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京劇(1 / 1)

在中國戲曲的大家庭中,京劇自其誕生之日,就以“家長”的麵貌出現。這種日子已經維持了一百四五十年。作為“家長”,最初它還是很和氣、很隨便的,它曾經在同一個舞台上,讓河北梆子與自己同時存在,當時人們稱呼這種演出方法叫做“兩下鍋”。後來,它就慢慢變了脾氣,對於其他弱小的劇種,開始擺起“家長”的架子來。可是,當京劇正在擺架子的時候,有許多年輕的劇種迅速成長了。先是在本地紮根,然後又一步步向外邊擴張地盤。於是,在珠江和長江流域,在東北的黑山白水之間,許多地方戲成了當地的主要劇種。而京劇的地盤隻剩下華北一帶和上海等少數幾個大中城市。今天,除了京津仍然盛行京劇之外,其他地區的京劇團大多岌岌可危,有的甚至不得不解散了。

京劇在它的大本營北京,蕭條的情況特別明顯。雖然正式在編的京劇團有16個之多,但每天晚上上演京劇的劇場,一般也隻有三四個,而且上座率一般也就在四五成左右。這可怎麼辦?另一方麵,在北京自發形成的票房卻比比皆是,據熟悉這方麵情況的人統計,至少有三四十個之多。如果同時活動起來,總人數可在萬人以上。但是奇怪得很,這麼多熱衷於京劇的票友卻很少進劇場,他們在露天的簡陋活動場所中自得其樂,他們也很注意師承,那就是從以往的唱片中追尋某種“韻味”。

這種矛盾的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思索,並且應該從思索中找出應對的辦法。最近這幾年在“振興京劇”的口號下,人們已經采取了若幹措施,也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為了使得京劇在我國未來的現代化過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也為了讓京劇在未來的國際文化交流中起到應有的作用,那麼,京劇的當務之急就是應該抓緊理論研究,從學術上為京劇定性、並且找準京劇應該承擔的任務。如果這一項工作做好了,那麼京劇演出的實踐就會興旺起來,京劇就會對時代、對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

未來的京劇,應該是一種什麼樣子呢?應當承擔什麼樣的任務呢?

第一,它本身的舞台藝術應該進一步提高,趨向古典、趨向經典。

因為目前舞台上經常演出的京劇劇目,以及經常顯露的表演方法,大多處在一種“金沙不分、龍蛇混雜”的狀態之中。有很好的,有比較好的,有比較糟的,甚至還有少量壞的。而且,如何采取最有效、又最簡便的方法去看京劇、去品評京劇,是當前很多人還沒有注意到的一個問題。因為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應該力求尋找一條最省力、又最有效益的辦法才對。偏偏喜歡京劇的人對此不很注意,結果事倍功半的時候很多。換句話說,就是欣賞京劇應該遵循一條科學的道路。而現在的問題有兩個:一是京劇本身還不夠科學,二是科學地欣賞京劇的辦法還沒有找出來。

怎麼去提高京劇的舞台表演藝術呢?辦法也有兩條。一是把存在於舞台的各種劇目、各種表演方法都加以整理。二是像第十八節所談的那樣,“從娃娃抓起”,這“娃娃”不僅是指吸引兒童少年來欣賞京劇,而是要按照兒童的心理去“再造”新一代的京劇。隻有把這兩個方麵結合起來,我覺得京劇才有希望,才有可能健康地走向未來。

第二,京劇應該承擔起輔導地方戲劇種和幫助電影、話劇實現民族化的任務。

在中國戲曲三百多個劇種裏,京劇屬於幾位老大哥當中的一位,而且還不算是太衰老的老大哥。他完全應該、也完全能夠擔負起輔導其他小弟弟、小妹妹劇種的任務。昆曲是一位比京劇資格還老的老哥哥,近年他比較安心於輔導小弟弟、小妹妹。像杭州的幾十位昆曲老藝人,就輔導出了一個“浙江越劇小百花劇團”,一下子名震全國!京劇的許多老藝人,目前仿佛還不太樂意當教師,尤其不願意輔導地方戲劇種出人才。

電影、話劇本來不屬於中國的“土產”,它的老家在外國。如何讓它們真正在中國安家落戶?恐怕就需要京劇來幫一幫忙。因為在電影、話劇出現之前,中國的老百姓早就習慣喜歡了京劇。京劇那一套審美觀念早就深入人心了。現在,讓洋東西為中國服務,京劇總不能袖手旁觀吧?

第三,京劇通過提純和耙梳,應該在藝術上對京劇文化有所豐富、有所完善。

過去京劇曾經有過幾度繁榮,研究一下繁榮的原因,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是當時當地的京劇文化,在藝術的背後支持著舞台演出獲得繁榮昌盛。現在京劇不景氣,現象表現在舞台上,根子實際產生在京劇文化的衰落上麵。所以現在抓京劇的振興,實際也應該從京劇文化抓起。從文化入手去抓藝術,事半功倍;反之,就事倍功半。

京劇曾經是咱們老祖先留下的國寶之一。今天還是不是呢?今後還是不是呢?這答案且不要匆忙定,還是請大家都來參加(演戲、看戲都算),通過“參與”,才知道它到底好在哪裏,不足又在哪裏。知道了這些,然後就可以讓它好的地方更好,不足的地方化有為無——這樣一來,豈不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朋友們,京劇的未來也就算交給你們了。請你們多關心它、多愛護它,同時也嚴格地要求它。朋友們,你們可要負責到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