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迪斯尼(1 / 2)

н\b�Ԯ1984年,中國京劇院一團團長要我寫一個短小的童話京劇。她說:“我們準備到中學和小學裏演出,童話京劇必然受歡迎;我們出國時,童話京劇同樣會受到歡迎。”於是,我寫了隻有一場的童話京劇《夢遊迪斯尼》。

故事是這樣的:中國小朋友晶晶接到美國小朋友珍妮的邀請,要她帶領自己三個玩偶當中的一個,去美國迪斯尼樂園一塊玩耍。三個小玩偶(孫悟空、大熊貓和小饞貓)爭執不下,於是在夢中結伴來到迪斯尼樂園。小饞貓偷吃了大香腸,被唐老鴨抓住後卻謊稱自己是大熊貓;大熊貓幫助白雪公主克服困難之後,不願意顯露真實姓名,索性就講自己是小饞貓。後來,孫悟空遇到老朋友、迪斯尼樂園大總管米老鼠,偏巧唐老鴨、白雪公主趕來報告——大熊貓做了壞事而小饞貓做了好事,孫悟空不相信,於是就和米老鼠一起進行調查。“戲”就從這裏展開,小饞貓幾經思想鬥爭,最後承認了錯誤,所有的玩偶和好如初——夢境也就在這裏結束……劇團的演員都承認這出戲的故事“很好玩兒”,也“很具有兒童特點”,估計排成小歌劇或者小話劇都沒問題。但是作為京劇,排演的困難就太大了——比如,還要不要鑼鼓點伴奏?舊戲中孫悟空舞棍弄棒時必須有鑼鼓點,一旦沒有,孫悟空的矯健身手就表現不出來了。可是米老鼠、唐老鴨走路、辦事時還需要嗎?他們很難像傳統戲裏的中國古代人物那樣邁著方步上場呀!

比如,這出戲如何作曲?是依舊唱“西皮”“二黃”?還是為米老鼠、唐老鴨設計一些類似西方歌劇那樣的唱段?如果中國玩偶和美國玩偶各唱各的,那不就亂了套?那還叫什麼京劇?

還比如,孫悟空素來在舞台上以動作靈巧著稱,可大熊貓怎麼才能不顯著笨重?大熊貓畫成畫好看,真要讓它走上舞台,滾圓的身軀如何才能顯得不臃腫?

此類問題,還有很多、很多。

總之,劇團的朋友認為,盡管這出戲的“意思”不錯,但京劇“沒辦法演”,或者“演出來的不像京劇”。在編寫京劇劇本時,編劇感興趣、而演員卻覺得“沒法兒演”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最後的結果就是不了了之了。

在多年後的今天,尤其是寫到這裏的時候,《夢遊迪斯尼》那出小戲沒能排演引起的遺憾早已淡忘,但是“夢遊迪斯尼”這樣一個可能使得京劇恢複童心和生機的重大議題,卻不能不認真在此討論一下。

我覺得——

一方麵,從各種藝術本身的優長和短缺來講,是有“能演”和“不那麼能演”的區別的。既然擺在我們麵前的藝術形式十分多,我們何必“哪壺不開提哪壺”呢?何必專門和某種藝術的形式作對呢?

另一方麵,任何一種藝術形式上的長和短,都不是絕對的,又是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做出調整的。尤其是一些很有影響的劇種(就像目前的京劇),由於程式過於穩定,使得京劇已經老態龍鍾了。如果我們對此漠然視之,那麼就隻好在不久的將來為京劇唱挽歌,或者默默地把它送到博物館中“下葬”。

後一種情況顯然是不應該發生的。但是,要想對現實中已經步履蹣跚的京劇做出有效的調整,恐怕也不是那麼容易。在這方麵,最近幾十年中我們費了不少力氣,但是收效不很大。所以在今天重新提起此事,我們就應該痛定思痛,講究一下工作方法。

我覺得,對目前給大人(甚至是給老人)看的京劇,凡是過去做對了的仍然可以繼續去做;現在,則應該開辟一條新的道路——要為兒童、少年排一些“從兒童的眼睛去看、從兒童的耳朵去聽、用兒童的心去理解”的京劇。

這一點我們做得還很不夠。近年,為了“從娃娃抓起”,許多地方都組織小朋友從四五歲時就學唱京劇。唱什麼京劇呢?都是唱那些隻有“大人才懂得”(甚至是“古人才懂得”)的“成人京劇”。讓七八歲的小姑娘唱《紅娘》選段,怎麼可能唱得好呢?你想,她自己還沒談過戀愛,怎麼可能給正處在熱戀中的一對青年男女“穿針引線”呢?再比如,讓十來歲的小男孩去唱《四郎探母》,他知道多少關於“楊家將”的傳說,他能理解拋棄原來的妻子、隱姓埋名之後又娶了仇敵的女兒的人是什麼心情嗎?可是,在目前培養小朋友學京劇的少年宮裏邊,都是不管懂得不懂得,先學起來再說,先唱起來再講。等到唱腔的板眼都對了、等到身段表情準確無誤了之後,慢慢地再去理解劇情。這樣做的後果,實際上就是下大氣力去培養一批“小老藝人”。隨著他們一天天長大,他們的確是和京劇的“傳統”步步接近了,但是也和時代的脈搏越來越疏遠了。這,顯然不是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