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鞭
中國古人時常要騎馬。可騎馬在舞台上沒辦法表現,舞台方圓太小,馬匹是無法馳騁的。真馬出現在舞台上,演員也怕它失去控製。京劇終於戰勝了這種尷尬,發明了一種聰明的舞台表現手法——用一根小小的馬鞭就徹底解決了,而且解決得無比漂亮。這種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國的美學。巨大的馬匹被整個的省略,但騎馬人那種特定和優美的姿態卻鮮明地顯現出來。同時這一根虛擬的馬鞭,給演員以無窮無盡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揚,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還在家門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裏。馬鞭本身具備一種裝飾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馬鞭時,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方法。
馬鞭是實在的道具,是可感覺可使用的。京劇還有一些虛擬的道具,但一樣可感覺可使用。比如《拾玉鐲》中小姑娘緔鞋底,鞋底是實的,針線可是虛的,但在演員手裏,“無”遠遠勝過了“有”。
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壺酒杯。主人一聲吩咐“酒宴擺下——”,仆人立刻把酒壺酒杯端上舞台。主人和客人舉杯喝酒,一杯又一杯,但就是不見吃飯吃菜,可客人也一樣吃“飽”了。京劇一般是不把飯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戲”。比如《金玉奴》中有一個細節,小生演員用飯碗喝完豆汁,又用嘴去舔筷子,如果沒有這一“舔”,那飯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
亮相
京劇還有一種奇特之處:雙方正在對打,激烈到簡直是風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緊張,一個個大氣不敢出,都把眼睛睜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間,誰就把對方給“殺”了。然而也怪,就在雙方打得不可開交之際,那緊張而又整齊的鑼鼓聲忽然一停,人物的動作也戛然而止——雙方臉對著臉,眼睛對著眼睛,兵器對著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種定身術給製服了!小孩子和外賓忍不住要問:“如果他們當中哪個先‘醒’了,拿起兵器朝著對方一刺,對方不就‘完’了嗎?”
問得有理,但這恰恰是京劇藝術的高妙之處。俗話說:“一動不如一靜。”古詩也說:“此時無聲勝有聲。”講的就是這種情況。“靜”,越發能顯示武藝的高強,越發能顯示必勝的信心。
還有一種“刀(槍)下場”,可以視為動態的亮相。雙方正在交戰,一方被打敗,跑下去了。可勝利一方不緊追,反而留在原地,掄圓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槍)耍了個風雨不透。這,哪裏還是戲劇?這,不太像雜技了嗎?您說得太對了,這就是京劇中的雜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還保留著。它的存在,就是為了凸顯人物的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