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你又會在一刹那中,回憶起有關《西遊記》的各種故事。那是在很小的時候由老師或者家長講給你聽的。這些故事都講到了孫悟空——他原本是隻猴兒,後來變成了神仙,可是不知怎麼的,它還具有一個“人”的優良品質:
他有一雙火眼金睛,能一下子看出幾千裏遠,更能一下子看清對麵站的是好人還是妖怪;
他有一根金箍棒,專打妖魔鬼怪,而且千變萬化,隻要向空中一扔,嘴裏念句咒語,想讓它變什麼,它就能變什麼;
他腦門兒上還有一條金線一樣的印痕,抓不斷也撓不去。這是當初觀世音留下的懲罰,隻要他不聽話,觀世音一念咒語,那印痕就深深地向腦袋裏麵“箍進去”,疼得他滿地打滾兒,後來觀世音把咒語傳給了唐僧,唐僧就隨時可以處罰他,也不管自己說得對不對。比如,他明明用火眼金睛看破了妖怪的真麵目,可唐僧是凡人,一點也看不出來,於是就念“緊箍咒”懲治他,甚至把他趕走。誰知他前腳剛走,妖魔後腳就到,放心大膽地迫害唐僧,最後還得豬八戒到花果山去請他回來收拾妖魔……
就這樣,隨著這些《西遊記》故事,隨著連環畫、動畫片進入你的視野和腦海,孫悟空也就牢牢地在你頭腦中紮根了。每逢過春節,時常能碰到孫悟空的麵具和金箍棒玩具出售,男孩子們總是踴躍購買,拿回家裏好一陣耍弄,好痛快、好過癮呀!現在,你隨著我偶然走進了京劇劇場,並且偶然地觀賞起京劇中的猴戲來了。就在孫悟空撂下衣袖的這一刹那,就在觀眾們震耳欲聾的歡呼聲中,京劇這一種藝術,京劇這一種中國古老深厚的文化,可以說就已經被完全地、徹底地接受了!
我這樣說是有證據的——
比如,孫悟空的那張臉,明明是用油彩很仔細畫過的,內行人管它叫做“臉譜”。但“臉譜”畫在別的人物臉上,你未必承認,可是畫在孫悟空臉上,一個倒置的“紅葫蘆”,上麵用金色和黑色勾出眉、眼、嘴巴,多神氣,多威風,多逗樂呀!這,難道不就是當初你聽故事時,隨著幻想的翅膀飛騰著的孫悟空的形象嗎?
比如,舞台上孫悟空的抓耳撓腮,雖然隻有三下兩下,可一下子就能把人帶回到童年時代的動物園!但是猴山上下,那些“漫山遍野”的猴兒,也不是什麼時候、什麼動作都“好看”的;他們還滿地拉屎,很臭、很臭的。而現在京劇舞台上的孫悟空,不動則已,一動就能引發你的美妙聯想,這還不高明嗎?
比如,孫悟空的站相也是不同於動物園的猴子的。動物園的猴兒很少直立起來,而舞台上由人扮演的孫悟空,是美猴王,是齊天大聖,由於是一個很值得讚歎和同情的“人”,所以就必須像人那樣站起身子——並且要用站著的姿態,去和周圍的“人物”(比如豬八戒、沙和尚、唐僧、牛魔王、鐵扇公主、玉皇大帝、如來佛和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發生這樣那樣的聯係。這裏的聯係都是“事兒”,孫悟空“做”這些“事兒”時,得有一個基本的姿態,得有一個基本的“站相”“坐相”以及“打相”。於是京劇中的孫悟空,就特別講究這三“相”。他站立時,重心總是落在一隻腳上,另一隻腳僅是腳尖點地;手也總是一個在上,一個在下,在上的那隻常常倒轉過來,手掌朝下地搭在眼眉上麵,似乎是為了遮擋陽光,幫助遠望。說到坐,大約他的屁股從來不沾椅子,總是一下就蹦到椅子麵兒上,蹲在那裏和別人有說有道。還有打,因為他已經神通廣大了,重要的不是說明他是否能夠戰勝敵人,而主要是讓他通過“打”來表現他的“猴兒氣”(換句話說,就是猴子所特有的機靈、聰敏、狡猾、智慧)。
在孫悟空和他周圍的人物群像當中,我猜你最喜歡的一準是孫悟空。由他帶頭演出的京劇猴戲,也就理所應當地被你接受、被你歡迎了。
親愛的朋友們,如果你還沒有看過京劇,那麼我建議你第一次就去看猴戲。這樣,你就能輕輕鬆鬆地被孫悟空這個精靈,領進京劇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