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迪斯尼(2 / 2)

正確的辦法應該是“三步棋並舉”,或者叫“三步棋逐步深入”。

第一步,是認真搞一些小孩題材的京劇。就像《夢遊迪斯尼》這樣的戲,從題材上講,它應該是屬於20世紀90年代的兒童、少年所理解、所感興趣的。雖然在“京劇化”上困難比較多,也是值得搞的。因為排這樣的戲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保持、發揚小朋友的天真和童心。它的觀眾主要應該是小孩。我們過去也排過一些以兒童、少年為題材的京劇,像30年前排演的《草原小姐妹》,實際上還是用大人的觀點去處理的。最後的演出,實際也是演給大人看的。

第二步,是把排演兒童題材京劇中的經驗,拿到排演以成年人的活動為題材的新戲中。這樣,就可以進一步錘煉京劇的表現程式。它的觀眾可以是大人,也可以是小孩。比如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故事,比如以前我們排演過的許多新編曆史劇或傳說戲,像《滿江紅》《正氣歌》《八仙過海》《碧波仙子》,等等,以往的演出都是按照大人(甚至是老人)的想法去做的。現在完全可以拿過來重新處理一下。你不信?那好,如果把這些故事拿給從前的孫敬修老爺爺[28],或者現在的叢薇姐姐[29],他們的講法一定不同於田連元叔叔[30]的評書說法。北京有一家“中國少年兒童藝術劇院”,是演話劇的,可題材不光是童話,也有“正兒八經”的成人題材,但是拿給小朋友演出時,都換了一種“口氣”,變成孫敬修或叢薇講故事的口氣了。其實我覺得,中國少年兒童劇院不應該僅僅演出話劇,應該還有一部分熟悉京劇的人,把適合成人看的故事,運用京劇的表現手段,“翻譯”成適合兒童看的“準京劇”。什麼叫“準京劇”呢?就是“接近京劇的京劇”的意思。讓小朋友先看慣了“準京劇”,長大了再“升格”(就像現在的“升班”一樣),去看目前給大人看的“標準(正式)京劇”。

第三步,是把排演前兩類劇目的經驗,拿回到整理重排傳統老戲的過程中,讓這些老態龍鍾的經典之作重新煥發青春。它的觀眾主要應該是大人,尤其是那些看老戲很有經驗的老人。這裏需要注意,老人不會一成不變。昨天的老人和今天的老人,喜歡的東西不會一樣。昨天的老人可能是一個專斷的老太爺,他在家裏咳嗽一聲,別人就不敢說話了。他喜歡的是封建家長製。譚鑫培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他到頤和園去給西太後唱戲遲到了。對於一個藝人來說,這件事罪過不小。西太後看完戲後,把譚鑫培叫到跟前,問他為什麼來晚了。譚回答說:“都怪奴才平日治家太嚴。”這話繞了個大彎兒,誰也聽不明白。於是西太後讓他把話說明白些。譚這才講:“我在家裏睡午覺睡過頭兒了,家裏的晚輩兒都有點怕我,誰也不敢把我叫醒……”西太後一聽反而高興了,麵對兩邊的大臣講:“你們聽聽!你們聽昕!他一個唱戲的,家裏的規矩都這樣大,可你們呢?可你們呢?”意思是說,你們這些做大臣的,就等於是皇上家的孩子一樣,能像他家裏的孩子對待譚鑫培那樣對待我嗎?西太後一高興,不但沒有治譚鑫培的罪,反而還給了譚不少賞賜。今天的老人當然不會等同於譚鑫培,也更不會等同於西太後。他們都有自己的奮鬥經曆,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在社會上和工作中,都注意培養和開展民主作風。同樣的道理,明天的老人又勢必會比今天的老人更強。老人如此,老人的京劇同樣如此。

京劇是詩劇。詩的本質是天真,是赤誠。盡管今天的京劇表麵上已經十分衰老,盡管今天的京劇程式十分凝固,但隻要用“童心”這一把“火”去點燃,就一定能把僵死的東西燒化,然後重新凝結出新的程式來的。正是這個道理,我才產生了上麵“三步棋並舉”或者“三步棋逐步深入”的看法。小朋友,你覺得有沒有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