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些四合院的主人是通文墨的,他午夜之後就獨自進入書房去思索和撰寫春聯,他知道初一天一亮,自己這條胡同的人都要出來挨家挨戶看春聯,看哪家的詞義好,看哪家的書法好,看哪家的春聯和他家大門相互映襯達到相得益彰……性子急的人,大約午夜之後稍微待那麼一小會兒,就要打著燈籠逐家去看。顯然,這是無形的比賽,自己不上心能行嗎?
除夕守歲累了一宿,初一人們習慣不出門,在家裏養精蓄銳。一到初二,不管大人小孩兒,都在家裏待不住了,於是都爭相到親戚朋友家拜年。拜年不能空手,得帶上點心匣子。每家最初都得買上一點,拜年時把它送給親戚,親戚或許又要轉送給朋友,等到這樣一再傳遞過好幾個回合之後,大約春節也就到了尾聲。最後那位打開匣子一看,點心要麼如鐵石一般硬邦邦,要麼早就長了綠毛……在這段拜年當中,人們一再重複著相同的客氣話,千篇一律雖然毫無生機,但每次說的時候,卻又是那麼真誠。
京城人物在春節期間,都習慣不動腦子,隻是使勁去吃去喝去玩去樂。老北京城是一個消閑城市,平時工作效率就不緊張,然而這還不夠,還要借助春節再“徹頭徹尾”遊樂一番。春節是中國農業社會的產物,春節剛好“趕”在一年農事已畢,農民掛鋤歇息,城裏人也跟著“鬆口氣”,甚至“鬆”得比農村還徹底。
自1949年以來,又設置出許多新的現代節日,如五一、七一、八一、十一……這些節日過去都給予大慶特慶。後來逐漸被淡化。被淡化的也不僅是這些節日,就連傳統的春節、端午、中秋也一一被淡化。而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心裏的節日,“這個人”又和“那個人”不同。年輕人把學業、婚姻視為人生重大的節,自己歡慶自己,自己也創造著辦節的形式;中年人把家庭安定和子女就業視為家庭之節;老年人就把保持健康和慶祝金婚,看成是人間晚晴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