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03�&孔子一生中有大半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首創私學,開門授學,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舊製度,突破了貴族對文化知識的壟斷,促進了文化知識在民間的傳播。
孔子提倡“學以致用”,他的教學目的,在於培養為實行“禮治”和“仁政”所需的人才,把“學”與“道”聯係起來。孔子創造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條重要教學原則,即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優缺點,循循善誘,盡量發揮其長處;在教學方法上,孔子重視啟發式的教育,要求學生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地進行推理和分析,這樣就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獨立思考能力。此外,孔子還總結倡導了一套正確的學習原則,譬如“學而知之”的唯物主義認識論,“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與思考並重的精神,還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以及“不恥下問”的敬學態度等等。
孔子對學生的影響,一部分是通過言傳,通過學習古代文獻傳授各種技藝,而更多的、更為深刻的則是身教。他的勤奮好學,他對真理、對理想、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謙虛、有禮,他對國家的忠誠與對百姓的關心,都深深地感染著他的學生和後人。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麵表現突出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在語言方麵表現突出的有宰我、子貢;辦理政事能力較強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獻的有子遊、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幹出了一番成就,對於當時政治,尤其是對於孔子思想的傳播,對於儒家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