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有個“信遠齋”,位置在宣武門外的琉璃廠,專賣的東西有兩樣,一是紅果蜜餞,二就是酸梅湯。後者是專在夏天賣的,這湯怎麼酸甜適口就不說了,咱專說它怎麼賣。當年是用一個宮裏用過的大瓷缸,上邊有很漂亮很細致的花紋。擦幹淨之後,把做得的酸梅湯倒進去。然後四圍用冰鎮上,得鎮一天以上,讓它涼透了。單說賣湯的這位小夥計,人長得精神不說,還得一身短打扮。手裏一根用竹筒做的提子,顧客要時就用它舀。顧客進門,夥計得先搭話:“這位爺,您來碗嚐嚐!”一邊說著,同時就用這提子去舀。那動作是有程式的,得幹淨利落,得讓進門的梅蘭芳、尚小雲們看了舒坦。等滿碗的酸梅湯遞給顧客之後,掌櫃的似乎就應該“出台”啦——真是名伶來了,不妨問人家近來正在排什麼戲。要是老資格的文化人來了,就不妨問近來讀什麼書……
昔日喝過“信遠齋”酸梅湯的人,總不會忘記那一“舀”。“舀”位於高處,是遠景,那夥計一碗接一碗給顧客盛著。掌櫃位於水平線上,是近景,和四麵的客人周旋著。遠景“加”近景,合成為一幅伸縮有致的文化景觀。
“信遠齋”早就搬出了琉璃廠,但生產的酸梅湯依舊在各處的食品店代銷。通常是盛在圓形的玻璃缸子裏,服務員穿什麼的都有,麵對顧客是幹巴巴的一聲:“多少?”顧客態度也差不多:“半斤吧。”服務員手中使什麼的都有,很幹脆的:“給!”顧客交錢,拿東西,走人,一整個過程也就完結。明明還是“信遠齋”的東西,論質量比當年一點不差,但從顧客心裏去感受,酸梅湯明顯變了味兒。我想,作為老字號的東西,在賣的方式上還應講究那一“舀”——隻要堅持的時間一長,它潛在的影響就會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