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V老北京有許多小吃,市民遊蕩市井時,遇到肚子餓,就習慣在小攤兒上“找兩口兒”。
這話什麼意思?為什麼不是“吃一口兒”?因為並不是真餓,所以吃點兒這個,再品點兒那個,既為充饑,更為了玩兒。除了惠而不費,還能點綴風景。
究竟是誰點綴誰?舉幾個例子,您自己先琢磨著。
京劇名家王金璐20世紀30年代在北京學戲時,因為家裏窮,餓了,大都帶著幹糧來到前門外“月盛齋”的門口,“就”著那股香風將梆硬的幹糧咽下肚子的。“月盛齋”是家百年老店,它做的燒羊肉馳名遠近,夏天買主尤其多,買主進門還多帶著個空罐子,夥計一見就招呼:“這位爺——您是來點牛的,還是羊的?”因為這店中主要賣兩樣兒:醬牛肉和燒羊肉。如果您眼睛盯住了燒羊肉,夥計隻需再問一下分量就可以下刀子啦。最後,拿鮮荷葉把肉給您包好,再把空罐子拿進櫃台,從旁邊的一個大缸當中舀進幾勺燒羊肉的湯。您把肉和湯拿回家,先把肉改改刀,另外再做些撈麵條,晚上在大樹底下進餐,那份兒美就甭提了!您吃得美啦,旁邊鄰居也看得饞(饞其實也是一種美)啦,於是“風景”也就出來啦。
夏天天熱,路邊有賣酸梅湯的。“來一碗!”聽到這聲招呼,小販連忙盛上。主顧稍一品嚐,就能喝出是用酸梅“泡”出來的還是“煮”出來的。“泡的”好喝,但不如“煮的”來得快。還要能夠喝出甜味的來路:是白糖還是二貢糖?後者才算“正路”。老北京的吃食無論大小,該是什麼就得是什麼,偷工減料不成,移花接木更不成。顧客盡管再挑剔,隻要一進琉璃廠街上的“信遠齋”,心裏就立時誠惶誠恐了。一進門兒,熟識的小夥計就主動招呼:“爺!您來了!”說著,用那竹子做的小提子,從那青花大瓷瓶裏,舀出滿滿一碗,恭恭敬敬端到您眼前。店鋪中正有別的客人說閑話——比如“昨天裏梅蘭芳梅先生和馬連良馬先生一塊來過,二位大名伶是從琉璃廠畫鋪出來,一抬頭,發現太陽挺毒,於是腳下一拐彎,就進到咱們店來啦。他二位和店裏都認識,一邊坐在八仙桌邊上喝著,一邊和東家、夥計聊開了閑篇兒。二位問過店裏的生意,隨著就談起自己近來正幹什麼……”說到這兒,夥計不知不覺也進入了角色,學名伶說話的聲兒就如同台上唱戲一樣,學他們的動作,當時手上的那把扇子,一會兒變成了馬鞭,一會兒變成了刀槍……您聽著聽著,也就忘記自己是誰了,腦子全讓這一番話給勾了去啦。您一準慶幸,一碗酸梅湯值幾個錢,卻“聽”到了兩位大名角兒的台下風景!
前門外各種小吃攤兒極多,我隻說一家“炒肝兒”。它位於鮮魚口胡同內,門麵不大,但名氣不小。名為“炒肝兒”,實際是把豬肝、豬腸先“上”成醬色,再炒製,最後才勾芡……它問世後,小店隔壁就是華樂和廣和兩家有名的戲院,伶人每每演出中肚子餓了,就叫人“去隔壁叫一碗”。這時,這家老板一準親自端上一碗送到戲園子後台。店鋪還發現用原來的大肚子白瓷碗容易賠錢,便專門定做了一種“口兒大底兒尖”的喇叭形小碗,樣子極好看,容量卻有限。久而久之,這種小碗也就成為炒肝兒的專用容器。更有甚者,是後來北京出現了句歇後語,頓使炒肝兒名揚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