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當有啥用(3 / 3)

從行當角度說幾句京劇團的編劇和話劇、電影編劇的區別。後者本身可以算作作家,至少是劇作家。當他深入曆史或現實的生活之後,當他形成了他自己對生活的理解之後,他就可以開始動筆了。這時,他隻管他自己——他要把自己想說的話,通過自己的人物都說出來,或者通過自己的人物關係“說”出來——他此時顯示在心中的舞台、銀幕的世界隻是他個人的理想世界。作家心目中的人物根本沒有行當,都是比生活中的“活生生”還要“活生生”的人,並且都是“一步到位”的。作家隻要自己覺得痛快淋漓了,就覺得完滿無比了。等他寫完了,交給了導演;導演如果覺得好,就由導演去選擇演員,並且指揮演員去體現作家心目中的那個美滿的世界。京劇編劇的工作可跟這完全不一樣。他最初也會有自己的想法的,但是絕不能匆忙動筆。他得仔細盤算一下,自己準備給哪位主要演員去演,自己心目中的這位主角,從行當講和那位主演是否吻合?還有,人家劇團的次要演員的行當如何?自己戲裏的其他角色的行當,是否人家劇團都有?如果這些問題沒有障礙,那麼自己胸有成竹之後,就不妨去找那位主演,把故事講給他聽,特別把能夠讓他發揮個人技巧的細節詳細描畫一下。如果主演有興趣,並且在思考後具體參與了意見(比如哪場“我”穿什麼服裝、“我”來點什麼絕活兒之類),編劇就可以動筆了。寫完之後,得先拿給主演品評,讓他站在個人行當的立場上去“橫挑鼻子豎挑眼”。然後交給有關的演員,讓這些次要角色也去考慮他們的行當是否合適。等這些問題都解決了,才是“下排演場”的恰當時機……

再講一下行當和劇團的關係。每個能開鑼唱戲的劇團,都應該是行當齊全的,並且在每個行當之中,還得再分出幾個檔次。還比如醜行,最好的醜被同行稱為“大醜”,差一點的稱為“二醜”,再差些的就稱為“三醜”。遇到一個戲要排演,劇團裏的演員不用問就知道自己“來什麼活兒”。如果自己平時是“大醜”,那麼甭問,劇中戲最重的醜角就一準是自己的。其他行當,其他人,都依此類推。演戲的第一步,就是“我以我的行當的應有水平,把由這一行當所扮演的人物的基本素質演出來了”,也就算完成了初步任務。於是,演員就可以登台公演,這時演員所完成和實現的,就是人物性格的“類型化”。

戲班排戲從不拖拉,因為京劇新戲講究的是“兩步到位”,隻要從行當角度講基本達到要求,就可以拿上舞台。京劇的觀眾是“奔人”(尤其是奔主要演員)去的,而且是講究反複“奔”同一個主演的同一出戲去的。隻要“人”(特別是主要演員)在戲中有長進(換言之,隻要確實能從第一步走向第二步),觀眾不但不煩,反而興趣更大。這樣看來,京劇排戲有自己獨特的規律,先按照行當的模式搞一個粗路子,搞出粗路子就和觀眾見麵;然後演員再精雕細琢,再聽取觀眾的意見逐步提高,最後由“類型化”向“個性化”過渡。這樣做成活率高,很少夭亡在“母腹”當中。同時也培養和尊重了觀眾,演員和觀眾一起提高。這,大約就是京劇利用行當“兩步到位”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