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兩口兒”(2 / 2)

“您這人怎麼像炒肝兒啊?”

——被說的人猶自不解。

這才款款揭底:“炒肝兒不是——沒心沒肺嗎?”

還比如北京小吃中的豆腐腦兒,本身是極普通的一種。但據說當時全北京最有名的是兩家——城北是位於鼓樓的馬家,城南是位於大柵欄門框胡同的白家。於是這一來,就有了“南白北馬”之說。中國確實是有種“南什麼北什麼”的習慣,但被讚譽的一定得是某個領域的大名人。20世紀20年代,梨園習慣說“南歐北梅”,歐是歐陽予倩,梅是梅蘭芳。50年代,話劇界盛稱“南黃北焦”,黃是黃佐臨,焦是焦菊隱。沒想到京城裏賣豆腐腦兒的,也膽敢這麼用起來!

最後說一說老北京人嗜好的豆汁,我講述一下自己的經曆。早在20世紀50年代的廟會我就嚐過豆汁,但沒能咽進去;80年代在京劇院工作,多次與名伶一起品嚐,他們吃得挺香,我依然不能下咽。直到前年,有一次朱家潽先生應邀在京味書樓演講,到場的人挺多,我也去了。講座結束後,主人請朱老和我們一些人在對麵的回民飯館共進午餐。主人請朱老點菜,朱老也不推辭,點了豆汁、蔥爆羊肉和炒麻豆腐幾樣“最普通”卻又是“最基本”的回民菜。大約剛被引進京城文化的深處,我由此去品嚐豆汁,結果就喝了“進去”,而且覺得“還不錯”。此後再遇到“豆汁”之類,就不再覺得是障礙了。這就是說,帶著北京文化的“餘韻”去吃,是能吃“進去”的。

京味小吃多屬老北京城宴席之外的一種“餘韻”。它們都很“小”,用料也便宜,但製作者肯用功夫,吃的更肯用心琢磨它,於是慢慢就把自己從事的這一行,經營成飲食業中一道獨特風景。除了惠而不費,更能夠點綴風景——可以是民俗的,也可以是人文的。用這些小吃點綴其間,人的一切行為也成為“文化”的了。這樣“吃”的人越多,風景也就愈發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