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的不是歌(2 / 3)

我們以《文昭關》[10]為例加以說明。伍員一上場有兩句唱“伍員馬上怒氣衝,逃出龍潭虎穴中”——他全家被楚平王所害,如今一個人逃了出來,身後肯定會有千萬追兵趕來,看來形勢夠緊張的。這時需要先從大的方麵進行規範——由於情勢所迫,似乎以唱西皮為宜;再具體研究這兩句應該用什麼板式——人物剛剛上場,矛盾還沒有完全展開,因此不能選用那些旋律複雜的板式,似乎散板為好。兩下裏一綜合——就成了西皮散板。再講如何設計大段唱腔的綜合板式。《文昭關》的後麵,伍員獨自借宿在東皋公家中,心神不寧,徹夜難眠。他獨自上場,需要唱一小段。坐定之後,打一更,需要唱一大段。起二更,東皋公暗上,唱一小段,下。起三更,伍員再唱一段。起四更,東皋公暗上,唱一小段,下。起五更,伍員愁白了胡子,激憤唱出“歎五更”的最後一段。東皋公上,發現伍員頭發和胡子變白,認為可以混出關去,伍員再唱一段,二人同下。根據上述劇情,當初演這一折戲的老前輩所做的安排一直流傳、延續到了今天——伍員上場的一小段,唱西皮流水。起更後,整個改二黃。初更後伍員唱變化多端的二黃慢板(十六句),二更東皋公唱規範的二黃原板(四句),三更伍員唱婉轉多姿的二黃原板(十句),四更東皋公喝規範的二黃原板(四句),五更伍員再唱激憤多變的二黃原板(十句)。天明後二人相逢,東皋公唱二黃散板上,伍員夢中驚醒,唱二黃倒板轉散板,最後再轉二黃搖板。這樣擺布唱腔的板式,應該說煞費苦心,布局勻稱,起承轉合,十分妥帖。

近半個世紀,京劇在處理“賣唱兒”的大場子時,已經形成了一種“倒、碰(即回龍)、原(或慢轉原)”的習慣路數。現在,搞組合板式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不要千篇一律,二是要努力在相似中追求不同。

(二)歌曲隻在一般意義上追求聲情並茂,京劇唱腔則講究一種說不清的韻味兒。

不知能否這樣說,歌曲的曲譜是一個確定了的東西,歌唱演員接到它,隻能體會它、琢磨它、生發它,卻不能變更它。歌曲演唱上的聲情並茂,是建立在絕對尊重曲譜的這一前提之上的。同一首歌的曲譜,歌手甲接到它,隻能根據自己的條件去加以發揮;歌手乙接到它,同樣也隻能根據自己的條件去唱。熟悉樂理的聽眾,隻要拿到曲譜,再問一聲是誰演唱,就立刻能估計個八九不離十。

京劇則全然不同,曲譜並不能完全表現演員的演唱水平。業餘愛好者按照曲譜去學,也是絕對學不出來的。著名演員拿到音樂設計人員編寫的曲譜,看幾遍便丟開了。這時他通常要想許多問題——第一,他設計的“對”人物的“路”麼?著名演員要重新研究劇本,研究是唱西皮還是二黃,抑或南梆子、四平調什麼的,到底哪一個大類更符合人物此時此地的心情。然後再研究選用什麼板式最符合傳統又最帶有新意。把上麵兩個係統一交叉——如果音樂設計搞的正巧也是這個,那麼就無須推倒重來了。還有第二,他設計的“對”我(演員)的“路”麼?因為我是個有影響的演員,所以我每唱一出新戲,就必須給喜歡我的觀眾一些新東西。這些新東西既不能離開我以前所走的道路,又要能體現我向前邁了一步。注意:這裏邁的隻能是一步,既不能是兩步,也不能是半步!為什麼這樣想呢?因為半個多世紀以來,但凡有成就的京劇演員都會有“自己的觀眾”,他們習慣“追”著演員看,不管演員演什麼戲,不管天氣如何和劇場遠近,都以“一場不落(缺)”作為驕傲的標誌。既然有這樣一批戲迷崇拜自己,自己就沒有理由讓他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