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人大傳(1 / 1)

在中國曆史上,孔子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戰國時代,儒墨並稱“顯學”。儒家的創始人就是孔子。他以布衣之身聞名於世。他早年為了立足於世,於禮上多下功夫,提出了“克己複禮,仁也”的主張。他開辦教育,並抱經世濟民之誌而遊說諸侯各國,以其人格魅力和感召力澆鑄了中華民族的品格。相傳孔子有門人三千人,高足七十二人。晚年他致力於整理文獻典籍,有《詩》、《書》等,後世將其稱為“六經”,亦或“六藝”。

孔子

一、生於亂世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他的祖先是宋國人孔防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紇。傳說孔子是叔梁紇與姓顏的女子野合生下的。孔子一生下來,頭頂中間低,四邊高,很像尼丘山。他的父母便給他起名為丘,字仲尼。孔子出生於亂世。他出世時,中國曆史正處於春秋後期的社會大變動時期。當時,中國社會正在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舊的製度日益崩潰,而新的製度還沒有建立起來,整個社會處在動蕩之中。

孔子像

政治上,東周天子已經無力控製屬下的諸侯國,而各諸侯國中也出現了大權旁落、卿大夫專權的現象,由天子到諸侯到卿再到士大夫這種等級森嚴的宗法秩序被打亂了。

思想文化方麵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夏商周三代十分濃厚的天命鬼神觀念受到衝擊;貴族壟斷教育的傳統製度也維持不下去了;文化開始下移,出現了私人講學現象。

在孔子的出生地魯國,這種舊製度崩潰的跡象更為明顯。魯國曾是著名的“禮樂之邦”,而此時已處在“禮崩樂壞”的狀態中。

孔子生於亂世,三歲時父親又病故,家貧又沒有靠山,迫使屬於“士”階層的孔子不得不自貶身價,從事一些在當時被認為卑賤的職業。

然而,正是這種逆境激發了孔子好學向上的誌向,他十五歲便確立了學習的誌向,從此便如饑似渴地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博學、好聞、審思、明辨的精神在早年就可見一斑。他曾向老子請教過禮製,跟萇弘學習過音樂。

到了三十歲左右,孔子博學的名聲逐漸大起來,並收了第一批弟子,其中就有隻比他小九歲的子路。連在魯國掌權的貴族孟氏,也讓兒子拜孔子為師,觀光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