜀國上下一心,穩定住了變動的局勢。

蔣琬憑借其“以安定民眾為根本,為政重實效,不做表麵文章”的務實、穩重的作風,深得諸葛亮的賞識,留下遺言推薦他繼任丞相一職。蔣琬上台後,有許多人不服氣。蜀國另一位大臣楊儀,自以為自己做官的時間、資曆都比蔣琬要深,但官階卻位於他之下,並且未得到重賞,所以自恃功高經常口出怨言,對別人說要是在諸葛丞相初亡時,我帶著人馬投靠了魏國,就不會有如此抑鬱不得誌的下場了。後主劉禪聽到此傳言,大怒,就要治他的罪問斬。

蔣琬雖知楊儀不服自己,但罪不該死,反而替他去求情。

蔣琬手下有個謀士楊戲,和他討論事務時,他常常一聲不響。有人借機中傷楊戲,向蔣琬告密說他傲慢無禮,不把現任丞相放在眼裏。蔣琬深知一個人若對另一個人沒有好感的話,甚至是懷有敵意,那麼無論用何種方式都很難改變對方,而且,若計較一時一事,就有可能演變成門派鬥爭,不利於國家安定。於是他反過來替楊戲辯解說:“楊戲不過是性情內向,言語謹慎罷了。以後不許在我麵前說人是非。”

蔣琬就是以其寬容大度、求同存異的處事氣度,贏得了眾人的敬仰,贏得了廣泛的人脈,在諸葛亮去世後的一段時期裏,對穩定蜀國民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與人交往難免遇到不順心的事,或被羞辱,或被誤解,自尊心受到強烈的挑戰。麵臨這種狀況不外兩種處置方法:一是針鋒相對,堅決反擊;二是以退為進,強忍自安。實踐證明,有時候,能忍者恰恰是強者。這裏所說的“忍”,是指為了大局、為了長遠利益而把他人強加給自己的痛苦、怨憤強咽下去,不予反擊,求得息事寧人的一種處世方法。有句俗話說:“百忍成金”,它從某種意義上道出了“忍”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