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梨園沒不愛吃的
梨園人的“活兒”累,累過之後就需要補充。就在補充的同時,往往又不知不覺繼續研究起藝術來,於是舞台表演和飲食文化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實現水乳交融。梅蘭芳在《舞台藝術四十年》中,曾回憶當年在北京有名的山東飯館“泰華樓”吃飯,曾問夥計最普通的“小碗燴餅”為什麼會那麼好吃。
梅問:“餅擱在鍋裏,為什麼清湯不變渾濁?餅很爛,為什麼擺在碗裏一絲不亂?餅為什麼那麼入味,還帶著焦香?”
夥計笑答:“這都是掌櫃的精心設計出來的。我們用的餅得是頭天烙出來的,至少晾上一夜。因為當天烙出的餅,一燴就發粘,不好吃。要把頭天的餅切好了擺在漏勺裏,大鍋滾開的高湯,一勺一勺往漏勺裏澆,澆透了往碗裏一倒,不帶一點湯,另外再加勺用文火燉的原鍋清湯,所以湯是清的,最後再加一點糟鴨絲和豆苗提提味兒。”
這番談話分明進入了藝術境界。“小碗燴餅”並沒有使用山珍海味,但它在技法上確實費了一番腦筋,幾個“回合”全都恰到好處。聯想到舞台表演,人物服裝也不是越華麗越好,過去京劇有句老話,叫做“寧穿破,不穿錯”,就是這個意思。京劇史話稱讚尚小雲《四郎探母》的蕭太後特別有氣度,但歸功於他穿的那件“旗蟒”是清宮中的原物。這樣講就本末倒置了。因為清宮原物,或許華貴有餘,但舞蹈起來肯定會有妨礙,穿上那樣的服裝是不利於演出的。尚小雲為什麼能演出氣度來?則和他與清宮人物的結交有關,平時見多了,對其身分、動作摸熟了,到了舞台之上,稍加融彙,就成為“京劇化了”的動作。
我覺得,把梨園名伶關於吃的談話,編輯出來,肯定會是非常好看的一本書。名伶們會戲,也就會吃;相反會了吃,演戲自然高人一籌。真是兩不耽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