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風景(1 / 1)

北京的小吃本身就是風景,吃它的人以及吃的方式、過程等等,則是風景外的風景。等吃完了再看,裏外兩層風景都因吃的過程而加厚,品嚐小吃之人往往也不自覺沉潛在風景之中。且說北京有家名叫“月盛齋”的老字號,百多年來一直以醬牛肉和燒羊肉馳名遐邇。京劇名伶王金璐當初學藝之時,每每帶著幹糧路過前門迤北的戶部街,習慣在其門前“就”著香風吃下——這難道不算一“景”?那時在夏天買燒羊肉,顧客進門往往拎著個空罐子,夥計先秤好肉,然後再給罐子裏盛幾勺湯。顧客拿回家去,把燒羊肉改一改刀,再用這湯下撈麵條吃。前門鮮魚口裏還有個賣炒肝兒的,字號叫“會仙居”。它不過是用豬腸子和少量的肝兒,兌入排骨湯或者口蘑湯,求得個汁濃腸肥。其出名曾靠過報紙宣傳,也靠過旁邊“華樂戲院”唱戲的伶人口碑,最後還借助於社會上的一句歇後語:“您這人可真是炒肝兒——沒心沒肺(哪)!”

小吃如此,大菜同樣如是。昔日北京“八大樓”之首的東興樓,氣派大,器皿精,菜肴的做工好,這些都不去說。但當年就有“吃家兒”專門到這裏去“找”小吃——故意點了個燒茄子。後來等這道菜上了桌,“吃家兒”用眼睛一掃茄子,對跑堂的說:“請堂頭兒。”堂頭兒聞言急忙過來,客人說道:“茄子的顏色——恐怕深了些吧?”堂頭一看,果然深了,估計是沒及時上桌造成的,是菜熟得“過了”。主客都明白,廚房起鍋時菜隻能八分熟,在端的過程中再熟半分,菜上桌時要熟到九分,客人搛菜進嘴的一刹那——正好十分。這道燒茄子顏色深了,顯然是超過十分的明證。堂頭立刻吩咐跑堂的要廚房“再做一個”,同時還向客人再三道歉。我想,昔日這樣到大飯莊“找”小吃的做法,實際是“考”了大飯莊一把。東興樓知錯認錯,就使原來很大的名聲越來越大。這樁知錯就改的美談,也就成為它的又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